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我认为*德国人员西逃的原因应该有几个方面。
其一,*德国自成立之日始,不顾自己的国情,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全盘苏化”。正如刚才所说,在20世纪50年代时,东德想任命高级官员都需要苏联同意,高级干部,部队高级将领都要到莫斯科党校里去培训。经济体制完全学习苏联那一套,致使东德的计划经济僵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一切,都引起了*德国人的反感。日耳曼民族在骨子里就很鄙视俄罗斯人。实施集体化,给那些私人开业的人员造成很大不安。1953年政府以行政命令提高劳动定额,致使大量产业工人不满,酿成了著名的“6·17”*,又称“东柏林事件”。
其二,战后苏联在苏占区执行赔偿政策,这给遭受战争破坏的*德国人民无异于雪上加霜,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在几年时间内,苏联从*德国索取的赔款就有100多亿美元,这影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反观西占区即美、英、法占领区,美国不但没有要求它赔款,还保留了原有的垄断资本组织和工业结构,再加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与东部地区处境形成鲜明对照,*德国人民心里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6)
其三,西方、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广播、电视的宣传,对东德老百姓的影响是相当强烈的,而东德相应的宣传比不上西德地区。80%的东德老百姓经常看西方的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德国政府动员青年团发现谁家屋顶上有天线就爬上去拔掉,这个办法引起老百姓极度不满,到后来只好听之任之。与此相反,东德的电视、广播节目不吸引人,老百姓不喜欢听,而西德电视、广播节目却很适合他们的口味,所以你到酒馆里看到的,以及老百姓茶余饭后交谈的多是西德电视广播里的内容,老百姓看到的、听到的尽是西德的宣传,他们通过电视和广播了解到西德经济比东德繁荣得多,经济发展程度和工资水平也高得多,这对东德老百姓诱惑力很大。而从西方渗透进来的特务网,其作用更不容忽视。
当然,*德国人西逃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大背景,即东西方冷战加剧,国际局势持续恶化。由于东西方关系紧张,*德国封锁了两德之间1320公里长的边界线,但柏林位于*德国境内,西柏林就成了唯一可供出逃的通道。人们只要进入了西柏林,也就意味着到了联邦德国,到了西方“自由世界”。所以,*德国逃亡人员中近半数以上是选择从西柏林出逃的。
出逃的人员有产业工人、医生、律师、农民、民警、边防军人、大学教授、讲师、中小学教师、个体手工业者、小业主等,还有不少的知识精英、科技精英。致使*德国劳动力严重短缺,有人喻之为“大动脉出血”,给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1981年莫斯科电台说:“据经济学家们估计,西柏林给*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1200亿马克。这是因为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人和青年被诱骗到了西柏林。”正是为了阻止这种外逃,1961年8月*德国不得不断然构筑了这道柏林墙。
徐:东部地区“转轨”的进度,决定着德国“内在统一”的程度,您亲历了两德统一的全过程,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的转轨情况如何?
