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的展望-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里,婚姻和子嗣被认为一件不可分离的事体。当着财产、秘方和秘技必须传授给后代但无人可传时,便是具体的“绝后”。一旦绝后,何以上对祖先?一旦绝后,一了百了,生命即行幻灭,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所以,小孩,尤其是男小孩,被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也是自己人生办总移交的对象,和接祖宗“香火”的奥林匹克火炬传递手。除了这一超自然的(super natural)意义以外,尚有一实际需要问题。正像许多史前社会一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将来能从事生产的男性小孩就是父母年老的保险费。“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保险费不患其多。所以男性小孩生得愈多意即自己的库存资本愈雄厚。这一“形而上”的思想加上“形而下”的思想,大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多的国度。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或家庭中,族长或家长是合模(conformity)的标准。族人或家人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模式行为、价值观念、教育方式等等,都得向他看齐。他又掌握着经济、嫁娶、葬丧、营建、迁移诸权力。下一辈的人,尤其是女子,从小就被教导得必须对长辈尊敬、畏惧、小心、将就、自抑。家长不嘉许的人,他不能接近;家长喜欢的人,他可不能公开讨厌。所谓“孝顺”,不只是要提供服务,而且是要顺其心,随其情,以至于无微不至。中国传统的家庭是血缘、生活及感情缠织起来的蜘蛛网。在这个网里,浓密的情感核心中有一个不可渡让和不可侵犯的父亲意像(father…image)。这个父亲意像辐射出一股权威主义的(authorilarian)气氛。父亲说话,儿女只有洗耳恭听。至少在制度上女儿不能同父亲辩论,媳妇更不用说了。即令父亲说错了,因被权威主义的气氛所压,或者为了顾到父亲的尊严,儿女有理也只好往肚里吞。所以,中国一般人很会恭维人,也很会骂人,但却没有养成平等讨论问题的习惯。中国传统的家庭是雏形的权威主义之自然的养成所。
  中国社会文化里的这一权威主义的父亲意像,好似物理学家所说的“膨胀的宇宙”,有一种膨胀的趋势。从前的县官大老爷,叫做“民之父母”,老师被看做是父亲那一辈的人,所谓“师徒如父子”。从前中国男人骂人好充“老子”。这一定是因为站在“老子”的地位便是站着上风。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
顿尼斯( Ferdinand Tonnies)把社会分作两个类型。一个叫做通体社会(gemeinschaft society),另一个叫做联组社会(gesellschaft society)。所谓通体社会,是通体相关的、比较小单位的、联系密切的社区。这种社区是以意志之协同为基础的,并且是建立于其中分子的和谐关系之上的,同时又是依社习(folkways)'14'、基德(mores)'15'和宗教而发展,而得到尊荣。所谓联组社会是比较大单位的,无关特定人身的,及由无历史关系和各不相属的片断联组而成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结合系以理知为基础,并且建立于约定和协议之上。在通体社会里,人同人间的关系之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其中各个分子之间期必有亲密的关系,而且里面的行为规范是传统性质的。这也就是说,通体社会的行为是以已经确立且为大家视为当然的规范为依据。可是,在联组社会里,各个分子及其间的关系是工具性的;行为的相互影响是超出特定人身以外的;情感是可以配给的;各人对于彼此的特别情况不太明了;行为规范与其说是传统式的,毋宁说是以理智为归依的。
  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各有各的特征。为了易于了解起见,我们现在把
  二者各有的特征列一个表对照出来:
  通体社会←
  联组社会←
  向极的记述辐辏向极的记述辐辏
  特殊主义的普遍主义的
  感情用事的感情中立的
  功能普化的功能专化的
  传统主义的理智主义的
  家族中心的契约中心的
  神圣化的俗世化的
  固执成见的不固执成见的
  无所为而为的有所为而为的
  我们在这里是把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当做记述的和分析的两种区别。我们把这两种区别作为彼此相反的社会理构型模(ideal types)'17'。严格地说,通体社会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联组社会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是说,在实际上没有一个社会是百分之百地为一通体社会,也没有一个社会是百分之百地为一联组社会。不过,有的社会的通体性大于联组性,而另外有的社会的联组性大于通体性。上列图表里的中线代表这两种社会之人为的划分。为了概念化之易于清楚进行,我们把通体社会当做一极,把联组社会当做另一极。我们又把趋向于通体社会的那些特征聚集在一个极,把趋向于联组社会的那些特征聚集在另一个极。二极的特征两相对照,它们的理构差别可以一目了然。这样一来,不同社会的实际差别也可以分开装进两边,像鸡装进一个笼里,鸭装进另一个笼里似的。
