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子张和子夏,谁也不比对方好到哪里去。那么,怎样才算是最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呢?
很显然,就是《中庸》所讲的“中”,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恰到好处。可是,这个道理虽然明白易懂,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得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做过了头的事情。
比如,在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这几天来了一个刚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小伙子。
要说这个小伙子,也确实是十分的懂礼貌。见同事十分热情,抢先打招呼,一脸笑容,客气得不得了。
不仅如此,来单位不久,这个小伙子就开始请客吃饭,甚至还买了一堆小礼物,分送给各位同事。
对于领导,小伙子更是尊敬有加,不仅常常送礼,而且还经常去领导家帮助干家务。那叫一个厚道和热情!
然而,很快,领导和同事都对他的热情起了疑心:小伙子这是要干什么呢?怎么热情得十分外道?
没过几天,领导开始找他谈话了。
小伙子刚坐下,领导就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你是不是对现在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小伙子听领导这么说,大吃一惊,觉得自己原本就是想混个好人缘,没想到却让领导起了疑心,以为自己想快点往上爬呢!
这下子,小伙子可说是难以辩解了,后悔得不是一般。可是,谁叫他一来新单位,在待人接物上,就热情得过了头呢?
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这话是有道理,因为人际交往无外乎就是一个“礼”字。可是,一旦做过了头,太讲究礼数了,往往就会惹人生出疑惑来。这个时候,那就不是礼多人不怪了。搞不好,就会像上面那个小伙子一样,吃了过犹不及的亏,让领导起了戒心,就划不来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很笨的人。
一天,他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准备请他吃饭。
等到饭菜端上桌来,这个笨人品尝之后,觉得不是很有滋味,甚至就是淡而无味,很难吃。
看客人吃得不是很高兴,主人于是就叫仆人,在菜里面又加了一些盐。
这样一来,这个笨人再吃菜的时候,顿时觉得满嘴生香,十分可口。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出现了。
这个笨人心想,既然这个叫盐的东西,刚放了一点点,就能让菜变得如此可口,那何不多放点?
于是,他让主人拿来了盐罐,把整灌给倒在了菜里。
结果可想而知,等他再去吃那菜的时候,简直咸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没有笨到如此地步的人。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明白凡事恰到好处的意思所在。
所以,我们说,《中庸》的“中”,强调的就是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而且妙就妙在这恰到好处。
就像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的那样,“天下万事不可过”。
比如雨水可以滋润大地,可是多了就会变成水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太多阳光,就变成了干旱。
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智慧,又怎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人事之中,做到通达和圆融呢?
难怪朱熹在解释《中庸》的时候,会说“中庸”其实就是无过、无不及了。
2。不偏不倚,顺势而为(1)
《中庸》的“中”,不仅仅是指要避免过或者不及,凡事恰到好处,而且是指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有人会问,什么是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实际上,这是《中庸》对做事、做人恰到好处的进一步具体化。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就需要做到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为人办事方式呢?
我们不妨去看一看老子跟孔子的一段对话。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大思想家。而老子,则是道家的开山鼻祖,同样是大思想家。
不过,按照史料记载,老子要比孔子大一些,而且在思想的深刻和精湛上,还要超过孔子。这一点,从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故事,便能看出来。
据说,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在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巴,让孔子看了一眼。然后,他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很奇怪,老子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不过,他还是据实回答说:“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这个应该是事实,因为当时的老子,估计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听了孔子的回答,老子接着问:“那么,我的舌头呢?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像领悟了一些什么似的,立即回答说:“它在你嘴里,而且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说出了自己这个问题的本意,也同时是在劝导孔子:“孔子啊,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甚至与它们自己碰来碰去,很早就掉光了。可是,舌头却不同,它虽然柔软,却不参与各种争斗,最终得以保存自身,因而能伴随我的一生。”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牙齿和舌头的比喻,一方面是说明“弱则生柔则存”的道理,而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庸》里面讲的不偏不倚、顺势而为的道理。
那么,什么是不偏不倚、顺势而为?其实,就是顺应时势,不偏向于、不依赖于彼此争斗中的各种势力,完好地保存自身的道理。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一些小团体。
这些小团体往往会在利益、动机、意见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歧。
假如分歧变得越来越大,那么矛盾甚至争斗就会接着出现。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一个人,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到这些团体里面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立身处世呢?
按照《中庸》的说法,那就是要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对于《中庸》所说的“不偏不倚、顺势而为”,我们从宋代欧阳修一篇著名的文章《朋党论》,便可以进一步理解。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有着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写了不少的政论性文章。
其中,《朋党论》就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欧阳修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朋党,也就是结交朋友形成各种小团体,是从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只是希望做领导者的皇上要善于分辨清楚,哪是君子的朋党,哪是小人的朋党。
那么,什么是君子的朋党,什么又是小人的朋党,二者有何区别呢?
在欧阳修看来,实际上,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而小人是没有朋党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欧阳修眼中,小人结成的所谓朋党,其实只是他们为了利益和虚荣,暂时勾结成的,彼此之间的情感是十分虚假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不偏不倚,顺势而为(2)
而君子结成的朋党是真正的朋党,因为君子不会为了利益和虚荣而对某些人有所偏好、有所依赖,而是顺应时势,为了道义、忠信和名节,才形成的。
说得简单一点,君子的朋党才真正能够做到了《中庸》讲的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那么,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真正的为人处世不偏不倚、顺势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
一方面要顺应时势地参与某些小团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坚守住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脚跟。
这种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一个经典点评。
毛主席曾经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形容和称赞叶剑英元帅为人处世的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或许,在毛主席眼中,叶剑英元帅就是在大事上站得稳脚跟,一点都不糊涂的人。
实际上,毛主席的点评来自于历史上一个典故,那就是宋代吕端的故事。
在宋太宗统治时期,吕端是他的宰相。
吕端这个人,平常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似乎没有多少能力。
比如,平时有些皇亲国戚或者重臣,找他办点私事,他总是稀里糊涂的,不当一回事。
由于这个原因,他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个当宰相的料。
可是,宋太宗赵光义却独具慧眼,十分信任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宋太宗用人的英明。
原来,宋太宗去世前,将第三子赵恒立为了太子。
当时,统领太监的王继恩跟赵恒有过节,十分担心一旦赵恒继位,自己会有危险。
于是,他就和皇后一起密谋,要将宋太宗的长子楚王赵元佐立为太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后让王继恩带着圣旨,去请吕端进宫议事。
吕端知道了太宗驾崩的消息,看见皇后前来召见,已经预感到了会有大事发生。
于是,他在进宫之前,先派兵将王继恩困在了自己家里。然后,才赶到皇宫见皇后。
两人见面后,皇后试探吕端道:“如今,皇上已经驾崩,根据祖宗遗训,应该立长子为太子才对,可是皇上却立了第三子,你看怎么办?”
吕端明白了皇后的意思,他一点都不退步地答道:
“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天,先帝刚刚过世,怎么能再讨论重立太子的事呢?”
听见吕端义正言辞的回答,皇后无话可说了。
到了太子赵恒举行登基典礼那一天,按照规矩,在新皇帝和群臣之间,需要隔上一道帘子,表示尊敬。
为了谨慎起见,本来应该行跪拜大礼的吕端,却来到龙椅旁边,卷起帘子,确认里面坐着的是赵恒之后,才走下来率领群臣高呼万岁。
这就是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