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不好,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个社会舆论都在宣扬这种同情,那么肯定就要有些沽名钓誉的人,不择手段地做点样子,以希望在别人眼里获得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形象。如此一来,反而助长了那些投机取巧者。
真正的慈,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说“无为”吧,就是一种慈。为什么这么说?我常说的无为,说白了是一种放任。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兴衰规律,慈就是要尊重这种规律。比方说一个智力平常的人,可能在家里耕耕地放放牛很开心,虽然一辈子发不了财,但是生活也算过得去,闲着没事找三五个老哥们儿在街边小酒馆里喝点小酒,完了一身酒气哼着小调回家去,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可是你非觉得他这样不好,要他去读书学艺,跟他说不能这么稀里糊涂过日子。这下好了,这位本来日子过得相当舒心的老哥接下来就睡不着了,整天想着要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以他的智力很显然又是办不到的,虽然每天在努力,可也于事无补,还不是得郁郁而终。
这样一来,违背自然规律,一味倡导“有为”,结果倒是害了人家。个人修身首先要明白这个慈,要对自己慈,对身边的人慈,对天下人慈。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心里自然就踏实多了。要是一个帝王能够真正明白这慈的道理,也就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戴,进而赢得天下。如今天下大乱,很多诸侯可能都觉得,要激发下属的斗志,激励自己的国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都成为管仲、乐毅这样的贤才,那就能称霸一方甚至统一天下了。
事实恰恰相反。战争四起,正是天下无道的必然结果。要想平息这些战乱,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一切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一个帝王,要想真正统一天下,不能整天逼着百姓都去做良相、大将,而是从平时执政开始就要慈爱待民,这样到了打仗的时候,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我有三宝之一 慈故能勇(2)
说到底,慈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消极规避,其实真正做到了慈,产生的力量将会是无穷的,这和虚胜实、无为胜有为的道理是一样的。
点击(1124) | 评论(7)
孟子:作为执政者更要仁,不是什么慈,只有仁爱才能感召身边的人。李老说慈就是无为就是放任,那坏人也要慈爱予他们吗?任由他们坏,不去管?我觉得不是这样,应该用严格的礼乐教化他们。
道家学徒:楼上的言论实为谬误。有假仁假义之嫌啊。
吕不韦: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各有所长,不好妄加评论。
汉文帝①:受家母影响,从小就拜读李老大作,这次转到李老博客上来,受益匪浅。我治国的方略强调的就是“无为”两个字。
韩非:疼爱孩子的人慈爱自己的孩子,重视生命的人爱惜自己的身子,爱惜功劳的人,积极从事工作。慈母对幼小的孩子,想方设法给他幸福,就要用力为他除掉祸害;用力为他除掉祸害,就思虑精熟;思虑精熟,就能获得事情的道理;获得事情的道理,就一定能够成功;一定成功,行动起来就不迟疑;不迟疑就叫做勇敢。圣人对待各种事情,都像慈母为幼小的孩子考虑一样,所以看到了一定要实行的道理。看见了一定要实行的道理就是明智,他干什么事也不迟疑;不迟疑就叫做勇敢。
(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
孔丘:老子的话,让我想起我之前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庄子:如今的天下,混乱不堪,而这却是从很久之前就开始的,所谓“尧不慈,舜不孝”。
①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有三宝之二 俭故能广(1)
乙酉年十一月 天气 今日心情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今天来说说我的三件宝贝之二:俭。俭针对的是物质,就是说不要浪费,所拥有的东西也不敢随意用尽。其实世间每样东西都来自“道”,又怎敢浪费?事实证明,唯有节俭,才能够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这就像金匠敲打一片金箔,打得越薄,盖住的面积越大。资源是有限的,节俭就可以用得更长久。节俭成为习惯的人,心常自足,财物虽然有余,却谨慎不用,所以处处显得宽裕。所以说,俭,故能广。
俭的好处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可是真正意识到俭的益处和奢侈的害处,并能够真正做到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口头上明白俭的道理,行动中却没有做到,这等于空谈。其实,要做到俭不是一两个典故或故事能劝说得了的。道理很简单,但是往往就是这些很浅显的道理,却很难实践,甚至最终在自己心如明镜的地方翻了船。
历朝以来的史书和传说中,并不缺乏警示,可是看看如今天下,朝政腐败,田园荒芜,府库空虚,可那些达官贵人王侯将相们,照样穿得花里胡哨,到处饮酒作乐。这样下去,天下能不乱吗?
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要是不知道节俭,大不了也就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罢了;而要是这些身居要职的王侯将相,甚至帝王都不知道节俭,一味放纵自己在物质生活上的欲望,那就要亡国了。这些年来,我虽然有官职、享俸禄,却从不敢奢侈生活,一日三餐是粗茶淡饭还是珍馐美味,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也正是因此,我才心中坦荡,因为我明白自己的做法就是顺应自然之道,我无欲望,自然也就无所求了。
当然,也许有人要说我是老谋深算、谁也不得罪,所以才能够左右逢源,而事实上,我为官几十年唯一的心得就是“无欲则刚”,对权力也好,利益也罢,我都没什么追求,这样谁也抓不住我的什么把柄了。而我说的俭,其实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俭,首先就要注重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而放弃对一些无聊的物质欲望的追求。
点击(876) | 评论(5)
司马光①:别人说俭只是说到俭的好处,其实都是浮在表面。李老说到要摒弃对物质的欲望算是说透了。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做群牧司判官的时候,家里来客人也摆酒席,可都很简单,酒是市场上买的,水果也就梨、栗子、枣、柿子之类的,下酒菜不外乎干肉、肉酱、菜汤。那时候家家都这样,聚会很多,大家感情都很好。可是近来士大夫家请客,喝的都是宫廷秘方酿的酒,吃的都是山珍海味,那些水果有些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我看这么下去,风气都败坏了,这国家也危险了。所以我要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章太炎②:据我最近研究,李老那个年代繁文缛礼特别多,且都流于奢华,也不仅是老子,孔子、墨子也都提倡节俭的。
孔丘:礼仪之道,如果奢华的话,宁可求俭。
(礼,与其奢也,宁俭。)
司马光:别人都因奢华富有的生活而感到荣耀,但我却认为勤俭和朴素才是美。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韩非:周公姬旦说:“冬天里冰封地冻若不坚固,那么夏天树木的生长也不茂盛。”天地不能经常浪费和消耗,更何况人呢?所以万物必定有盛有衰,万事必定有弛有张,国家必定有文有武,官府办事必定有赏有罚。因此聪明的人节俭度日就能家财富有,圣人珍视精神就能精力旺盛,人君不轻易用兵打仗就会人多势众,人多势众国土就会广大。
我有三宝之二 俭故能广(2)
(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②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有三宝之三 不敢为天下先(1)
乙酉年十一月 天气 今日心情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我要说的第三件宝贝是:不敢为天下先。世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