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台词:“我不相信你,你没有这个能力。”这里有一个童话故事是以上情形的一个很好的反证:罗洛国王想爬到树顶上去,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警告他说:“你会摔痛的!”“你会把手弄脏的!”“你会把衣服撕破的!”但是罗洛很执拗,他执意要爬上去。后来他果真摔了下去,引得悲观的人们一顿指责,纷纷说自己的话多么正确。但是罗洛却感到很开心。对大家“好心”的告诫报以不理睬的态度,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他虽然没有爬到树顶,但是他胜利了:“我说过了我要爬到树顶上去!爬树太好玩了。”
  类似于这类告诫的话你肯定听过不少吧。
  “当心,别掉进水里!”
  “你的报告准备充分了吗?”
  “千万别出洋相!”
  “都到这个年纪了还去学滑雪?”
  我们来回想一下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人们对女孩子都有什么样的期望,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她们的榜样都具有什么样的模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弄清楚女人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期望。即便是那些已经意识到童年的教育是有害的女人们,仍然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受到预感自行实现的影响。许多女人以为,自己的成功全得益于偶然因素,或者应当感谢其他人的帮助。她们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失败是女人的天性。怀疑论者、批评者、忧心忡忡的女友们在谈论消极期待时,就像是捅了马蜂窝,只会引起更多的消极期待。这些人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多的恐慌,是因为她们本人在潜意识中就是顽固的怀疑论者。这情形就好比破坏性的种子撒在了预感自行实现的肥沃的土地上。
  雷娜特是个建筑师。她一心想接揽一个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项目。但是她的上司在考虑是否把这个项目交给她时,犹豫再三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人的犹豫本身倒使得雷娜特自己也犹豫起来。后来她虽然得到了这个项目,但是却成天向同事们问这个问那个,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她自己都知道。她的上司对此大为恼火,对她的工作方式非常不满意,最后又派了一个同事来协助她工作。
  法内萨是一个14岁的女孩子,她觉得自己和姨妈非常相像。姨妈在数学方面可以讲一点天赋都没有。于是法内萨就以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她给自己制定了毫无意义的努力目标。她不是去积极有效的学习,而是去做她自以为非做不可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证明了自己不会算算术。她家里没有人注意到,如果法内萨在数学上放松一点,她反倒可以拿好分数回家,并且成绩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成绩曲线是:6,3,5,3,5,2。在这件事上,全家人都参与编制了预感自行实现的这张网,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预感自行实现(3)
各种预感自行实现如果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很有可能会使家庭的幸福生活发生动摇。舒尔茨·封·图恩对夫妻吵架有过这样的描述:丈夫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内向沉默的人,妻子对此开始发牢骚。由于妻子怨来怨去,丈夫变得更加内向沉默。过了一段时间,丈夫开始在妻子还没有发脾气的时候就已经沉默不语,指望这样可以躲过妻子的抱怨。由于估计到丈夫会退却,所以妻子又把她发牢骚的时间提前了。于是双方的消极期待值又撞在一起。
  即使我们希望采取一切措施来避免消极期待值的影响,我们仍然有可能扇起本应熄灭的火焰。彼德·路德维希分析过一个女教师的例子:这个女教师发现,有一个英语词,学生每次发音都会有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念错,她就告诉学生这个词不应当怎么念。结果怎么样呢?学生记住了错误的发音,总是有几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词念错。
  消极的期待会引起恶性循环。反过来,如果乐观主义者抱有积极的期待,那么即便是错误的行动到最后也有可能获得积极的结果,这就是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教师知道孩子的父母接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因此对孩子怀有积极的期待。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认可,因此自信心大大增强,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习变得主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想集中,成绩很快便比没有老师的鼓励前提高了很多。
  人的自我期待值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就有人把自己看成是聪明的,幸运的,有些人则把自己看成是失败的、懦弱的或者不起眼的。鸽子一般会往有群鸽的地方飞,人的期待机制也是这样,人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引来什么样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不成功。
  女人如果在小姑娘的时候得到的教育就是比别人低人一等,那么她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一种自我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同小时候灌输的期待值多半是一致的。
  自我价值观之所以在人的观念中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是因为人对往事总是有选择地回忆。人很容易记住能证实自己观念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会以为,这就是真实。人所期待的东西也很容易被人的意识捕捉到。反过来,和自己的期待值相悖的东西则不容易记住,而且忘得也快。弗里茨总是怨言不断,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他就会唠唠叨叨,埋怨个不停。如果有一天他心情很好,别人可能就会根本记不住这一天。
