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和大隋的开国皇帝,另外一个没有嫁给皇帝,但她生了一个大唐的开国皇帝。
荣极一生,荣极一家!
八柱国的之间关系应当还不错,至少在军事工作上能够相互配合,推动西魏乃至北周的统一进程。
米卢说得好:场下你们可以不是朋友,但在足球场上必须是队友。
很有道理的话,单位团体都适用,有群体的地方都适用。
后来,后来就乱了。
宇文泰的儿子篡夺西魏,建立了北周。接着杨忠的儿子篡夺北周,建立了隋朝。李弼的重孙子李密又出来造杨忠孙子杨广的反,然后李虎的孙子李渊趁机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唐
很乱、很复杂!
看来西魏、北周、隋唐都是由八柱国的后人在毁灭和建立中博弈出来的。
最有意思的是的莫过于独孤信,二女婿篡夺了大女婿建立的政权,三女婿的儿子趁乱又篡夺了二女婿儿子的政权。不知他会做何感想。
这么一算,李渊的母亲和杨坚的皇后是亲姐妹,也就是说杨坚是李渊的姨夫,杨坚的儿子杨广和李渊是姨表亲。
………女儿……嫁给…北周皇帝宇文毓
独孤信…女儿……嫁给…杨坚…生………杨广
女儿…嫁给 李昺…生………李渊……李世民
这些史上最复杂的贵族宫廷关系,看似好像和李密关系不大,但很快就会用到,确切的说第二章就会用到。
而且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习惯:碰的别的人,尤其是有点名气、有点成就的人;总是习惯性的问:他爸爸是谁?
若果答案是:普通工人或农民。就会接着问:他爷爷是谁?
如果答案是;普通教师或无业。就会很失望的、如有所失的沉默30多秒,然后恍然大悟似的梦醒,大声问:他的妈妈、姥爷是干什么的?
回到李密,关于他的成分:地主,始终是地主阶级;即便他曾反叛,即使做了瓦岗寨首领,他的思想依然如故,杀害翟让就是例子。
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不可能成功的,瓦岗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鉴定完毕。
2、高干子弟
1、高干子弟
2、乱党
3、流亡之徒
4、瓦岗寨将领
5、起义军领袖
以上李密的这五个角色,并不是平行的,前面的序号表明他们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饭得一口一口吃,饰演李密不同年龄段的演员也得一个一个出场。
其父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北周至隋,数经将领,官至柱国、蒲山郡公,乃一代名将。
隋文帝时期,李密世袭父爵蒲山公;并在皇宫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那就是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
需要解释了:千牛备身
北魏时期出现的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 和鲜卑族的军制习惯有关。大家熟知的千牛卫,不是个官职,而是一个机构;后来正是由于统领千牛备身而得名,不过那是唐朝的事。
隋朝时期管理千牛备身的机构是左右领左右府,很绕口的。
左右领左右府 设置:
大将军一人,
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
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
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
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皆为正六品)
虽然只是一个六品小官,但是却属于皇帝的贴身警卫兼仪仗队员,历来是贵族子弟们的进身捷径,很容易得到进一步升迁,下放到地方上一般都是州、府的地方大员;是一般人挤破脑袋也进不去的地方。
可是不一般的李密,并没有满足于一般人不思进取的理想;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不久,他就做了一个不一般的决定:辞职回家,读书去了。
据说这里有个故事;
大业初年的一天,隋炀帝注意到皇宫禁军中有一个奇怪的人,他眼睛黑白分明、透彻明亮,和其他人气质分外不一样。忽然之间,那个人无意中和隋炀帝对视了一眼,贵为皇帝的杨广竟然打了一个冷战,不由一惊。
后来据面相学家考证,浑身都是反骨的李密,自然有强大的反叛气场,目生反气,平常人可能感觉不到,但身为真龙天子的杨广却相当的灵敏。
隋炀帝杀心大起,马上召来李密的上司、左卫大将军宇文述,问他禁军中那个“黑色小儿”是谁。宇文述回禀,是前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
原来是老功臣的儿子,不杀也罢;杨广告诉宇文述,李密“视瞻异常”,到处乱看,行为不端,不要让他来上班了。
很会做人的的宇文述并没有直接炒李密的鱿鱼,相反对李密说:你家世代显贵,而且以你的聪明才智,应当以才学入仕,必成大器;现在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简直太屈才了。
