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跟欧阳修一样,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
  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还体现在了艺术领域,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
  据说,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上十分谨慎。
  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三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
  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
  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
  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
  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
  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2)
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
  上面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为我们人生的楷模。
  他们能够如此,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
  在他们看来,只有“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才能让文学和艺术焕发生命活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先辈们,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必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常存敬畏之心,就不会生出邪念和贪欲,就不会违规犯法,就不会犯特别大的错误,就不会骄傲自满、自夸自擂,就不会心有不安、夜夜难眠,就不会自暴自弃、瞧不起自己,就不会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就不会贪图享乐,睡在父辈们的大树下乘凉!
  常存敬畏之心,只会让我们活得更加自足、自信和踏实,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贤臣杨震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大臣。
  杨震的贤能美名传得很远,由于他是弘农人(今陕西),因此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五十岁,才出来做官。
  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
  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
  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
  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
  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十斤金子,感谢恩人。
  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
  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
  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
  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
  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
  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
  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
  可以说,杨震的义正严词,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
  杨震的清廉,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
  据说,杨震后来做到了太尉这样的高官。然而,他依旧将自己应得俸禄之外的任何收入,都交给了国家。
  不仅如此,杨震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一定要清正廉明。
  在他看来,做官就应该“节衣缩食,省吃简用”,体现在生活上就是粗茶淡饭、轻车简从。
  杨震的清廉,让他身边的一些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有人就劝他说:
  “您都做了这么大官了,何必还过得这么清苦,您应该在当地购置一些自己的产业了,您自己不用,也该给后人留一些吧!”
  可是,杨震却回答说:
  “我让子孙们都被他人赞誉为清正廉明官员的后代,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够丰厚吗?”
  正是靠着这份对清廉的敬畏之心,杨震和他的子孙,一连四代都做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太尉官职。
  杨氏一族,不仅成为了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还成为了古代清官的典范!
  杨震对清廉的心存敬畏,清代思想家吕坤曾这样评价道:
  “‘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大奸大恶,其实都是从“夜深人静反正没人知道”开始产生的。
  我们曾说,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逃得过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这些人又哪里知道,自欺欺人最终害的只是自己。
  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人生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活着才更有意义。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诚信,永远受人尊敬。
  

4。诚信,必须言行合一
《中庸》的诚信,是必须言行合一的,也就是说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必须是一致的。不然的话,诚信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关于诚信应该言行合一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
  我们先来看看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就是前面我们曾经讲到过的孔子的高徒,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曾子不仅有孝心,而且博学多才,更加注重德行的修养。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对言行合一的重视上。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街上办事,他们的孩子也想跟着去玩。
  妻子觉得带孩子去麻烦,于是就对孩子说:“你在家玩好吗?等妈妈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后很高兴,就不再吵着要上街了。
  很显然,曾子的妻子说这话,是哄孩子的。话一说完,她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谁知,当她从街上回来时,却发现曾子真的杀了家里的一头猪。
  看到这个场景,妻子很生气地说:“我是为了让孩子不跟着我去上街,才故意说要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真给杀了?”
  曾子答道:
  “我们不能欺骗孩子。
  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什么都会向别人学,尤其是会学习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
  如果你今天骗了孩子,明天孩子也会学着骗你,甚至去骗别人。
  你今天言行不一,以后孩子也就会不再信任你,同样言行不一,这是多大的危害啊!”
  正像曾子说的那样,言行不一,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一点从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有个商人过河时,船突然沉了。他不会游泳,只能大声呼救。
  这时,一个渔夫听见呼救声赶了过来。
  商人急忙喊道:“我有的是钱,你要是救了我,就给你一百两金子。”
  可是,渔夫把商人救上来后,就不认账了。
  作为酬谢,他给了渔夫十两金子。
  渔夫自然不高兴,认为他言行不一,出尔反尔。
  富翁讥讽道:“你一个渔夫,一辈子都挣不到这么多钱,还不满足?”
  渔夫只得无奈地走了。
  可是,没过多久,倒霉的富翁又在乘船时翻船了。
  本来,有人想要救他。
  可是,上次那个渔夫正好路过那里,就说:“他根本不值得救,因为他言而无信!”
  结果,商人就被淹死了。
  由此可以想见,一个人若不诚信,言行不一,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这时,一旦他身处困境,就不会有人愿意帮助他了。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情之中。
  据说,周幽王有个爱妃叫褒姒。褒姒长得很美丽,却始终不爱笑。
  为了博得美人的一笑,周幽王于是下令把都城附近的所有烽火台都点燃。
  没过多久,各地的诸侯看见王宫发出了求救的烽火信号,都带着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这些诸侯赶来后,看到的只是周幽王拥着褒姒,站在城楼上哈哈大笑。
  这时,他们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去。
  五年之后,野蛮的太戎部落大举进攻周德都城。
  周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可是,这一次,没有一个诸侯赶来支援了,因为大家都不愿再上第二次当。
  最终,周幽王和褒姒都成了太戎部落的俘虏。
  一个人言行不一,失信于人,会招来祸事。与之相反,倘若我们做到了言行合一,获得了他人的信任,做起事来则会事半功倍!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当时,秦国国力很弱,老百姓对于国家没有多少信任。
  为了重新树立威信,为后面的改革扫清道路,商鞅下令,在都城的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当着百姓的面许诺,只要有人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金十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