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和监督。学务科里设有视学机构。“满铁”附属地的教育政策大致与“关东州”相同,只是附属地纵跨南满大地,包含长春、四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盖平、瓦房店、抚顺、本溪、丹东等十余个大中城市。日本殖民当局通过“满铁”附属地来控制大半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和文化教育,是伸进东北的桥头堡,在侵略整个东北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满铁附属地的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是由满铁株式会社办理,“关东州”指导;在伪满建立之前,它的环境也与被日本化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关东州”不同,周围遍布中国学校,受到中国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满铁的教育在同化教育方针的推进上与“关东州”又有着程度上的不同。
对中国人施以“德教”推广日语
满铁附属地对中国人的教育,开始比较慎重,主要是顾虑殖民统治尚不稳固,既想进行殖民奴化教育,又担心引起中国人的反抗。所以多从施以“德政”笼络人心传播日语的角度考虑,未敢操之过急。1906年8月,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在《就职情由书》中谈到对中国人“教育”的方针,说:“我曾同儿玉前总督议论过,应为日本帝国在台湾谋求永远牢固的基础。如果想消除新附民的桀骜不驯的祸根,就要在教育、生产等各项行政事务中保持统一的精神,积极疏导民心,使之无暇惹是生非。这是一切措施的轴心要求。”“殖民地的教育事业方针,特别需要慎重对待,过急发展教育,如同早日使财政独立一样,会伏下民心不驯的祸根。故此,我自跟儿玉前总督在台湾从政以来,而一直为调节这一方针而深加注意。——殷鉴不远,以往英国对印度教育的漫不经心,以致出现今日民心反叛不可收拾的局面。反其道而行之,当可作为殖民地政治家的秘诀韬略。”《满铁附属地学校及图书馆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发展》,第一部,第一章。后藤新平曾说过:“只道教育是好事,未经深思熟虑,就贸然开设学校,乃是贻误殖民政策的做法。”陈碧生《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教育侵略日本对华教育侵略(8)
1909年6月,满铁特设第一所中国人学校——盖平公学校。在11月3日的授旗仪式上,满铁第二任总裁中村是公训词说:“夫施德教,授实学,培养有用而善良的人才,此乃本官殷切期望于学堂教育之处也。望教职员及学生等体察本官之诚意,努力锻炼身心,振兴学风,从而发扬学堂旗之光辉。”这个教育方针,在1914年3月31日正式公布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公学堂规则》中表述为:“公学堂的办学宗旨是注重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施之以德育,授之以实学,并使之学好日语。”所谓“德教”,其实只是“亲日教育”。它与“关东州”公学堂办学宗旨完全一致。
对中国人的日语教育,在满铁附属地也是给予特别的强调和重视,满铁总裁中村是公尤其倡导,他提出:“要做到在满铁沿线,日本人所到之处,只讲日本话就可以办事。”为普及日语,满铁实行语学检定考试及奖励制度,还开办日语学堂,规定:凡是在“满洲”的中国人教授日语或者准备办此类学校者,只要愿意接受满铁领导和监督,都一律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给予补助。
对日本人的“皇民”训练
由于满铁附属地处于中国广大土地的环绕之中,日本统治者十分担心在附属地的日本人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随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日本人的“皇民”训练。1908年5月14日,满铁株式会社向瓦房店、大石桥、辽阳、奉天、昌图、公主岭、长春、抚顺等地的小学校“下赐”《教育敕语》满铁教育研究所编写的
日本小学补充教科书抄本,并以第一号训谕发出通告,宣布附属地的教育方针,要求“各地小学校,所有在其位者都要善体圣意,勤于研磨熏陶,并在学校举行典礼或其他适当时机奉读《敕语》,并加以诚恳诲教,以使学生夙夜铭记心中”。1909年5月,日本亲王捐款制作校旗,分发给各小学校和公学堂,同时附上《总裁致辞》,称:“教育的根本,圣旨所示,与日月同辉,既鼓励忠君爱国的意气,又培养自强向上的情操,从而奠定大国国民的根基,这是我对学校教育的殷切希望。”
1915年11月10日,满铁制定并以《满铁社报》号外公布了《满铁附属地小学校儿童训练要目》。此要目被看作是“在满日本人子弟教育方针从日本内地延长主义,迈向满洲特殊地区主义的一步,是为建立适应满洲当地的教育方针打下基础”的重要文件。其内容是,“第一,深刻领会尊严的我国国体的渊源,努力培养国民道德。第二,锻炼身心,培养刚健的气质。第三,了解帝国所处的地位,培养随土而安的思想,生活朴素、勤苦不懈。第四,同胞之间团结友爱,共同努力发扬国威。第五,维护日本国民的品格,赢得外人的信赖。”《满铁附属地学校及图书馆等社会公共设施的发展》,第一部,第一章。
殖民教育的“乡土化”措施
