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燕竽 赵瑟】袁安《夜酣赋》曰:拊燕竽,调齐笙;引宫徵,唱清平。《史记》曰:秦王饮酣曰:“寡人切闻赵王好音,请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秦王令赵王鼓瑟。鲍昭《白纻词》曰:秦筝赵瑟挟笙竽。
【羌笛 胡笳】许慎《说文》曰:笛七孔龠也。羌笛三孔。沈约《宋书》曰:应劭《汉卤簿》云:骑执菰。晋《先蚕仪注》曰:车驾住吹小菰,发改大菰。菰即葭也。又,胡笳,汉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
【五茎 六莹】《乐叶图徵》曰:帝颛顼乐曰五茎。宋均注曰:能为五行之道立根茎也。《列子》曰:周穆王时有化人来,穆王敬之若神,奏承云、六莹、九招、晨露,以乐之。张湛注曰:承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九招,舜乐;晨露,汤乐。
【钧天 调露】《史记》曰: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鹊曰:“昔缪公尝如此,五日不知人,七日乃寤。”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乐叶图征》曰:时元日,受气于天,布之于地,以时出万物者也。四时之节,动及各有分次,不得相逾,常以度行也。谓调露之乐。宋均注曰:以时出入,月令十二月政是也,从其入则无灾祅也。调露,调和致于甘露也。
【大夏 成周】《乐叶图徵》曰:禹乐曰大夏。宋均注曰:其德能大诸夏也。《晏子春秋》曰:齐太师曰:“成周之乐,天子乐,臣不敢为之。”
【歌钟 舞龠】《左传》曰:郑赂鲁侯歌钟二肆。社预注:肆,列也。《周礼》:龠师掌教,国子舞羽吹龠。郑玄注:文舞有持羽吹龠者,所谓龠舞也。《左传》曰:吴季札见舞南龠者。
【感天地 通鬼神】《汉书》曰:夫乐者,圣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安万民;故听者无不虚己竦神,悦而承流。于是海内被服其风,光辉日新;而不知所以然。《礼记》曰:夫礼乐之行乎阴阳,通乎鬼神。
【烛日月 风山川】《庄子》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奏以阴阳之和,烛以日月之明。《国语》曰:晋平公既作新声,师旷曰:“夫乐,风德以广之,山川以达之。”贾逵注曰:乐所以通山川之风类,以达其德。
【节八风 成万物】《国语》曰:金摩之,石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节八风。贾逵注曰:八风,八卦之风也。阮籍《乐论》曰:圣人之作乐,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
【天地顺 阴阳和】《汉书》曰: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举,故《诗》曰:“钟鼓锽锽,磬管锵锵,降福禳禳。”《礼记》曰: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也。
【和邦国 化黎庶】《周礼》曰:大合乐以和邦国。《史记》曰:乐所以上事宗庙,下以变化黎民。
【畅于中 动于外】《汉书》曰:乐者,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此先王立乐之方也。《春秋元命苞》曰:乐者,和盈于内,动发于外。应其发时,制礼作乐以成之。宋均注曰:和盈于内,乡人邦国咸歌之;动发于外,形四方之风也。
【本在心 象其性】《礼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五经通义》曰:受命而王者有六乐焉。必象其性而为之制,以乐其见祖也。
【闻韶乐 奏新声】《论语》曰:子在齐闻韶,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韩子》曰:卫灵公于濮水上闻新声,召师涓抚瑟写之。
【角恻隐 宫宽大】邯郸绰《五经析疑》曰:闻角声无不恻隐而慈者。《韩诗外传》曰:汤作大濩,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也。
【通八风 定万物】《淮南子》曰:夔作乐,合六律,调五音,所以通八风。《阮籍论》曰:先王之为乐,将以定万物之情也。
【道施民 德润物】《五经通义》曰:黄帝乐所以为咸池者何?咸,皆也,施也。黄帝时道皆施于民。《乐叶图徵》曰:黄帝乐曰咸池。宋均注曰:咸,皆也;池,取无所不浸,德润万物,故定以为乐名也。
【天地和 阴阳顺】《吕氏春秋》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悦之。《诗记历枢》曰:乐者,非谓金石之声,管弦之鸣,谓阴阳和顺也。
【荐上帝 下太一】《周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乐叶图徵》曰:鼓和乐于东郊,致魂灵,下太一之神。
【致神祗 荐郊庙】《周礼》曰: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汉书》曰: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
【商断割 宫温雅】邯郸绰《五经析疑》曰:闻商声无不断割而亡事也。《五经通义》曰:闻宫声无不温雅而和之。
【致鳞羽 动风云】《周礼》曰: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三变而致鳞物。郑玄注:变,更也。乐成则更奏也。《夏仲御别传》曰:激南楚,吹胡笳。风云为之摇动,星辰为之变度。
