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史读袁-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1'【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2'【《清太宗本纪》“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第一章  关于孙阁老辞职的八卦
作为“光辉形象”,孙老师在守辽的四年中,想必那一定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丝毫都不敢懈怠,整个一优秀党员的代表(东林党)。而对于辽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孙老师也一定都是倾注了感情,凝聚了心血的——辽东,那完全就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倘若因奸佞陷害,致使他没能完成收复辽东的伟业,让他老人家无功即返、半途而废,那孙老师必然将是满怀一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情怀……

  以上这类老掉牙的套路,在许多影视作品是中喜闻乐见,不知道是古今一辙的缘故,还是思维定式的关系,反正在金大侠、阎教授、当年明月三位大能的解读中,都多多少少的有所套用。

  金大侠的说法情节比较简单,内容是这样的: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屁的小人高第去代替孙承宗作辽东经略。”'1'

  大意是说魏忠贤因孙阁老不贿赂他,所以就撤换了孙大人,而具体怎么撤换的并没有交代。不过,金大侠的说法,虽然在情节安排上符合逻辑,但孙老师最后是辞职,而不是被罢免的,所以如果是魏忠贤想赶走孙老师,那就必须有其他动作,否则孙老师的辞职岂非迎合了魏公公?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金大侠给魏公公找罪名确实很有一套,因为魏公公肯定不会发个帖子出来,告诉孙阁老,贿赂贿赂我,你看行不行?而孙老师呢,自然也没有兴趣在大门上贴一个告示,说我就是不贿赂你魏公公。因此,这个事情要举证是很困难的,而被几百年后的金大侠洞悉了就更困难了。

  而且依照这样思路,但凡是没贿赂魏公公的,只要下课了,都可以说是魏公公给运作的,除非你魏公公能拿出你没运作的证据……别说是魏公公,换成了其他人,那也是一样拿不出来,而谁都拿不出来,那安在谁头上都适用了,这就是推定有罪的强悍逻辑。

  相比之下,阎会长的叙述更为详细,他说:

  “魏忠贤专权后,因孙承宗功高权重,声誉满朝野,不敢对他轻易下手,所以派太监刘应坤等送金银,设法拉拢。孙承宗刚直不阿,‘不与交一言’,坚决拒之。”'2'

  按照阎会长的叙述,原来是魏公公要贿赂孙老师不成,所以两家才结了梁子,这个说法跟金大侠的差别那可就太大了。刚才在金大侠笔下还高高在上,仿佛点点头即可撤换孙阁老的魏公公,在阎会长笔下却转眼间就成了巴结孙老师的主,并且还专程派人来送孝敬银子。

  但是,阎会长这“不与交一言”的情节安排似乎是有些离谱了,毕竟人家是送银子来的,要不要的,您老总得言语一声吧?就这样一言不发的,万一人家认为你默许了怎么办?再说,送孝敬银子的,一般都是接的死命令,非送不可,搞不好这刘太监就直接把银子砸在地上,撒腿就跑,你孙大人也不言语一声?那您老这表现,又是什么意思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等草根便去查阅了《明史》,想看看阎会长这段说辞究竟有什么依据,看了以后才明白,原来阎会长这里的叙述是添油加醋了。

  明史载:“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明史》里只是说魏公公派人来给孙老师套近乎(申意),结果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不过刘公公仅仅是“申意”,并没有送真金白银的孝敬钱,所以孙老师一言不发的才可以打发。由此可见,阎会长先前的说辞是直接篡改了《明史》史文而来的,这样的风格似乎与他老人家一向标榜的,对待历史需要敬畏的态度大不相符,实在有失学者风度。

  而对于孙老师具体如何辞职的,阎会长又有一番解释,他说: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为辽东经略。十月,孙承宗不安其位而去,告老还乡。”'3'

  这番叙述是在说,因为有了柳河之败,所以马世龙遭弹劾,波及到了孙阁老,于是孙大人为自己申辩,并且还提出要撂挑子,因此魏公公这才考虑用高第来代替,最后孙阁老“不安其位而去”。

