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政治生命应该说很美好,因为父亲功勋卓著,权倾朝野,满朝文武追随者不计其数,使得他有很深厚的人脉资源。
可是,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小环境抵挡不过大背景。
隋朝的时代大背景很不好。
隋炀帝即位后,朝政日益混乱,而杨广对朝臣的猜忌越来越重。 杨素死后不久,隋炀帝就说出:“杨素假如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诛灭!”的话。闻听此言,杨玄感惴惴不安、恐慌不已。
他看到了杨素的下场,他不想重复。
自古臣子和皇帝斗争的方式有一种最有效:拉皇帝下马。
他的计划是发动政变:废除隋炀帝,拥立隋炀帝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在随隋炀帝征伐吐谷浑时,途中部队曾发生混乱,他打算袭击隋炀帝的行营。他的叔叔杨慎阻止了他,“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就是说时机尚未成熟。
于是,杨玄感调整了战略,每天充满活力的上朝参政,积极为隋炀帝献计献策,投其所好;微笑着称赞英明的大隋皇帝,充分博得了杨广的信任,进入隋朝军事领导层,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和威望,为举兵做好最后的准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真的反将
在杨玄感反叛之前,我们说一个他父亲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杨素的妻子郑氏性格暴躁,与中国传统所弘扬的封建女性截然不同,常与宰相大人大吵大闹,毫不相让;有次吵闹后,杨素气急,说了一句:我若作天子,你肯定不配做皇后。《隋书&;#8226;杨素列传》。
而郑氏也真可谓“巾帼英雄”,立即大义灭亲告发杨素,导致杨素获罪免官,险些毁了杨素的前途。好在隋文帝当时正准备消灭陈朝,统一中国,免官后杨素数次献伐陈之策;一来正用人之时,二来杨坚冷静思考后认为杨素不过是气话,不会背叛他,开皇五年杨素被重新启用,并南下平定陈国。
这是一个莫须有的反叛。
但是他的儿子是真的要谋反了。
大业九年,隋炀帝二次征伐高丽,命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饷;他感觉时机成熟,派人接好朋友李密前来。
不愧是好朋友;李密和他的看法很一致,认为隋朝举国出兵,后方空虚;而且百姓不堪重负,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已呈乱象,当做英豪。
李密献计杨玄感,让他故意拖延粮草的输送,希望远征的隋军因缺少粮饷而削弱战斗力,被高丽军消灭。不久隋炀帝派人来催,他的答复是:运粮的水路已被盗贼拦截,难以按时输送。
六月三日,晴空万里,黎阳,正式反了。
5、杨玄感的判断
自古,师出有名才能名正言顺。
杨玄感就很传统。
他谎称东征高丽的水军司令来护尔叛乱,并且为来护尔想好了造反理由:带兵不力,延误军期,害怕军法处置。
杨某人是奉旨在黎阳集合大军,进行平叛。
关系来自感情,信任却往往来自实力。
比如喝酒,找关系最好的朋友,不管他的职位和门第。
而办事,则会找能力最强和能量最大的朋友,而且关系还得过硬。
对李密的能力,杨玄感深信不疑。
他们有过“煮酒论枭雄”,那是三年前。
长安,杨府,夏季,黑夜。
玄感:请喝酒。
李密:我喝。
玄感:请吃菜。
李密:我吃。
玄感:请答题。
李密:我答。
玄感:朝政荒乱,大隋必不长久;群雄逐鹿,你我谁为高低?
