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记事·忆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书·记事·忆人-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城谣》的首唱,就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
  2007年春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迎春晚会,我见到了这位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她目光明亮,银发油亮,笑容可掬,步伐稳健,一点儿也看不出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大概两三年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还说,她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上午4课时,下午3课时。我不知道,这样的高龄,这样大的工作量,在世界上是否仅有此例?但无论如何,她是令人钦佩的。
  周小燕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她的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实业家周苍柏。新中国成立后,周苍柏将祖业海光农圃捐献给国家,后来改建扩建成今天武汉的东湖风景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曾多次到东湖视察、休息。
  童年的时候,周小燕就喜爱音乐和演唱。1935年考取上海国立专科学校,开始声乐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周小燕选择了不在沦陷区做亡国奴。她回到家乡湖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长城谣》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她首唱的。而她的弟弟也和30多个流亡学生组成抗战剧团,四处演出,鼓舞民心士气,终因积劳成疾,累死在抗战前线。周小燕至今还记得,在弟弟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
  1938年,周小燕和另外一个弟弟留学法国,陷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这期间,她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的建议下,师从贝纳尔迪6年,练出了美妙的歌喉。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年代医疗条件很差,她的另外一个弟弟得了感冒,竟发展成膈膜炎,直至不治。1947年5月,周小燕应邀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艺术节,与奥伊斯特拉赫、肖斯塔科维奇、波恩斯坦、梅纽因等世界级大师同台献艺。身着旗袍的周小燕,以卓越的演唱水平,以及充满东方韵味的歌曲,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之莺”。
  我收藏的周小燕签名书是《夜莺的咏叹》(周玉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这是她在2006年11月10日赠给我的。
  周小燕心中最大的愿望,却是要排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歌剧。1988年,70岁的周小燕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出任艺术总监。周小燕歌剧中心排演的第一出歌剧《弄臣》就大获成功。在《夜莺的咏叹》中,周小燕说:“我活着总感到有事做,我这一生多么想排出一部能在世界艺林中站住脚的歌剧,我做梦都在排中国歌剧。”
  周小燕排演歌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创造良好的演出条件,留住中国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也体现了周小燕对自己的学生们的殷殷情愫。而学生们也始终对她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正如她的学生廖昌永经常演唱的那首歌《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想起了你,想起你亲切的面容,想起你和蔼的话语,啊!从心里默默地向你敬意,向你致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茶界泰斗张天福
种茶、知茶、品茶,是不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茶可不是一般的饮品,中国人爱茶之情很深,早已将饮茶之道上升为艺术的境界。
  2007年春节刚过,我和我的家人乘火车,从厦门来到武夷山。车行一整夜,几乎都在山中穿行,人称福建七山二水一分田,此言信然。而武夷山更是以山水著称,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我们的目的地就是九曲溪。坐在竹筏之上,漂流于水秀山清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西部茂密的森林之中,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山岩深切,水势萦回。据导游说,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座奇峰、99块秀岩,尤其是满山满岩满谷满壑都长着翠绿葱茏的植被,人称“石头上长树”,风景奇美,让人目眩神移。武夷山的“石头上长树”可不得了,因为举世闻名的武夷山岩茶,就采自于石头上长的树。
  武夷山岩茶,又被人们称为乌龙茶,就产自武夷山的岩隙之间。这里湿度大,岩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据说,最好的岩茶,都生产在岩凹、石隙、石缝等天然形成的“盆钵”里。而著名的“大红袍”母树,生长于天心岩九龙窠岩壁间,目前仅有6棵,所产茶叶,是公认的岩茶之冠,近几年已经限制采叶制茶。
