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之时的雅鲁泽尔斯基极力校正波兰的航向,试图在暴风雨中挽巨轮于将倾。应该说这就是波兰实行军管前形势的特点。
徐: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以救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宣布在波兰实施“战时状态”(即军管)。一夜之间,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几乎被一网打尽,波兰统一工人党前党政领导人也全被拘留监禁,波兰的形势急转直下,朝野两大势力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雅鲁泽尔斯基掌握了主动权。军管持续19个月之久,直至1983年7月21日方始结束。您可否谈谈军管期间波兰形势的主要特点,军管的得失和雅鲁泽尔斯基奉行的政策。
刘:在波兰实施军管,赞成者说这是雅鲁泽尔斯基肩负起历史赋于他的重任,但反对者则断言这是“执政者对人民的宣战”。对波兰军管的得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极其对立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认识和评价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我这里只想说说雅鲁泽尔斯基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雅鲁泽尔斯认为,为了“拯救国家免于崩溃”,他走了“最后的一条道路”。他使用波兰自身的力量解决波兰自己的问题,避免内战,避免苏联的“兄弟援助”可能引起的大规模的流血,这是在大坏事和小坏事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是“诸坏中的小坏”。但“较小的坏事也是坏事”。因此,他从不认为他做了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军管前,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雅鲁泽尔斯基说,“一个政党在执政36年之后还要用武力来维持政权,这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多年后,雅鲁泽尔斯基认为,军管的实施,从军事的角度看是“胜利”,但从政治角度看则是“失败”。
雅鲁泽尔斯基走到军管这一步绝非心血来潮的鲁莽,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准备的。他设想通过军管,在两三年内取得牢固的立足点,然后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波兰建设成为安定的、经济和政治组织有条不紊的、保证不再发生危机的国家。他希望通过军管,针对两种人,筑起两座堤坝。第一是针对那些“想以民族和国家为代价、试图倒拨历史时针和推翻社会主义的人”,筑起反对社会主义的敌人的堤坝,清除无政府主义。第二是针对那些“利用工人对事业的忠诚,变得狂妄自大的掌权者”,筑起反对那些玷污社会主义理想的人的堤坝,清除官僚主义。雅鲁泽尔斯基要严厉地教训这两种人,期望在大乱之后取得大治。
第一章 波兰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4)
但军管后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不管雅鲁泽尔斯基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形势的发展却不以他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如果用俗话所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来形容军管后的波兰形势,恐怕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也就是说,军管使当局控制了局势,由退守转入进攻,达到了预期的制止*和防止外来的“兄弟援助”的策略目标,但军管却未能从根本上根除团结工会藉以产生的土壤,和彻底肃清团结工会的思想和影响。雅鲁泽尔斯基摆脱了旧的困境,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国内的威胁和来自国外的压力表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在国内,当局的处境陷于孤立。群情冷漠,“万马齐喑”,社会四分五裂,民心不顺和党心涣散不断加深。自团结工会运动兴起以来,党员退党者多达70万,军管后退党趋势并未停止。团结工会中未被拘留的骨干分子转入地下,成立临时协调委员会,伺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地下活动,维系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当局同教会的关系趋紧,一些教堂成为团结工会地下活动场所,成为团结工会骨干分子的庇护所。其次,是国际环境的恶化。来自苏联的压力减轻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却加大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经济制裁为手段,向波兰提出了难于接受的政治要价。他们要求波兰取消军管,恢复团结工会,为团结工会撑起一把保护伞。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声援团结工会的地下活动。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团结工会国外协调局。再次是以美国取消波兰的最惠国待遇为最严厉的经济制裁,使本已陷入危机的波兰经济雪上加霜。
徐:在波兰实施军管的时候,西方国家也对苏联实行了经济制裁。
刘:是的。波兰实施军管后,西方国家指责苏联策划和支持波兰军管,1981年12月29日,欧共体国家即宣布对苏联实行制裁。西方国家迁怒苏联的行动表明,波兰国内的夺权和反夺权的斗争同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集团的争夺和斗争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波兰实施军管后,这种争夺和斗争以新的形式在继续、深化和发展。军管后的波兰形势就好像喷发的火山似已熄灭,但火山口下仍在积蓄和翻滚着潜在的能量。波兰国内对立双方的攻守态势虽然易位,但变得僵持和持久。显然,这是雅鲁泽尔斯基始料所不及的。
徐:从军管的第一天开始,人们就提出什么时候取消军管的问题。对此,雅鲁泽尔斯基是怎样设想的呢?
