《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弄是非。慈禧太后在听取李莲英巧言令色的汇报时,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脸色却异常阴沉,仿佛暴雨将至的天空。
  这个颇富心机的太监伪善地说,“皇帝似乎以为自己将要比老佛爷活得还长久。他是否应该这样想,这真是令人怀疑!前次他居然图谋杀害老佛爷,企图诱骗袁世凯合谋废黜太后老佛爷。直到如今,回想起这些来还是不能不令人多虑啊!”
  “李莲英,”太后说,“你认为他的那些言词暗示了他企图再次谋杀我?”
  我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万恶的李莲英。这种时候,他只需要在他那张丑不堪陋的脸上展露出一付恰如其分的愁容,就对太后的问题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那——你认为怎么办才是最好?”老佛爷没有把握地问。
  “我想,要是光绪皇帝能在老佛爷之前驾崩,这对所有的相关人员都会有好处。”
  直陈己见绝非这位臭名昭著的太监习惯采用的表达方式。他对含蓄示意的效果十分有信心,当然也不可以过深隐瞒自己的意图。在伺候老佛爷的这些年里,这类暗示的恰当使用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也许,客观地说,李莲英的含蓄策略终究有值得我等学习之处。
  老佛爷在得到李莲英间接地示意以后,仍然期待他进一步提出建议。结果,她枉费心机,李莲英避而不谈。于是,她实在是按捺不住了,就发出了李莲英盼望已久的懿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十三、光绪帝之死(2)
“皇帝已经重病缠身。他向来多病,并且现在还一直抱病在身。依我个人之见,安排去给他备药的人也许不能对他细心照料,以至于他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从今以后,李莲英,你就亲自承担起侍奉皇帝陛下饮食起居的大任。”
  心领神会的李莲英再也无需慈禧做出更多的指示。他立即走马上任,专门负责伺候病痛缠身的光绪皇帝,全心全意照料他的膳食和诊疗。
  此后没有不久,光绪便卧床不起了。看来,李莲英的照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倾心的照料对光绪的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虽然光绪对此无能为力,不过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中毒了,尽管是十分慢性的毒药,但确实是中了毒。
  光绪的身体是如此之衰弱,以至于宫中人们议论纷纷,说他的怪病非同寻常。老佛爷认为在这种情形之下,自己最好还是亲自去探视光绪一次,询问他的健康情况。这种举动当然不是出于她的关心和善意,只不过是为了避嫌而已。
  她见到形容枯槁的光绪之后毫无表情地对他说,“你病得这样重,使我悲痛不已。我想不明白为何你的身体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光绪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源所在,非常清楚站在面前的正是谋害自己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她虚伪地俯视着他的脸,在得知他快要走完人生之路时无法掩饰内心满意的心情,因此光绪淡淡地回禀说:
  “太后,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李莲英一直对我耿耿于怀,这段时间都是李莲英亲自为我抓药。喝药的结果,如您所看到——我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老佛爷知道不可能轻易蒙混光绪,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过,她还是派人前去把李莲英叫了过来。
  “你到底给皇帝用的什么药?”她假装气愤地盘问,“你看他病得越来越严重了,这肯定是你平日照顾不周!你是不是在配药、熬药时出了什么问题?”
  精明狡诈的李莲英当然不容许太后对他有任何的批评,便八面玲珑地回答说:
  “小人岂敢!我完全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懿旨行事!除了老佛爷的特殊口谕之外,我怎敢擅自做主?”
  请允许我在此说几句题外之话。我清楚地记得,光绪曾经告诉过我他的一个怪梦。当我还在老佛爷宫廷里担任她的贴身侍官的时候,光绪在梦中曾经预见过自己的死,当时觉得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皇上把这个奇怪的梦叙述给我听,然后问我是否认为那是他临近死亡的预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古里古怪的字,这个字和汉字繁体“寿”字似是而非。那绝非光绪所认识的字,也绝非我所见过的字,此外还附加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光绪在纸上粗略地勾画出梦里的这个字以便让我看得清楚。除了中心那个部分描述得不够充分外,字的上方是云,字的左面有个奇怪的动物与之相对,字的右方则有一道从上向下的锯齿状闪电。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叙述刚才所言之事。当然,看到光绪的模样,老佛爷知道他快要没命了。她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把他的死归罪于李莲英,而李莲英根本不吃她这一套——可是老佛爷并未就此解除李莲英的看护任务,她令他继续照料这位一生坎坷、濒临死亡的君主。
  有个太监名叫小德张,他离宫后居住在天津,他给我讲述了光绪临死时的详细情况。光绪之死是发生在我离开皇宫不久之后。小德张说,光绪弥留之际的卧室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李莲英日复一日地看守在那里,他巴不得生命垂危的光绪不要发出任何一点儿响动。他像一只盘旋在光绪头顶的邪恶之鸟,口头上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怜悯之辞,两只眼睛却透露出显而易见的嘲笑之光。李莲英从早到晚阴沉沉地站在那儿决不轻易离开,直至他如愿以偿地对光绪施加了某一种报复为止。他虚情假意地安慰光绪,说他相信皇上很快就能起来四处走动。但事实上,他却遵照老佛爷的懿旨,在光绪仍然神志清醒距离死亡还有几个钟头时,他就派人为他穿上寿衣。那是要等到他去到最后的安息地时才穿的!