李密:两军对垒,取上将首级,我不如君;振臂一呼,收天下英雄,君不如我。
玄感:很对,继续喝酒。
李密:我喝醉了。
现在,作为叛军的总参谋长,李密讲出了他最为得意的战略部署:
上策:三军北上,攻打幽州,断掉杨广大军退路,隋军不攻自灭。
中策:挥军西进,攻打长安,控制潼关以内地区,至少割据称王。
下策:大军南下,攻打洛阳,占据东都号令四方,但是成败难料。
这可以说他幕僚生涯的巅峰之作,总揽全局,又思虑周全;未曾开始就为这场战争的胜败定下了基调。
杨玄感很少反对李密的意见,但很少不代表没有,不幸的是这次就就在其中。
他选的是第三计,他也是有理由的,而且经过深思熟虑的。
叛军总司令杨玄感认为,文武百官都在洛阳,若攻下东都,必使隋军人心大乱,不战而胜;况且可显示我军势强大,各地势力必会见风归附。
计谋的高低,不在于制定的智慧和执行的能力,关键是对 敌方反应和计划的预测是否正确。
杨玄感判断错了,准确的说是判断错了洛阳的守军。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和一座坚硬的城池。
6、身先士卒
这座城池就是洛阳,这个对手叫做樊子盖。
樊子盖本不该成为杨玄感对手的。
杨广任命的东都留守是他的孙子,只有七岁的越王杨侗;七岁当然太小,可要知道杨侗总共只活了12年,而且其中有一年是当皇帝,他是大隋朝最后一年的皇帝。
可樊子盖偏偏成为了杨玄感的对手,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难以预料。
因为杨广也不太放心,他要找一个人看守洛阳来保护他的孙子;而且这个人要具备几点要求:
1、要始终忠于他,这是原则
2、要镇得住文武百官,这是标准。
3、要有能力解决突发问题。
樊子盖无疑很符合条件,而且他还有一种能力杨广不知道,可能他自己也没有察觉,那就是守城。
他此时的官职是民部尚书,就是大家熟知的户部尚书,杨广即位后为体现新的气象,改动了一些官职或者名称,比如改 州刺史 为 郡太守,所以隋唐时期的太守和刺史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地方长官,隋朝和唐初实行的是州(郡)县两级行政体制,相当于省直管县,少了地级市一级机构。
樊大人派遣河南赞治裴弘策(河南省长助理),领兵迎敌,构筑外线防御;但是将门后人杨玄感英武有力,善于骑射,每战必身先士卒,因而士卒振奋、所向无敌;同时也留下了身先士卒这个成语。
杨玄感五战连胜,裴弘策自然是五战连败,这不奇怪。
奇怪的是他战败回城却面无羞涩,大言不惭,完全不把樊监国放在眼里。
这是因为樊大人虽名声流远,但长年在地方做官,一直担任各州刺史,回中央六部为官时间只有三年,不好权利,在朝中势力不盛。
樊子盖远比隋炀帝想象的果断。
他立即下令处死裴弘策,严整军纪。
既然整顿,就要彻底。
国子监祭酒杨汪在朝中为官已久,平时看不起他,言辞轻蔑;樊子盖悄然查出几条罪状,理应当斩;杨汪害怕了,肯头求饶,直到流血,才免于一死。
满朝文武无不战栗,将令无敢不从。
既然大隋皇帝给予了我权利,那我就要用它来保卫大隋;只要是为了大隋江山社稷而杀人,那么不管杀谁,不管什么理由杀人,都是忠于皇帝的。
此时杨玄感已经到了。
大军将东都包围后,杨玄感屯兵洛阳北门外,举行了盛大的动员大会,发表了令人热泪盈眶的演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周边百姓感动不已,又受隋朝徭役之苦已久,每日投奔军营效力者多达干人。而且很多被杨广*或冷落贵族子弟也纷纷投奔于他,杨玄感礼贤下士,收编隋军降众,招募百姓,一时间聚得5万余人,声势大振。
攻下东都,各地归附,不战而胜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7、围城*洛阳
杨素为北周、大隋南征北战,实为一代名将。
杨玄感不愧是他的儿子,派兵布阵,井然有序,颇有大帅之风。
他的战术部署很周密:兵分五路,四面合围,围点打援。
第一路:分兵5000占据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阳西),
第二路:分兵5000人守伊阙道(在今河南洛阳南),
第三路:派开国元勋韩擒虎之子韩世萼率3000人包围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第四路:顾觉率5000人攻取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
第五路:主力中军由杨玄感亲自率领攻打洛阳城。
于是洛阳城就出现越国公攻城,越王守城的局面。
而且城内有个樊子盖,城外有个李密。
李密的水平是绝不在樊子盖之下,但这远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当战略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时,如果执行者的能力越强,执行计划越坚决,执行速度越快,其危害就越大,错误就越严重。
南辕北辙就是这个道理。
洛阳之战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即使杨军能够占领洛阳,也必为班师回援的杨广大军所围困,杨玄感一开始就已经丧失了先机。
更何况,杨玄感攻陷洛阳的计划并没有很快的实现。
城内的樊尚书亲自披挂上阵,登上城楼,指挥军民奋勇抵抗,坚守了二十余日。
杨玄感一时间无法攻破城池。
战局僵住了。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钱钟书老先生总结的《围城》哲理太睿智了,不但是用于婚姻、工作、生活,也适用于战争。
战争版《围城》往往演变为………外面的人想进进不来,里面的人想出出不去;洛阳就是如此。书 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