满铁附属地的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进行了一次调整,即所谓“适地主义”和“乡土化”教育,就是说,要“采取适应满洲当地具体情况的方法办教育”。早在1913年,满铁副总裁国泽新兵卫就曾提出:“要根据周围的情况和学生们的处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办学。当时在日本殖民者中间发生一场争论,一派主张把日本国内的教育移植到殖民地,强行实行同化,用日本文化完全取代中国的汉文化。这种言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也受到其他帝国主义的猜疑和非难。另一派为缓和矛盾,也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主张采取慎重、稳妥的策略,主张“适地主义”或“乡土化”教育。因此,1921年满铁附属地在“原则上不改变对中国人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对公学堂、普通学堂规则做了一次所谓“着意按照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修订。这看起来似乎是一次政策调整,其实,殖民教育的实质丝毫没变,用当时日本人的话说,这不过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权宜策略”,因此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次所谓“乡土化”的调整内容包括:把“教授日语”一词删掉,其实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日语教学仍然占有高于其他科目的地位,而且仍然对学习日语、运用日语采取奖励的政策。同时,虽然也允许中国人设立少数小学或工人夜校,但是,在数量上极受限制,而且必须经殖民当局批准,必须按照殖民当局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办学,稍有违犯,便予以取缔。1925年,满铁理事松冈洋右针对一些日本人要求停办公学堂的议论说:不要有“鸡孵鹜卵”的思想,“要具有建立‘东北亚洲帝国大厦’的崇高理想”。这表明,满铁附属地的教育,“移植”也好,“适地”也好,“乡土化”也好,不管怎样调整,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手段隐显的策略变化,而其为侵略东北、建立东北的殖民帝国服务,却是始终如一、不可改变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满铁附属地对中国人的“教育”是建立在愚民政策上的奴化教育。其目的是想把中国人培养成愚昧无知、驯顺的奴隶,因此对中国人的“教育”远远不如对日本人教育的热心,而且明显采取了差别、歧视和愚民的教育政策。从学校设置看,满铁附属地有20万日本人,建立初等小学39所,普通中学10所,职业中学3所,大学1所,还配有其他学校,如青年学校、补习学校等。日本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拥有288万的中国人,却只有10所初等小学,1所普通中学,5所规模很小的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又分别在1928年到1932年间先后停办,致使中国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仅有34%。
教育侵略日本对华教育侵略(9)
满洲医科大学在日本修学旅行
“九·一八”事变后,满铁附属地的教育忠实实行伪满的教育政策,“培养献身王道乐土建设的人才”。公学校的教育方针是“遵循满洲国的建国精神,培养善良的满洲国人,并施之以做一个国际人的教育”。1938年1月,满铁附属地的中国人学校被纳入伪满的殖民奴化教育体系之中。
对租借地、侵占地青岛的教育侵略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占据了德国于1897年割占的“租借地”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地域及矿山,对青岛实施殖民统治长达8年之久,直至1922年12月才在勒索了中国政府一大笔“赎金”后将青岛和在山东的特权归还中国。但日本对青岛的侵略并未间断。1922~1938年,日本军队、特务机关和浪人仍在青岛横行霸道,这一时期在青岛的日本人不少都在1938年以后在伪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从事奴化教育。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把青岛作为全面侵华的主要转运站、掠夺中国资源和劳工的输出港,称其为“中、日、满三国之锁钥之地”、“华北之门户”。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临字23全宗、临字18全宗。日本侵略者在对青岛地区长达30年的殖民统治中,操纵控制傀儡政权、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校,建立起一套奴化教育体系,灌输亲日思想,强迫学习日本语言,泯灭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建立学校传播日本文化
日本占领青岛后,即让日本移民大量涌入。1916年4月,第一批日本小学在李村和青岛开学。1917年4月,又成立了日本女子中学和男子中学。此外,日本还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设立了11所日本小学、4所中文学校,1所商业学校和1所幼儿园。到1921年,各类日本学校在校生达到4442人。上述学校,主要为解决日本殖民者的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