  光绪弥留之际身处的卧室,如同地狱一般令人毛骨悚然。尽管这位生命垂危的君主本来完全可以谴责李莲英,但此时他只有不断抬头仰望这个心狠手辣的太监。这个太监只不过是在等待光绪咽下最后一口气,并且等得还相当不耐烦。这位垂死的君主还明白,老佛爷也在室外的某个地方焦虑地等待着他辞世而去的消息。

四十三、光绪帝之死(3)
珍妃的姐姐瑾妃,那个始终不讨光绪喜欢的胖胖的嫔妃,在他临终前来到了他的床边。但是,她只能勾起光绪对珍妃的无限回忆,回忆起她是那么凄惨地走过人生最后的旅程。而如今,光绪自己正在重蹈覆辙。所以,光绪内心倍感痛苦,拒绝看瑾妃一眼。
  来到光绪临终病榻边的还有他的皇后,那位不幸的女子面色极度苍白。老佛爷亲自挑中她并将她赐予光绪为后,但她却一直为他所深深厌恶——于是,她的到来只是令光绪紧紧闭上疲倦的双眼,把痛不欲生的脸庞转向冰冷的墙壁。光绪就在多重痛苦的交错折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间。
  我不惜笔墨地讲述光绪临终的每一个细节,仅仅是因为这个令人伤心的故事与慈禧指定的宣统皇帝——有时也称为溥仪,这个继承了光绪帝位的溥仪以“小皇帝”之称闻名于世。光绪的去世是大清王朝一种毁灭性的征兆。尽管我力求完全公正地对待老佛爷,为她对光绪之死所负的责任找出些合情合理的借口。但是,在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些事实后,没有找到任何一点他们谋害光绪的正当理由,更找不到令老佛爷几乎终身虐待他的真实缘由。
  不过,关于她对荣禄之死的感受我的叙述是真实可信的。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当荣禄的死讯由太监禀报给老佛爷之时,我正和她在一起,我亲眼目睹在他永远地离她而去之后,慈禧简直就判若两人。她的灵魂和老当益壮的雄心都部分地随其肝胆相照、倾心相爱的人一起进入了坟墓——还有她部分理智也随之一起进入了坟墓。现在她已十分衰老了,这不仅因为她年事已高,而且还因为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也许她常常被想象的危险所困扰。这一切都导致她判断失误,臆想出一些虚幻的事情,甚至认为整个天下都结成同盟与她作对——并且她把这一切罪责归咎于光绪,因为他竟在军事政变前就敢公然反抗她。除此之外,我再也无法为她找出任何借口了,而且,可能这个借口并不能自圆其说。我觉得,无论我将会遭到什么样的谴责,我都该把自己知道的一切真相公诸于众——因为我一直没有忘记老佛爷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我希望你知道我的真实生活,以便某一天你回到真正属于你的另一个社会时,你能够向世人讲明真相。这些真相我极其小心地隐藏着,尤其是隐瞒于外国蛮子的世界!”
  西方人难以理解东方人的思想观念,但是我觉得自己十分理解老佛爷。我一直认为皇太后是一位善良的老太太,她爱我,我也爱她——虽然她肩上的重任又繁多又艰难,但是她却不乏人之常情。当时,只有她才能坐到那个至尊的位子上,对于这些我记忆犹新。然而,对于光绪之死,对于她另外一些可怕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义和团运动——尽管我自己的家庭属于“二毛子”一度处于危险之中。对于这一切,我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
  假如,她今天仍然坐在统治中国的宝座上……
  当然,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推测也是毫无意义的。
  当慈禧太后预感到自己已临近死亡的时候,她决定再亲自指定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因此我不厌其烦地叙述了这位可怜的溥仪。
  

四十四、雷同的厄运
慈禧在她六七十岁时,手里的权力达到了她人生的顶峰——她掌握着四万万中华子民的生杀予夺。因而,她坚信自己将永远地坐在大清王朝的宝座上。可是,如果要有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就必须有一位屈从于母后意志的幼君,否则皇太后摄政就不可能。所以,慈禧任命年幼无知的光绪继承皇位,使他成为不幸的统治者——或许溥仪比光绪更为不幸——虽然名为皇帝,事实上他从未真正作为一国之君名副其实地行使统治权。
  皇太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