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在异国,欲行不得不非礼之事,可事先把自己伪装成日本人。我认识一个既自爱又爱国的女小朋友,游巴黎突遇内急,情急中便在塞纳河边蹲下,心中默念,如被法国人偷窥,立即就给对方来一个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道一声:“靠你鸡挖!”
二、尽量到落后的国家旅行。此法非但能避免自己被他人视为“非礼”,而且还可能因视别人为“非礼”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经济学家早就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即所谓幸福,本质上乃由差异性造成。我认识的另一个男小朋友,情绪低落时,立马买张机票直飞柬埔寨。三天两夜一个疗程之后,刮目相看者,一名神清气爽,满心欢喜的归人是也。
三、苦练内功,到哪儿都不把自己当外人。爱默生在《 英国人的特征 》一文中说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位英国女士在莱茵河上听到一个德国人称她及其同伙是外国人,她就大声说道:‘不,我们不是外国人;我们是英国人;你们才是外国人呢。’”。修炼到这种宾至如归的境界,也就走遍天下都有“礼”,百无禁忌,百毒不侵了。
段子里的英国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其实,最保险的万全之策,还可以像我一样,把自己的地理概念和时间观念牢牢锁定在维多利亚时代,尽量少出国,最好别出国。正所谓,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袋装一代男
老派的英国绅士出门,手里总拿一把伞,不论晴天雨天;新潮的中国绅士,走到哪里都夹着一个包包,不分白天黑夜。
被称为“男装手袋”的那个物体,乃随着第二代手提电话的普及而崛起于中国男士们的腋窝之下。俗称“水壶”的那种摩托罗拉手机,既因体型之粗壮而不便于腰悬,又因价格之高昂而必须有一包装专事收藏以示矜贵,遂有钱包不像钱包,化妆袋不像化妆袋之“大哥大包”应运而生。是包也,不仅被用于收藏手机,兼有些可放现金、香烟等细软之余地,一根中指般粗细的天线,黑漆漆、直挺挺地暴露于包外,触目惊心,总让我联想到某种肢体语言。
在牛津大学版收录了大量新词的《 二十世纪辞汇 》中,赫见To Handbag一词,释为“责骂”。其来源,为向以手袋示人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强硬形象。回想“大哥大包”外面的那番不雅情景,原来竟也是在骂人,被骂的,大概主要是那些没有手机的男人吧。
“水壶”已成古董,GSM或CDMA手机之娇躯,已经薄到可以被收藏在男人身上任何一个他愿意收藏的地方,然而,“大哥大包”非但未随大哥退隐江湖,反而改了一个叫做“男装手袋”的艺名继续傍着中国男人的身。但凡在外面有些应酬,有些活动的男人,也不管是总裁还是司机,无不神色凝重,人手一包——“男装手袋”的两种常见携带方式为:抓式——以五指狠抓手袋上端,有手挽者,则可借腕力而稍事减弱手指力度;夹式——以掌、腕之力向内承托,肘部自然外弯,“手袋”遂被深藏于腋窝深处而略为外露。身材短小者夹之,疑是小儿麻痹症之后遗,体格健硕者夹之,犹见一头掰着玉米的大狗熊。
此外尚有一种应急之式:双脱手,借后臂之肱二头肌与胸大肌( 胸大肌欠发达者,调动腹外斜肌辅助 )之力而共夹之。曾于厕所目睹身旁一便友,一面以此法夹袋,一手在下操作,另手举电话掩耳,人声水声交融,人、包浑然一体,倒也十分稳妥。此亦足见何以“大哥大”黯然收场,而“大哥大包”却能英名长存。
改革开放以前,上班的男人在工作单位和包的问题上,选择同样有限,大部分人拎在手上的那几幅人造革,似乎就叫做“包”,最多也就是以携带方式来定义的“提包”或者“拎包”,并无特别的名称。改革开放后,手提电话未被引进前的那十年间,是传统公文包的天下。不过,老土公文包不仅因体积过大而携带不便,且在下班后还会造成仍在上班的不良感觉,配衬亦只限于正装。没几年,公文包就销声匿迹,只留下这么一段子:老虎和乌龟打架,被乌龟咬了虎鞭不放。猴子见了,对老虎竖起拇指:虎哥,你真牛啊,走到哪里都挂着个公文包。
由“大哥大包”演化而来的“男装手袋”,则以其轻而不薄,亦庄亦谐等诸多好处,将此等弊端一概革除。色彩上亦较老土公文包于黑、褐之外有更多变化,不用说配衬姹紫嫣红的外套,哪怕配衬形色各异的内衣,也绝对不会失礼。
唯一的缺憾,还是与“大哥大包”或“男装手袋”这两个名称有关。前者流于俗鄙且名不符实,后者失之于笼统而缺乏个性。不过,若按照广州市皮具行业商会对“手袋”一词所下的专业定义:“狭义的手袋,是具有手挽的各种袋的总称;广义的手袋包括:有带的背袋、没带的钱包、皮夹,即袋、包、夹三大类。以用途分,有旅行袋、公文袋、时款袋、包装袋、钱包、腰包、书包、皮夹九类。”这除了一条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手挽,既无背带,又不算钱包、皮夹,更不能在上述九大门类中入流的“大哥大包”,除了又名“男装手袋”之外,竟不知应如何归类。
