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品牌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英国品牌的启示-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析师预计,待到七部电影全部完成,《哈利·波特》票房总收入可望超过 100 亿美元,而这 100 亿美元还不包括 DVD 与录像带的收入。
  其实,图书、DVD 与电影并不是《哈利·波特》财富链条的全部,而只是前半部分。除了电影版权,时代华纳还买断了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可口可乐仅买断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全球独家营销就出价 亿美元,它必将打造一个市场价值高出 亿美元数倍的饮料市场。与此同时,医药巨头强生、玩具制造商Mattel、乐高(Lego)、游戏商 EA 等已经向时代华纳购买“哈利·波特”特许经营权,哈利·波特已经像米老鼠、加菲猫一样,出现在成千上万种商品上。时代华纳尚未排除建造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可能。
  哈利·波特带来的市场到底会有多大,实在难以估量,150 亿美元可能只是个底线而已,而仅仅这条底线,已经改变了一批人与一批公司的命运!关于《哈利·波特》系列图书,有两家出版社最为著名,一家是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一家是美国的学者出版社(Scholastic)。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总部位于伦敦,老板叫牛顿(Nigel Newton),是一位扎根伦敦的美国加利福尼亚人。他 1986 年与三位朋友一起创立这家出版社,经营得相当不错,但并不算很出名,更不要说举世闻名。
  

哈利·波特品牌势力的形成(5)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名扬天下,当然归功于《哈利·波特》。1996 年,《哈利·波特》在被近 12 家出版社拒绝后,被这里一位编辑看中,决定出版。当时,学者出版社在美国只排到 16 位。赖文在意大利多隆那书展,以 10 万多美元的价格,拍到此书的美国版权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入美国出版社的包装与营销体制。
  经过一系列精密的策划、包装、执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登上畅销书榜。接下来三本书,学者出版社的营销更加高明,使三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连续 81 周占据榜单前三名,《纽约时报》不得不应其他作者请求,为《哈利·波特》系列开辟一个儿童文学排行榜。
  第 4 本《哈利·波特》正式上市之前,亚马逊书店的全球预计量已经超过 41 万册,另一家书店 Borders 集团的预订量多达 50 万册。新书上市后,仅 Barnes & Noble 书店在 60 分钟之内就销售出 万册,第一天平均每秒售出 21 本,全球两天之内销售 300 万册,打破了图书销售速度纪录。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与美国学者出版社将同步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据称,亚马逊书店的预订量已经超过 70 万册,而学者出版社宣布,该书起印量为 1080 万册,继第五本起印 680 万册后,再创新高。
  就在两家公司宣布第六部书出版日期当天,美国学者出版社股价上升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股价上涨 ,三家最大的图书零售商亚马逊、Barnes & Noble与 Borders 集团股价当天都平均上涨 2% 左右。
  这个品牌延伸到电影业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在电影拍摄中,时代华纳投资预算1亿美元,由于图书销售非常火爆,时代华纳省去近 2/3 的宣传成本。电影拍摄完成后,时代华纳宣布同时在 3600 家影院首映,共 8000 个影屏,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这部影片像图书一样,很受欢迎,票房收入累计高达 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的巨片。
  在第一部之后,时代华纳已经完成第二部与第三部,今年将上映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前三部票房收入加上 DVD 与录像带的收入,超过 30 亿美元,成为时代华纳度过 2001—2003 年经济衰退的救心丸。作为电影版权的一个副产品,时代华纳还买断了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这方面的收入完全有可能超过票房收入。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时,市场上已经出现哈利·波特万花筒、铅笔盒、飞天扫帚、魔法帽等 500 多种玩具与文具。
  到 2002 年,在美国加州一个特许经营权展会上,有 80 家公司向时代华纳购买特许经营权,涉及到 2000 多种商品,这一次就为时代华纳带来 10 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根据好莱坞巨头的经验,以哈利·波特非同寻常的受欢迎程度,有分析师预计,哈利·波特相关商品将超过 10000 种。
  从出版开始,到电影、DVD、录像带,再到饮料、玩具、文具、游戏、服装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以及英格兰正在策划中的哈利·波特旅游业,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成为一个产业,一个最终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产业,创造儿童文学、乃至小说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
  品牌产业化
  伦敦的一家电影公司则很有先见之明地在 1998 年就买下了系列小说前两册的改编权。哈利·波特的鼎鼎大名也促成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玩具、糖果、收藏卡片及音像、电子产品。
  罗琳成为媒体笔下的“灰姑娘”,她穷困之时写作的小咖啡馆成为当地名胜,有人预测她将是未来英国最富有的作家。大人给孩子买书、念书,自己也跟着看,出版商怕大人不好意思夹着儿童读物走来走去,早就出了成人版。
  这是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一套故事仍在进展中的少儿书已经印到 3600 万册,在全世界创下 亿美元的码洋。最新的一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长达 734 页,比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还要多 250 页。你很难想像,在一个越来越不读书的世界上,竟然有人有本事让这么多的小孩子抱着一本大厚书到处跑!