  阎会长的这个版本,较之金大侠的叙述,最大的区别在于,魏公公让高第来当辽东经略的动作,由主动变成了被动,阎会长的意思是,因为孙大人不干了,所以魏公公才迫不得已派了高第,而不是金大侠版里面那样,孙大人因不给孝敬银子而被撵走了,魏公公派高第来取而代之。

  另外,在阎会长的版本里,还多出了“柳河之败”这个情节,说是因为前线打了败仗,所以引出了一篮子事情。不过,既然是辽东打了败仗,那么遭朝廷非议是必然的,可孙老师还要强辩,并声称要撂挑子,结果真的告老还乡了,倘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么孙老师就走得不太光彩了。

  所以,到底是不是打了败仗,遭非议又应不应该,而孙老师申辩内容如何,就成为了关键,可阎会长的解释里却语焉不详,最后还半文半白的扔下一句“不安其位而去”,让我等草根实在搞不明白他老人家到底是想说什么?

  什么叫“不安其位”?是不安心其位?还是对其位感到有什么不安?

  孙老师一再的被捧为优秀党员(东林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那是肯定的,怎么会不安心任职呢?而如果是因为感到不安就离职,那是就胆怯的表现了,孙老师这么一个“光辉形象”,又如何能胆怯呢?所以,阎会长的说辞实在弄得我等草根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而在当年明月笔下孙阁老又有另一番表现,内容如下:

  “魏公公只好放弃,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他提了N次,也没得到批准。”'6'

  依照当年明月的描述,孙老师也是提出辞呈后打包袱回家的,提出辞职的时间是天启五年十月。而孙大人之所以要辞职,还是因为魏公公搞了运作。不过,由头却不一样,既不是孙老师没给孝敬银子,也不是马世龙在柳河打了败仗,而是因为魏公公感到,孙老师提兵十几万,随时有可能清君侧,威胁到他了,所以就下黑手了。为此,老魏找了一帮言官,日夜不停的告黑状,孙老师受不了了,于是就撂挑子了。

  --------------------------------

  '1'【金庸著《袁崇焕评传》】

  '2'【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3'【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4'【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四】

  '6'【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第二章 强势的火力侦察
为了确认哪位大能所说的更接近史实,我等草根专门查阅了《明熹宗实录》,结果在孙老师“撂挑子”回家的那个月(天启五年十月)查到这么一条记录,曰:

  “大学士孙承宗屡疏乞归,上许之。”'1'

  这条记录中提到“屡疏乞归”,就是说孙老师确实提了N次,这跟当年明月的说辞很接近。不过,奇怪的是,孙老师在这个月里,就提了这么一次,而一次提请,怎么又成了“屡疏”呢?负责编修实录的史官们,好歹也是打小就进过私塾的,而且能混到编修实录,那也算是文化人了,这“一次”和“屡次”的概念应该能分得清的,所以他们出错的可能性不大。在经过了进一步的查证之后,我等草根发现,当年明月依据“屡疏”这层意思所演绎的情节,其实是想当然了。

  当年明月的意思是,老孙头十月里才提出辞呈,结果没同意,于是又提了N次。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他提了N次,也没得到批准。”'2'

  应该说当年明月如此解读,其实是隐含了比较深邃的用意,因为如果是提了一次就准了,那说明没人想要留你,实在很没面子;而提了一次不准,还要提N次,那证明朝廷不愿意你走,很是牛气啊。所以,两者完全是天壤之别,而当年明月的意思,正是想以“屡疏”来证明孙老师比较牛气。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年明月此处,虽然用了点心思,但是却没花够功夫,因为他搞错了“屡疏”的来历。实际上《明熹宗实录》这里所谓的“屡疏”并不是说本月内的事情,而是史官在总结孙老师一贯的作为。原因是孙老师请求要回去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史官这一笔的意思是,孙阁老真不容易啊,以前申请了那么多回(屡疏乞归),这次总算是被批准了(上许之)。

  那孙阁老究竟申请了多少回,才能让史官感慨一番,并留存下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笔呢?据不完全统计,足有十六次之多!

  其实,孙老师刚到辽东不久,就已经开始打回家的主意了,可是后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了四年,各种办法都想尽了,包括以暂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