  在未开发的、未工业化的和未城市化的生产团体里,一切社会活动与劳力的绝大部分被食物生产的事项所吸收。这么一来,文娱活动势必不能大量发展,而且文化水平长期停留在文字前期的阶段。这样的社会自然趋向于成为通体社会。这种社会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常为血缘关系,或邻居关系。在这种社会里,各分子之间常能“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而且前后左右的人不是“伯伯”、“叔叔”,就是“大哥”、“大嫂”。所以,这种社会最能满足其中分子认同的要求。可是,在这种社会里,感情的牵连特别大,而且风俗、习惯,以及一家一人的成败对人的拘束力也特别大。于是,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对人的效力也特别强。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法律是陌生的东西,逻辑的思考更是格格不入,成规定俗是统治一切的天经地义。因此,读书即是读经。
  可是,一旦工业化开始,大规模的办事制度必须取代此前的私相授受和随便搞搞。于是,特定的人际关系不能维持了。家庭工业、手艺等等生产单位也无法不在合理化的经济应迫之前被大规模的生产单位替代。虽然,相同的墙脚下不一定长住相同的花草;但是墙脚拆掉了,原有的花草确实失去了依附。社会的基层变了,社会的制度,甚至于一般的想法,也不能不跟着作某种程度和某种形态的调整,或作某些方式的适应。于是,原有的通体社会或快或慢地成了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联组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社会呢?在基本上它毋宁是通体社会。
  这种社会的特征简直弥漫全国。但是,这并非说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完全没有联组社会。至少,以官办制度(bureaucracy)作组织原理的社会是联组社会。不过,在传统中国,这样的社会,实在是飘浮在通体社会海洋里的小舟而已。通体社会的特征几乎笼罩着并且渗透到所有的联组社会。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同在一个平层之上。通体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底;而联组社会则是在这基底之上的面子。所以,在传统中国,我们可以说通体社会是原级社会(primary society),联组社会是次级社会(secondary society)。虽然联组社会和通体社会不同,可是在实际上中国的联组社会很少不从背后受通体社会影响的。在传统中国,朝政为一个家族所把持,一个官府有时被“太座”或“小舅子”或“门生故旧”在幕后操纵,都是由来已久的事实。所以,要深入一层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必须从了解中国的通体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着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 社会的层级(1)
每个社会都有社会层级(social stratification)'18'和依之而行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19'。社会层级是社会分类和社会价值及社会地位由之而划分的架构。社会流动,如注解十九所述,有直流和横流二种。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层级在基本上没有改变。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即令最高一层位置的占据者代有更迭,而且社会结构周而复始地被战争、变乱和社会骚动所摇撼,可是,名号变来变去,人事换来换去,社会层级在基型上依然保持原样。它的各层之相对位置仍旧,价值系统如故,特征也是相似。在传统的社会层级中,父对子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或最原基的关系(proto…relationship)。以这一种关系作底子和出发点,向社会的许多方相(phases)投射。投射到行政体制里的君臣关系时,君臣关系的分际之严和不可逆性以及君主之唯一性和无可替代性就是父子关系的一种形变(transformation)。当然,我们只说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一种形变,并没有说这两种关系相等。显然得很,除了上列共同的特征以外,二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政府与庶民的相对地位是长老之与子民。这也是家族形态之一直接的投射。天子以下是孔门儒士所构成的官吏制度及其组体。在这一层级底下的一个层级是士绅和地主。在士绅和地主底下的是广大的农民。在广大的农民底下的有不务正业的无赖群体。这一层级的人素来是中国一般“正人君子”所瞧不起的。可是,在这一层级的人中,也素来不乏奇才异能之士;而且,机会来临时,他们是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动的一种重要酵素。当着时运到来的日子,他们爬到最高的那一层级上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绝无仅有。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层级,我们看看后面的图解就可明了:
  皇族可能形
  政司统辖
  皇帝成新朝
  儒士官吏
  制度与组织
  叛变或安抚
  考试任命
  武官或军阀
  士绅、地主(靠地
  少量透过
  租、赋税、遗产支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