  人们看见的是人们习惯看见的东西,人们记录下来的是人们所期待的东西。
  如果人们不得不去看和自己的期待格格不入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例外规则。
  后天依赖性
  预感自行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乐观主义者也好,悲观主义者也好,他们都是以一定的方式观察、分析自己的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预测。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是否认为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人对事情的发展结果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她或者他就属于听天由命型:“生活是怎么样的,你就该怎么样去生活。”人生就好比自然灾害,是驾驭不住的。她或者是他所“学到”的,就是听之任之。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知道,明天、明年、甚至下一个十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些人会用扑克牌算命,有些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占卜未来。总之,人如果知道了自己面临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心里也就有了底,就会感到踏实。这种踏实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如果一个人以为能够预见未来,而所期待的未来又没有出现,他就会觉得受到了命运的愚弄。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哪怕是消极的期待没有实现,人照样会产生不祥的感觉。因为预测没有实现,或者说错误的预测本身会使人觉得没有把握。这种把握的丧失会导致人认为,人对事情的发展是没有控制能力的,许多女人因此便安心于糟糕的生活条件。她们决定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期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女人在这种条件下生活感觉非常踏实,她们觉得自己能应付这种条件和环境。她们从小就学会应当如何去适应困难的生活条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光明,让自己拥有权力和影响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哪怕是一点点的快乐,对她们来讲都意味着冒险、失败和丢面子。只要是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女人们都会觉得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对她们来讲可靠的就是对别人的依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知道她们面临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未来在朝她们走来。她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应付这种不幸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下,她们为自己营造了生存下去的空间,但是以这种方式来运用自己的所谓生存机制,那是大错特错了。忍让和认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摆出一副和命运决斗的姿态也不是正确的做法。这两种做法的指导思想是:我估计自己可能驾驭不了困难的局面,每一种转变,不论是坏的还是好的转变,都含有一定程度未可知的风险在里面,因此,转变是危险的。

预感自行实现(4)
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程式是可以被发现的,在记忆中搜寻就是一种办法。
  通过搜寻寻找出来,童年时期你都有哪些思想观念。同你的亲戚们交谈,看看以前都是怎样一回事,这些亲戚有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等,当然还有自己的朋友。小时候的思想观念有哪些至今还在影响你的生活规范?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哪个思想观念还在起作用。这个是不难做到的,我们可以找找看,有哪些情况会一再反复地出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共性。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情形是可以改变的!
  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一件事的存在,并不表明他就想要影响这件事。必须再进一步行动才能确定,这个人是否真正想要改变事物。
  首先你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个人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决定,你是不是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找寻出来,有哪些期待值在左右你的行为,这其中也包括没有意识到的期待值!
  人的期待值在发生影响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在引导人的行为过程中,并不取决于行为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个期待值的存在,是否有意想要这么做。
  找寻出来,你对其他人有什么期待值,你能满足其他人的哪些期待值。
  对在儿童时期接受的不良影响认识得越深刻,就越容易发现潜藏的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待值。由自己的生活经历造成的期待值也同样如此。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些话语能把人的期待值不由自主地引导到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这类话语很有可能就是构成预感自行实现的重要线索。有的时候,一个人的长相就可能会引发出其他人的期待观念,例如,尽管我们根本不认识一个人,但是就因为她和以前的一个女友长得很像,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挺可亲的。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期待着一个人是可亲的,那么我们就会对他抱以热情,并立即发现出他身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