  

哈利·波特品牌势力的形成(6)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和其衍生商品在全球热卖,“哈利·波特”这一品牌的估价已经突破 10 亿美元。一份粗略统计表明,“哈利·波特”带动相关产业的《哈利·波特》电影后产品经济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衍生产品的收益占到总量的 70% 以上。
  哈利靠营销通吃了文化领域。图书营销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各类商业机会蜂拥而至,直至成为一个覆盖全世界几乎所有文化消费领域的空前的强势品牌。这个品牌是娱乐品牌、出版品牌、文化品牌,同时也是影视品牌和商业品牌。第一个来“吃”哈利·波特的是电影市场,时代华纳占据了电影制作的绝对主权。据中国引进方中影公司介绍,事实上,中国潜在的电影后产品市场多年来一直被国际上视为“最后的边疆”,因为仅中国近 亿的学生,就极具吸引力。
  如果让哈利·波特去管 GE
  美国作家汤姆?莫里斯新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如果让哈利·波特去掌管GE》,这本书是他上一本书《如果让亚里士多德去掌管通用汽车》的续集。在这一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个前哲学教授的想法是要将哈利的魔法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领域中去。在他看来,哈利·波特是勇气的化身,因为他“只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作者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了实现这一点美德的 5 个步骤,比如:“让你的周围都是支持你的人”之类,以将这种美德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他充满感情地说:哈利真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呀!因为他能将男校长搞得团团转,他有亚里士多德一样的外貌和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他能够“将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杰出的人”。
  虽然莫斯里这些观点很有创意,但在那些哈利迷们看来,这些优雅的冥想似乎有点多余了。作为一个魔幻人物,他带来的娱乐效果可能远远超过对现实的管理问题的指导。“我们只要好玩,”他们会这样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哈利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范围,让严肃的管理学者都愿意借着这股势头,谈谈现实的企业管理问题。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品牌的影响非常强大之后,各种资源都会找上来,各种力量都会为你摇旗呐喊,这种整合营销的魅力是足够大的。
  2005 年底的时候,在美国甚至出现了这样一本书:《哈利·波特世界的事实、虚构和传说:一本非官方的指导手册》。作者是 Tim Kirk和Britton McDaniel,由Hampton Roads 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一本辞典,一本属于哈利·波特的辞典。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野兽、女巫、巫术和哈利·波特的世界等,内容非常丰富,哈利系列中出现的所有东西在这本书里面都可以找到出处。
  这本书一共大约有 300 多个条目,它们覆盖了哈利前 5 本书的所有重要的东西,包括:人物、地点、事件等。这些条目的解释有些很简短,有些非常长,但有个共性,那就是都很有娱乐性。有些解释还是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比如说,书里提到的一种叫做 Kappa 的怪物,其实这种东西在日本传说中出现过,那是一种手上有蹼,身上有鳞的猴子。这个例子很经典,显示了作者罗琳的读书深度和广度。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哈利简直疯魔了西方世界,这些文化的跟随之作又促进了哈利这个品牌的迅速传播。这个指导手册简直就像英语辞典一样,无所不包,只是它包含的全部是和哈利有关的东西,简直就是一个哈利的宇宙。这是一个典型的延伸产品,这个延伸产品很好地传达了哈利的品牌精神。
  在这里,另外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日本的宫崎骏。这个天才的动漫艺术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梦想里面才有的东西。他的风格、诉求、艺术手法、童心和艺术感觉都和罗琳有神似之处。让我们比较一下罗琳和宫崎骏在品牌打造上的异同,会很有意思。
  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功力上,宫崎骏和罗琳可以说不相上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