关于女装手袋,已经有太多的陈腔滥调,像什么女人身体的一部分、女人的包盛满了女人的秘密,等等。男人手里有袋,心里也有秘密,对于包袋却没有多余的想法,只是断不可只自己长时间处于徒手状态,伞或拐、手枪或手袋、自己的身家或他人的性命,男人手里总得拿住些什么才好,唯如此,内心才不至于空虚到要随便找个什么袋状物体一头钻进去的地步。
。 想看书来
打 错 了(1)
电话的好处,在于不必面谈。不必面谈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使通话双方免除了见面时必要的那套礼节,也算是效率的一个方面。
据一则“国际商务礼仪”告诫,一旦发生商业纠纷,巴西人习惯于在电话里恶言相向,一见面却嘴上抹蜜,行礼如仪,简直判若两人。很显然,“和当面交谈一样简单”之类,其实只电话业务的推广用语,当面交谈一点也不简单,还不如改说“没当面交谈那么复杂”。这事也和写信一样,“如晤”、“握手”以及“亲亲”,等等,只是体例上的礼仪。就算是“亲你一百次”、“亲你一千次”,其实是一次也不必。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电话里所有人都知道你不是一条狗,这主要是因为狗不会说人话。
重在说话,听其言而不必观其行。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狗会说人话,也就没有人知道你不是狗了。
然而各种电话礼仪教程却不这么认为。它们相信,打电话和听电话的礼仪并不只限于口头语言,还包括说话和听话时的身体语言。以下是我从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整理出来的两大基本戒律,如有违反,一概被视为非礼:
一、通电话,汝不仅要速度快、态度好,且要姿势雅、表情佳。汝应走近电话,双手捧起话筒,站姿,注意使嘴和话筒保持四厘米左右距离,要把耳朵贴近话筒,仔细倾听对方。同时,汝要面含微笑,不可坐着不动,或一把把电话拽过来,抱在怀里,夹在脖子上通话。亦不要拉着电话线,走来走去;也不可坐在桌角、趴在沙发上或是把双腿高抬到桌面上,大模大样地与对方通话。
二、通话全过程中汝不得对着话筒打哈欠、吸烟、喝茶、吃零食,也不要同时与他人闲聊;彼时若有非吃不可之东西,则务必征得对方同意:“汝介意吗?对不起,吾正在( 或打算 )吃东西。”
本以为“打姿”只是个棒球术语,不承想它还适用于电话。在我看来,除了进食因口舌活动会明显影响发音吐字品质之外,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表情,基本上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基础之上,即“对方能‘听’出你懒散的姿势和不良的表情”:“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 光着屁股或劈着叉打电话,会使对方听出你的“淫荡”吗? )“由于脸部表情会影响声音变化,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做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姿势。面部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变化,所以即使在电话中,也要抱着‘对方看着我’的心态去应对。接电话时板着脸,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声音自然沉闷凝重,无法给对方好感。”
这套理论也许有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有一个著名假说,“精神紧张源自肌肉紧张”。此前,根据“国际头痛分类”,把因精神性( 心理 )和肌肉收缩引起的头痛统称为紧张性头痛。对焦虑病人的研究也发现,其额部肌肉收缩比对照组大得多。如果假说完全成立,则“精神性头痛”的病因其实是因长期额部肌肉头颅部肌肉的紧张导致了精神焦虑和头痛。也就是说,如果你老是姿势不雅地歪着脖子并且面目狰狞地打电话,除了能让对方“听”出你的不良人格,还可能会威胁到你本人的健康。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 错 了(2)
当然,上述电话礼仪主要是针对公务及商务人员,尤其是服务行业,事关企业形象和服务品质( 很想知道不良声讯台是如何指导其一线员工的 ),在私人通话层面上的指导意义不大,不过,一个人姿势表情的“正当”与否若足以影响说话的态度以及他人对其说话态度甚至个人品质的评价,那么,反过来若只见一个人通电话的姿势、表情,却完全听不到( 或听不懂 )他在说些什么,结果可能会更为严重。加缪讲过一个故事,说一女子有一次看到她老公在电话亭挥舞着各种手势却听不到他在说什么,当下就郁闷起来:怎么?就是这个人每天趴在自己身上?实在不能接受,随后就跟丫离婚了。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