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嬗变-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测验表明,统一时约45%东德人认为“自由高于平等”,如今持此观念的只占25%,因为他们已切身体会到“自由”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德国时期强调妇女充分就业,认为这是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实行私有化后,东部地区受解雇最多的恰恰是女性。诸如此类的事例,使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含义较前不同了。
  东西德两部分居民虽然语言相同,但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着不少差异,常常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对其原因,双方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的解释是:西德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竞争、你争我夺、相互倾轧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人从小就学会“争取”、“奋斗”,惯于大言不惭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而东部人由于受*德国时期的制度和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听上面的或依赖集体,不敢或不善于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的意图和要求。两部分人相处在一起,东德人往往认为西德人傲慢、咄咄逼人、好为人师,而西德人则认为东德人缺乏个性、窝囊,连自己的利益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使东部人感到不舒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样一个事实:虽然东部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官员已呈混合趋势,中层官员中东部人约占半数,但高级官员仍以西部人为主,还没有达到“公正的平衡”。不少东德人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被西德人统治的“二等公民”。
  二、失业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人才大量流失,是东部地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联邦政府通过向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资金,确保了东部地区社会稳定,基础设施亦已大为改观,新建了一些现代化的企业,老企业改造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德国时期普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讲,东部地区的发展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尚未建立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为此,联邦政府还将每年提供约500亿欧元资金帮助东部地区发展,直至2017年。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只及西部地区的60%—70%。随着大量的企业倒闭或减产,平均失业率比西部高一倍。收入方面,工资水平只及西部地区协议工资水平的60%,其中公务员的收入比西部约低10%,加工工业部门职工收入则低15%左右。基于上述原因,加之东部地区能够吸纳职工的能量有限,东部地区的年轻人大量地向西部流动,特别是15岁至20岁左右的年轻人约有20%西移。从短期看,这一状况可能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失业困境,但从长远看,将造成东部人口结构老龄化,有劳动力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足,特别是留不住有才干的精英,这将影响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1990年德国大选时,科尔总理曾向东德选民许诺3年至5年内东德将出现“一片繁荣景象”,“统一不会使任何人吃亏”。这个承诺并未实现,原因何在呢?从客观上看,统一后东德经济受两个因素的打击:一是失去了苏联东欧这个主要市场,二是产品质量差,无法在德国西部找到出路。这是导致大批工厂倒闭、停产或减产的根本原因。从主观上讲,私有化进程过快过急,以及措施不当,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统一后,联邦政府决定一步到位,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通过托管局拍卖国有企业,原以为可以为东部建设筹集大笔资金,但事实却是托管局的私有化非但未能挣钱,反而出现了巨额亏损。在拍卖国企过程中,急于求成,未能切实确保企业的买主继续投资办厂,增加就业。实际上,约有50%的收购者买下这些企业是为了消除竞争者。他们在西德扩大生产,把产品运往东德占领市场,实际上只是为西部地区创造了就业岗位。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9)
还必须指出的是,刚被推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东德人不熟悉新引进的西德政治法律制度,又不掌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对他们来说,“公平竞争”不过是纸上谈兵,“机会均等”亦是可望而不可及。柏林市议会议长蒙佩尔告诉我,目前东部地区的企业管理层中许多是原东德人,他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人的思维和行为仍停留在*德国社会主义阶段;一类人全盘西化,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一类人善于将东西方的管理理念结合,保留了原来的一些好的价值观。第三类人最成功。蒙佩尔先生的这个分析和评论是发人深省的。
  总的看,统一以来,东德的转轨已取得相当进展,这表现在制度、社会和物质三个方面。但转轨的过程对许多人来说是痛苦的,不少人的心理感受仍较暗淡。东西两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较大,东部地区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上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而40多年受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差距,更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有人形象地说,有形的柏林墙已经拆除,但无形的柏林墙依然存在。要使东西德真正实现“内在的融合”,人们估计大约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徐:*总书记在论述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时深刻指出:“世界上一些曾经长期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您认为应从原东德统一社会党那里吸取怎样的教训?
  梅:至于吸取哪些教训,我只能粗浅地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国家兴亡,关键在党。无产阶级政党要想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原*德国统一社会党失去政权留给我们的一条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德国以及东欧其他国家,乃至苏联解体,首要原因是党内出了问题。正如1989年11月*同志所说:“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二是必须选择与本国国情相适合的发展道路,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没有出路。*德国唯苏联马首是瞻,照搬苏联模式,并在经互会内部实行不利于自主发展的分工,致使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严重,比例失调。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来越失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东欧包括东德的共产党,都是在苏联培植的,不是土生土长地从基层发展起来的。尽管统一社会党是领导党,主导一切,但实际上群众基础并不深厚,不像我们中国共产党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真正是和老百姓同生死共患难,是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统一社会党内混进了很多投机分子,这些人入党就是为了做官,因为除了党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升官,而升官就有了一切,很多党员抱着这样的想法入党。党的理论政策常常脱离实际,经济发展落后于西德,使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 。。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10)
四是改革不是改向。德国统一社会党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改革成了改向,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总之,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不是*主义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些国家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主义的基本原理所造成的。
  徐:感谢您接受采访,并作出如此精辟的分析。
  阿尔巴尼亚
  东欧剧变的尾灯
  访谈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
  徐鹏堂(以下简称“徐”):范大使,您好。在东欧发生剧变的国家里,阿尔巴尼亚的情况比较特殊,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长期闭关锁国,但还是未能避免剧变的命运。请您先谈谈面对东欧政局激变,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范承祚(以下简称“范”):1989年波兰、匈牙利共产党先后丧失政权,东欧政局激变。为了防止波兰、匈牙利悲剧波及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九届八中全会上,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利雅强调,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必须坚持四个“不许削弱”的原则,即“不许削弱公有制,不许削弱党的领导,不许削弱无产阶级专政,不许削弱民族自由、独立和主权”。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意愿前行,相反,东欧剧变愈演愈烈,而阿尔巴尼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徐:据资料记载,阿尔巴尼亚政局动荡是从1990年开始的。请您谈谈动荡时的情况。
  范:这年先是在2月份,有大约2000名示威者集合在首都地拉那的斯坎德培广场静坐抗议。后到了6月底7月初,成千上万支持*化的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躲进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希腊、匈牙利等十几个外国使馆寻求避难。据说,仅联邦德国大使馆就冲进了3200人。此事经联合国调停,允许一部分难民出走,但事后阿尔巴尼亚政府却对国内的反对派进行了*,这大大激化了国内矛盾。
  11月6日至7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举行九届十二中全会,阿利雅在会上作了题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完善政治体制,推进*化发展》的报告,对党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指出,“党的领导作用不是靠命令或法令来维持的”,“党不应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建议修改宪法中关于“劳动党是国家唯一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表示要为“思想多元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组织基础。
  12月8日,地拉那大学学生罢课示威,提出了“政治*”要求,与军警发生冲突,打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