眼高于顶的李密,闻言大喜、称病辞职。
这个宇文述就是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成都的爷爷;他和杨素是隋炀帝夺位成功的最大功臣。他还有一个身份,杨广的亲家,他的次子宇文士及是杨广的驸马。
不过,李密的书读得那是相当刻苦,整日大门不出,师从当时著名学者徐文远、包恺。史书记载,李密读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
而且还读出一个典故来:牛角挂书。
一次,李密骑在牛背,牛角上悬挂《汉书》,吟诵史书,巧遇越国公杨素。李密认识杨素,赶忙下拜,表明身份。杨素惊讶于同朝之后竟如此勤奋,问他所读何书,回答:《项羽传》。
杨素与他交谈良久,对他的才华见识大为赞叹,“奇之,与之语大悦。”回家之后,杨素告诉他的儿子杨玄感:“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杨玄感很听话,牢记心中,倾心结交李密,与之为生死之交。
读书生涯对李密影响是极大的,战国和秦汉的乱世纷争,英雄辈出,都给书生李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杨家父子
杨素对杨广的不满与日俱增,因为杨广对杨素的猜忌与日俱增。
杨素曾是杨广“篡位行动”的头号功臣。
当年,隋文帝废黜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身为右相杨素就是力主者之一。公元604年,杨坚病重,察觉杨广行为不端,欲重立杨勇。当时杨素在宫内侍奉,闻讯即通知杨广,并更换禁卫,封锁出入。七月,隋文帝杨坚死,隋炀帝杨广即位。
正所谓:能共甘苦,却未能共富贵。
杨素虽有篡位献策和平乱杨谅之功,且不断得到升迁,但由于势力过盛,门生遍布朝堂;一时间权倾朝野;因此不断受到隋炀帝的压制,郁郁不乐。
病重期间,杨广多次传令御医为其诊病,御赐丹药,并亲自看望慰问,可是背后常密问御医:杨素什么时候才死。
杨素很有自知之名,也很了解杨广;曾经赏识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的隋文帝已经去了,而自己却违背了他最终的意愿;自己还留恋什么权势!
他自知位极人臣,荣耀已极,便不肯服药,每语弟约曰:“岂须更活耶?”
公元606年,杨广即位两年后,杨素病死。
杨素起家于军中,实为一代名将。
北周时期任车骑将军,征战多年,与杨坚交情深厚;随其平定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即位后,他跟随杨广率军东下灭陈,统一中国,被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后,拜司徒,后改封楚国公,作为对他的报答。
然而,篡位帮凶的污点遮住了他整个一生的光辉。
********** **************** ******* ************ *******
但他有个好儿子, 这个儿子叫杨玄感。
这是一个奇人。
不过,他不是天才,而是大器晚成。
他长相很像其父杨素,雄伟高大,留得一副好须髯。
幼时很迟钝,周围人皆认为他有些痴呆,唯独杨素不以为然,对亲朋好友说:“此儿不痴。”知子莫若父,杨素没有看错,待到杨玄感长大成人,果然是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依靠着父亲的恩荫,他轻易的获取了官位。
只不过杨素的功劳太大,导致儿子的官也太大,杨玄感居然和父亲一样都是当朝二品,位至柱国,上朝时站在同一个队列。真可谓历史上少见的奇人奇事。
隋文帝如此做法,自然不是欣赏年轻的杨玄感天赋,而是对杨素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只是上朝时,逐渐的觉得父子同站一列,有失章法,而且别扭;于是不久宣布将杨玄感降级一等。
奇人杨玄感毫不郁闷,反以为荣,谢恩道:“没想到陛下如此照顾,竟然在朝堂中让臣也进献了孝心。”
这句话极为巧妙吹捧隋文帝,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体面地台阶。
不久,杨玄感到基层进行锻炼,挂实职郢州(湖北钟祥)刺史。
高干出身,却不糊涂;到任后显示出少有的老到和精明,不动声色的派人打听清楚当地官吏的底细和前科,并在某些场合不经意的提起,当事人又惊又怕,无不畏惧,使得当地官吏不敢有半点欺隐,日常战战兢兢,不敢徇私舞弊;当地的吏治颇有起色,因此,很受当地群众爱戴和尊重。
后来调任宋州刺史,一直到杨素过世后,杨玄感被调入京城长安,官拜鸿胪卿,世袭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骄傲的杨玄感,和他的父亲一样,热爱文学,不断的招揽天下名士聚于门下。李密此时就在他的门下。
杨玄感政治生命应该说很美好,因为父亲功勋卓著,权倾朝野,满朝文武追随者不计其数,使得他有很深厚的人脉资源。
可是,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小环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