梅: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必须经过一个转轨、改造的过程,亦即把西德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移入东德,包括逐步改变东部居民40多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统一后10多年间东部地区的“转轨”过程,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碎原*德国的国家机器,特别是其专政机构及意识形态部门。具体包括解散东德的所有党政机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清洗原国家安全部的全部工作人员并不准其再担任公职;改编原国家人民军,部分被收编的军人需经过“洗脑筋”的再教育;解散原司法和检察机关;外交部除少数技术人员短期留守外,官员一律扫地出门;撤销一切与社会主义制度和*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部门。据当时估计,在东部地区,约有近百万公职人员丢掉了饭碗。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西德改造东德的做法表明,恢复东部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从打碎原东德统一社会党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器开始的。
二是从上到下建立西德模式的政权机构,全盘引进西德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首先是撤销原东德的专区建制,改建为五个新州,以适应西德的联邦体制。其次是派遣大量西部官员去东部接管政权,并逐步吸收部分原东德的“造反派”上台。据报道,当时西德联邦、各州及地方派去的各级官员总数约达35000人,他们在东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掌握实权。再有就是把西部地区各主要政党延伸到东部,在那里成立了社民党、基民盟、自民党和绿党的组织。原东德的统一社会党解散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党”,该党被认为是原统一社会党的“继承党”,因而长期受到其他党的排挤和打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7)
三是全面实行私有化,改变所有制关系,一步到位实行西德的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成立托管局,负责出售和处理全部*德国国有企业,并鼓励发展私营中小企业;二、规定凡*德国政府没收的财产,包括占东德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和森林,以及房屋、企业等,一律“归还”或“补偿”给原主。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原*德国的法律有效性。东部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于1994年底结束。据报道,总共有15000多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其中95%被西德人收购,另有约3600家因无法改造而关闭。
四是财政上向东部地区大量“输血”,以确保转轨时期的社会稳定。早在统一前夕,即1990年7月,东西德通过建立经济、货币联盟,把西德马克引入东德,这等于是在东德经济的动脉中换了“血”,从而为东德并入西德奠定了经济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德统一前,东西德马克的官方比价是4∶1,黑市则是10∶1,但为了吸引东德人拥护统一,西德政府同意东德14岁以下儿童可按1∶1比价兑换2000西马克,15岁至59岁每人兑换4000西马克,60岁以上每人兑换6000西马克,超出上述限额的存款则按2∶1比价兑换。这意味着西德用高价收购东德居民手中的全部东马克存款。这是一个出于政治考虑作出的决定。统一后,西德平均每年向东部地区“输血”约1000—1500亿马克,其中社会保障费用占大头,其余用于各级政府的开支,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徐:德国著名政论作家特奥·佐默尔博士曾说:“近半个世纪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德国同一性,既不容轻易地一笔勾销,也难以随便地揉成一团。经过10年的努力,东部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慢慢地向西部水平靠拢,但目前,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至于精神方面,墙界依然无形地存在于东部人的头脑里。”看来物理状态的柏林墙虽然倒了,德国人心理上的柏林墙依然矗立着。结合您的观察和研究,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梅:德国统一初期,西德领导层曾称,准备用5年至10年时间完成“转轨”过程,树立一个“社会主义复辟为资本主义的样板”,创造近代德国历史上“第二个经济奇迹”。现在,德国统一已有20个年头,东部地区的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情况、居民对统一的认同感、东西德人之间的融合程度,究竟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几年前我利用访问德国的机会,请教了东部地区的一位副州长(基民盟)、联邦政府负责东部建设的国务秘书(社民党)、柏林市议会议长(社民党)、柏林市经济部的一位国务秘书,以及来自东德的一位柏林市女议员(绿党)。虽然提的问题比较敏感,但他们还是耐心而坦诚地作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看法大体相同。主要是:
一、经过十几年的磨合,东西部的趋同已大有进步,但两地的居民仍保留着各自的某些传统和观念,心理上的隔阂依然存在。换句话说,虽然国家统一了,但两部分居民在社会文化行为和自我理解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差异,尚未融为一体。
从趋同方面讲,东西德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已经划一,不再有明显的区别。越来越多的东德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增长,承认自己同西德人一样“都是德国人”。鉴于历史上纳粹的罪恶行为,以及战后国家被分裂的影响,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一度受到弱化和淡化。目前东西德两部分人对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这种认同感是一个历史性的成果。但是,东德人接受现存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程度因年龄段的不同而各异。20—25岁的青年人大多欣然接受。50—60岁这一代人失落感强烈,很多人经历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地位的急剧下降,统一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失败”,因而倾向于怀念旧日。这部分人约占东德1700万居民的20%,加上受其影响的亲戚朋友,就不止20%了。据告,东部地区目前只有10%—15%的人仍在从事统一前的职业,其余都已从事或在寻找新的工作。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8)
统一初期,最使东德人兴高采烈的是从此获得了旅行自由。经过10多年实践,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民意测验表明,统一时约45%东德人认为“自由高于平等”,如今持此观念的只占25%,因为他们已切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