刘:雅鲁泽尔斯基说过,“但愿尽快取消”,但何时取消,要取决于现实条件。雅鲁泽尔斯基深知,他走上军管之路,归根结底,是走上了争取民心、争取群众的艰苦路程。为了恢复国内的正常生活,他必须解开几个难解的死结。但怎样才能解开这些死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现成的方案。雅鲁泽尔斯基也是“骑虎容易下虎难”。
未来的工会怎么办?有近千万的工人群众参加团结工会造反,是保留还是取消团结工会?是维持还是改组濒临瓦解的亲当局的传统工会?军管当局迟迟拿不出答案。直至1982年10月,议会才通过以“零点选择”为出发点的工会法,取缔团结工会,解散原有的传统工会,规定了组织新工会的条件。直到1984年才成立了支持当局的波兰全国工会协议会(全波工协)。对于团结工会会员,雅鲁泽尔斯基主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孤立和惩处极端分子,对群众既往不咎。他提出的口号是:不问你来自何方,只问你走向哪里。
第一章 波兰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5)
党怎么办?有人主张或者中止活动,或者解散并重建*。雅鲁泽尔斯基不同意这两种意见,他认为党应沿用原有的名称,应同前任领导集团的错误和罪过划清界限,不能恢复1980年8月以前的“恶劣的执政方法”。他试图继承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优良传统,赋于波兰统一工人党一个新的面貌。他的口号是:党还是原来的那个党,但不是原来那样的党。
九大路线怎么办?还要不要“谅解”、“革新”和经济改革?雅鲁泽尔斯基的回答是,要借助军管为实行九大路线和推进经济改革创造出一个安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环境。针对党政高官的违法乱纪和官僚主义,他倡议成立国务法庭和宪法法庭;为了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和尊重民意,他倡议在党政最高领导部门成立各种咨询委员会;为了动员和团结社会大多数,分化、瓦解反对派和消除团结工会的影响,他倡议掀起民族复兴爱国运动,成立新的统一战线组织。
可以说,雅鲁泽尔斯基领导的军管班底为取消军管绞尽了脑汁。当1983年7月21日雅鲁泽尔斯基在议会宣布取消军管时,当他声言军管已完成为国家“复兴创造条件”的使命时,他深知军管只达到了“制止危险趋势”的基本目标,却未能克服经济中的危机现象。他告诫说,前面的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和安全的”,“不会从明天开始就会出现奇迹”,“轻率的乐观主义不是最好的顾问”。
徐:从1983年7月军管结束到1987年11月波兰的政治经济生活进入了恢复时期,同军管前比较,政局相对稳定。这几年您正在使馆工作,请您谈谈对当时局势的看法。
刘:我想首先介绍一下雅鲁泽尔斯基对军管后的波兰局势的看法,当时他概括为三句话:危险的趋势已经制止,正常的生活尚未恢复,危险的局势远未扭转。我觉得他的概括是贴近实际的。
为了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雅鲁泽尔斯基坚持走民族和解和体制改革之路,做了几件想办而又能办的事。1985年顺利地完成了第九届议会的选举,1986年成功地召开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波兰的政治生活逐步地走向正常化。与此同时全波工协和民族复兴爱国运动也向前发展了,团结工会地下活动的影响也在削弱,社会的相对稳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相对的稳定并不等于*的根源已经彻底根除。波兰历史学家的判断是:当时波兰的局势“没有出路。当局虽然制止了社会上群众性的反抗,但并未能消灭反抗。虽然掌握着能够捕灭任何抗议的实力,但无法引导国家摆脱日渐加重的衰落。社会不满的原因不仅存在,而且仍在加深,群众性的反抗随时随地都可能突然爆发”。另一方面,“社会已经困倦、分裂和失望。反对派的精英们的影响范围有限,既难于提出可以摆脱僵局的现实的纲领,也难于把业已分裂的社会重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可见,在恢复时期,朝野两大势力的对峙处于一种僵持状态之中。
徐: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几件影响波兰形势发展变化的大事。有波别乌什科神父事件,还有西方国家领导人访问波兰时公开干涉波兰的内政,尤其是保罗二世访问波兰引发的宗教狂热。这些事件对波兰形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刘:这些事件的最终结果就是有利于团结工会的复苏。1984年10月19日,内务部警察制造了绑架和杀害波别乌什科神父事件。相对稳定中的社会平静被这一突发事件打碎了。执法者公然践踏法纪,引起社会的震惊和愤怒。波兰各地群众打出团结工会的旗帜,成群结队地前来华沙参加被害神父的葬礼。瓦文萨在葬礼上公开讲话,强调被害神父是为团结工会献出了生命,可告慰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