  这次武夷之行,我还得到了一个关于茶叶的有趣知识。原来,茶叶可根据是否发酵,分为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等种类,而绿茶是不发酵的,红茶是半发酵的,普洱茶是全发酵的。茶叶经过发酵,对胃刺激小,有助于消化。过去我不喝茶,近来我也喝一些普洱茶,不是因为追求时髦,主要还是由于胃的关系。根据发酵的程度,茶叶的英语译法也有不同,像绿茶,就被译成Green tea,而红茶被译成black tea,至于普洱茶,发酵程度超过红茶,比black还black,称作黑茶,该怎么译呢?译成dark tea。
  谈到这些知识时,一个老人的名字常常被介绍者挂在嘴边。这位名叫张天福的老人,被介绍者称为“茶界泰斗”,甚至“当代茶圣”,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唯一健在者。我了解到,出生于1910年的张天福老人,在种茶、品茶、评茶、传播茶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堪称大师。他参加评茶活动,必带电子秤、茶具、秒表、笔等工具,一丝不苟。而一些重大评茶活动,或者在评茶活动中遇到难题了,都会请他一锤定音。据说,在他的家里,有一个柜子,内藏近年来全国各地120多种茶王样品,其中就包括由他主拍的500克60万元的铁观音茶王。
  我对张天福老人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没有时间专程拜访,我便托人向他索取签名书。春节之后,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收到了签名本的《茶界泰斗张天福画传》(林光华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中国最“富有”的画家侯一民夫妇
张子扬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制片人,曾导演过多台春节及元旦文艺晚会并获奖,曾8次赴西藏并拍摄过有关西藏的纪录片,曾组织创办过《人与自然》、《环球》、《正大综艺》等广受欢迎的栏目,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学者,出版过多种研究专著、报告文学、散文集、诗集等。陈列在我书架上的张子扬签名书不下于10本,真可谓是多产作家了。
  有一天,张子扬对我说:“熊将军,我要请你去见一对夫妇,他们是奇人,是真正的隐士,也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人。”
  对于奇人,谁不感兴趣呢?我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2002年6月22日,我们踏上了行程。汽车驶出北京城区,一直向西,过了石景山区,进入门头沟区,车在山谷间迤逦前进,翠绿的山林扑面而来,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让我们的呼吸更加舒畅,很快,我们来到了戒台寺、潭柘寺景区。在北京,谁都知道“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因为潭柘寺始建于1700年前的晋代,远远早于将幽州当成南京的辽代,也早于定都北京的元代。而且,潭柘寺也只是民间的称呼,因为潭柘寺山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其正式名称“岫云寺”反而很少为人所知了。正因为如此,一到戒台寺、潭柘寺景区,就仿佛使人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心情变得安宁清静。
  我们没到潭柘寺。在戒台寺附近,我们的车拐进一处幽静的庭院。住在这里的,是一对为人淡泊、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高雅的夫妇。
  他们就是我国著名画家侯一民、邓澍夫妇。
  这处幽静的庭院,既是他们的生活之处,又是他们的创作之处。在这里,他们过着田园诗一般的乡间生活。侯一民种地,地里长满了青翠欲滴的蔬菜;邓澍养殖,只要她一呼唤,她养殖的孔雀就会翩翩而来等待喂食。同时,在这里,他们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家生活,大部分房屋都陈列着他们的作品,有素描,有油画。另外,侯一民还烧制陶器,当然,陶器的造型图案,也都充满了艺术情趣。
  开饭了。是典型的无污染的农家饭,吃土菜,卷饼子,喝玉米粥。边吃边聊,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真的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们从1958年起,参与了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的总体设计,创作了16种票型上的人物与风景绘画20件。当然,“富有”不“富有”的,这是个玩笑话,单从传播的角度看,凭借这两套人民币的印刷量和广泛流通的时间、空间,他们的绘画作品在国内流传最广,这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谈话中,我还知道,侯一民和邓澍都是河北高阳人。16岁的时候,侯一民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科(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后来跟随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师学油画。18岁时,他成为国立北平艺专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还曾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追捕,幸亏他比较机警,巧妙地躲开了。
  我请侯一民在《侯一民素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上为我签了名。侯一民是一位全能型艺术家。油画、国画、壁画、陶艺、雕塑,甚至考古鉴定,他都很擅长。而素描更是他的一绝。至今,他还珍藏着当年设计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时的大量素描稿。
  谈兴浓时,时间就过得快。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分手之时,我与这对艺术家夫妇相期再会。
  果然,2002年8月31日,我和侯一民夫妇又见面了。这一天,通过我的同事曹彭龄的介绍,我出面宴请埃及亚非团结委员会书记处负责人黑白先生及其夫人图玛德,请侯一民、邓澍夫妇作陪。
  

“抟抟泥”的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