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对两家企业,如果所处的市场环境相同,都有能力向同一的目标消费群体提供同一的产品和服务,只要其中一家企业运营能力更强,赢利潜力更大,那么,这家企业比另一家企业就更具竞争优势。换言之,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
在消费者看来,只要企业或其经营的产品,比其竞争对手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表现,就是竞争优势。比如企业品牌和信誉、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设计风格、综合形象,还有服务的质量和态度等。理论上讲,竞争优势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综合优势,但实际中一般都有具体的确指和表现,进行SWOT分析,就是要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企业竞争优势多以潜在的优势为主,就是对手还没有觉察到的,如果对手感觉到了这方面的差距,就会拼命地追赶,最终缩短差距,拉平优势。衡量竞争优势,必须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比如产品是否有竞争优势,就要看产品的潜在市场有多大。企业要从整个产业链的分布,系统地评价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也就是按照供应链和销售链,尤其是市场需求链的构成,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如果企业在几个方面都强于竞争对手,则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企业要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合理评价优势与劣势,企业具备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一定要注意低调,韬光养晦,暗地使劲,一定不要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按常规,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某种竞争优势便会逐渐显现出来,这时企业处于竞争优势发挥和维持的阶段,竞争对手开始做出反应。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他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
创新渠道 疏通实现价值的利润流(4)
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如何,要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如何,能够持续多久,这又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竞争对手作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企业能分析清楚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对企业来说,优劣势分析主要是与竞争对手比对,而机会与威胁分析则是以整个外部大环境作为背景,结合企业状况,进行利害判断。换言之,机会与威胁分析就是环境分析。
对影响主体来说,环境发展变化无非呈两大态势,一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一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环境威胁讲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企业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则是对企业经营发展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
环境是客观的,也是共同的。对环境的分析,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做环境分析,一定要避免片面、单一化,最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
PEST分析是简单实用的环境分析工具,它多重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从政治(法律)的角度分析,所牵涉的因素有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规定、劳动法、政府稳定性等;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所牵涉的因素有经济周期、GNP趋势、利率、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率、可支配收入、能源供给、成本等;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所牵涉的因素有人口统比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消费等;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所牵涉的因素有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技术传播的速度、折旧和报废速度等。
环境分析有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所谓宏观的环境分析,就是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但不是受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像上述PEST分析所涉及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因素,大体应属于宏观的环境分析。而微观的环境分析,是对与企业经营活动、竞争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影响更直接更大的因素分析,也称为企业的微观经济环境分析。比如产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等等。
微观经济环境分析比较细致,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产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要掌握进入本行业有哪些壁垒?这些壁垒阻碍新进入者的作用有多大?企业保持自己的地位应采取的措施。分析供货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要了解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企业在供货商战略中的地位以及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分析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要分析企业的部件或原材料产品占买方成本的比例,各买方之间是否有联合的危险、企业与买方是否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等情况。分析替代品的威胁,要了解替代品对企业的利弊,分析替代品给企业带来的是经营困难还是更高的利润或价值,掌握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转移成本,通过相关措施来降低成本或增加附加值,以降低消费者购买替代品的风险。分析现有的竞争情况,要把握行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增长速度、固定成本比例、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这决定了一个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通过上述微观分析,对企业来说,最大的环境威胁是进入壁垒、存在替代品、由供货商或买方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中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衰减,中国企业靠廉价劳动力获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一是跨国公司加大发挥自身优势,劳动力成本对其影响越来越小。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优势,将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压得越来越低。二是跨国公司进入了当地化的发展,高成本问题得到一定的化解。跨国公司利用全球体系的经营优势以及技术上的优势,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世界性的产品,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如果这些能力完全发挥,将直接冲击中国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创新技术 用现场智慧推动资源精益配置(1)
凭借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一度征服了从服装、鞋帽到电视等众多市场。如今,这种“成本优势”却反伤自己,成为“中国制造”迫在眉睫的“成本危机”。能安然度过“成本危机”的,只有那些拥有成本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成本创新正考验企业的软实力。
螺蛳壳里的成本之道
用创新精神对成本进行精耕细作,成本硬实力就会变得更加精致和灵巧。
——软实力“成”语
中国经济兴起于低成本制造,在过去的30年,“中国制造”已形成一定的低成本优势,但是一直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徘徊,能否走出价值洼地,必须对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进行改造升级,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所在。未来的竞争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竞争,中国企业靠“人拉肩扛”原始粗放的成本模式很难达到未来竞争的要求,必须通过突破关键性的技术拉动成本创新,以一流的技术创造一流的成本水准,以应对以低碳、智能化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竞争。
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核心。比如,企业可在生产流程方面进行优化或缩减中间环节,组成完整的企业内部供应链,并使各环节信息共享,用创新的思维重组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劳动力优势结合,从而创造新的成本竞争优势。有时通过创新,即使改变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能大大减少企业成本。
成本创新考验的是企业精细精益的本事,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成本精益要有细度、深度和自主创新。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是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生产型企业,其生产的切削刀具、矿山工程机械、特殊医疗器械等不但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满足客户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改进的要求,这主要依靠其生产工人在具体操作环节的创新。比如,有员工在生产刀具过程中发现:原来需要人工修边的工艺经过细微的改变,便可以把修边这个程序直接在机器里处理掉,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减少人工环节,生产出来的刀具还可以更加标准化。员工立即向生产环节的创新委员会提交了这个发现。创新委员会马上立项反复测试该工艺。在确定工艺可行的基础上,成本人员根据该工艺为生产环节节约的时间计算成本的节省,并将节约的成本作为该项创新为公司带来的收益。在经过多次测试后,创新委员会基本确定该工艺可以在其他生产环节进行推广。员工因此得到了55000欧元的奖励,这个奖励的数额就是创新委员会测算的成本节约额度。而创新委员会在三年以后,还会重新评估该创新,如果发现该创新带来的效益更高,还会为员工补加奖金。
开发廉价替代原材料,是最根本的化解成本压力的方法。因为开发融入了创新,某种程度也体现了企业软实力,把新材料的价值传递到现有产品上,就变成了产品的新价值,因而企业能抵御市场风险,持续经营自己的产品。
拿家电产品来说,一边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另一边是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