【徵善良 商好义】《五经通义》曰:闻徵声无不善养而好施者也。《韩诗外传》曰: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教胄子 掌成均】《尚书》曰: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王肃注曰:胄子,国子也。《周礼》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谓之乐。
【事宗庙 安宾客】上见《史记》云云。下见《周礼》云云。
【通神明 和人理】《汉书》曰:夫乐者,圣人所以感天地,通神明。《魏志》曰:文帝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兼侍中鲍勋抗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崇政致化,万邦咸乂。”
【虚己竦神 洞心骇耳】《汉书》曰:夫乐通神明,安民庶,故听者无不虚己竦神。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族君递奏,金鼓迭起,铿锵间〈革岂〉,洞心骇耳。
【英英鼓腹 洋洋盈耳】《吕氏春秋》曰:帝颛顼俞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论语》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注曰:鲁大师挚识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者,洋洋乎盈耳,听而美之。
【功成乃作 教尊后赏】《礼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也。《白虎通》曰:太平乃作乐,所以防淫佚。《礼记》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也。
【郑声乱雅 齐音害德】《论语》曰: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包曰:“郑声,淫声之哀者。”《礼记》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傲僻骄志。此四者,淫于色而害于德。
【钟鼓俱震 埙篪和鸣】曹植《七启》曰:钟鼓俱震,箫管齐鸣。陆机《七徵》曰:金石谐而齐响,埙篪合而和鸣。
【八音克谐 五色不乱】《尚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礼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
【移风易俗 播德通灵】《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魏名臣奏事》曰:夫乐所以播德通灵。
【号钟之琴 空桑之瑟】《楚辞》曰:破伯牙之号钟。王逸注曰:号钟,琴名。又《傅玄琴赋》曰: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周礼》曰:空桑之琴瑟。
【凤歌鸾舞 玉管朱弦】庾阐诗曰:萧史吹鸣管,王子吐凤歌。《抱朴子》曰:鸾鸟闻乐而舞,则主国安。应劭《风俗通》曰:章帝时,零陵太守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尚书大传》曰:大琴朱弦而达越。
【宝瑟绮琴 赤箫紫笛】《汉书》曰:莽何罗行触宝瑟。张衡《拟四愁诗》曰:佳人遗我绿绮琴。又傅玄《琴赋》曰:蔡邕有琴曰绿绮。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凉州人发凉王张骏墓,得赤玉箫、紫玉笛。
【天籁地籁 南音北音】《庄子》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既闻地籁而未闻天籁。郭象注曰:箫管参差,虽万殊而不异也。《吕氏春秋》曰:涂山女令其女往侯禹。女作歌,始作南音。有娀氏二女候帝,令鸾遗二卵,北飞不还。二女作歌,始作北音。
【云和之琴 霜条之篪】《周礼》曰: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冬曰至,于地上圜丘奏之。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也。郭子横《洞冥记》曰:建元二年,帝起腾光台以望四远。于台上横碧玉之钟,挂悬黎之磬,吹霜条之篪唱来云往日之曲。
§诗
【唐太宗皇帝《三层阁上置音声诗》】绮筵移暮景,紫商引宵前;南陈歌尘合,分阶舞影连。声流三处管,响匝一重弦;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梁王东《观乐应诏诗》】赵瑟含清音,秦筝凝逸响,参差陈九夏,依迟纷四上。从风绕金梁,含云映珠网;递奏岂二八,繁弦非一两。幸叨东郭吹,厕陪南风赏;忘味信铿锵,餐和终俯仰。轻尘已飞散,游鱼亦翻荡;恩光实难遇,咏言宁易放。
【隋何妥《奉敕于太常寺修正古乐诗》】大乐遗钟鼓,至乐贵忘情;俗久淳和变,年深礼教生。嶰谷调孤管,仑山学凤鸣;浮云成舞曲,白雪作歌名。闻诗六义办,观乐八风平;肃穆皇威畅,沦连河水清。钧天动丝竹,括地响錞钲;尽美兼韶濩,威德总咸英。寥亮凫钟彻。飘扬翟羽轻;小臣属千载,时幸预簪缨。行欣负苍璧,衢坛听九成。
【又乐部曹《观乐诗》】东海余大风,陶唐遗思深;何如观遍舞,奏鼓间摐金。清管调丝竹,朱弦韵雅琴;八行陈树羽,六德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