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幅场景,小张赶紧找到宿舍管理员询问情况。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就是校方趁学生上课期间,到宿舍进行了施工。
问清情况后,小张给班级辅导员打了电话,想通过他解决问题。
可是,十分不凑巧,辅导员这个时候正在外地出差,短时间赶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下,小张只好请求辅导员,让他给系书记、学生处、宿管科和后勤处等处打电话,好尽快解决问题。
事实上,辅导员接着就通了这些电话。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辅导员打完电话之后三个小时过去了,校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也就在这个时候,同学们压抑已久的怒火,一下子就爆发了。
最开始,一部分同学开始责骂宿舍管理人员,怪他们没有阻止工人进屋施工。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得知消息后,涌到了宿舍外面来。
小张看同学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本来还想劝阻一下,可是他很快就发现局面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有不少同学,这时已经跟学校保安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更加严重的是,有一位在媒体有关系的同学,接通了媒体的电话。
很快,媒体就派来了记者,扛着摄像机,开始拍摄和报道整个事件。
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时候,学校终于出面了。
校方很快就给出了答复,表示首先会给这些宿舍遭到破坏的同学,安排另外一个宿舍楼居住。同时,由学校出钱,为每一位同学购置新的生活必须用品,还找来施工的工人,帮忙搬运行李。
一个眼看就要变得严重的群体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下来。
然而,我们事后分析就会看出,在这起事件中,无论是校方,还是同学们,都犯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错误,那就是做事过激了。
学校这一边,不仅在装修之前没有通知学生,未得到学生许可就进屋施工,而且在把宿舍整得乱七八糟后,还不及时出面进行善后,连起码的解释都没有,这就是做事的过激。
学生这一边,尽管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居住环境遭到了破坏,可是却与校方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甚至直接向媒体爆料,披露了校方的行为,这确实不利于母校的形象,这也是做事的过激。
在《中庸》看来,这样过激的为人处世方式,都是要不得的。
按照《中庸》“中”的智慧,过激是一种没有良好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处事过激,只能说明这个人还过于片面,不能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
6。一定要避免过激(2)
世纪知名企业家,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曾经在《关于中庸之道》这篇文章里,解释了“中庸”的含义。
在他看来,“中庸”的意思就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
可以说,一个日本人对于我们的《中庸》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的确,《中庸》非常看重一个人做事是否过激,是否能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
在上面的故事里,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从而把事情都做过头了。
我们老百姓经常说,凡事都要留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了。
这话虽然糙了一点,但是却正好是《中庸》所讲的道理,就是不能做事过激。
那么,什么叫做不能做事过激呢?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而另一位宋代的大儒程颢则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两位思想家是说做事不过激,意思就是指要按照一种不偏不倚的心态来生活,不要遇事就发脾气上火,或者置之不理。
按照这种解释,上面故事里的冲突双方,的确都是做事过激了:
学生生活受到影响,财物受到损失,的确可气。可是直接跟学校冲突,甚至不顾影响地把事情捅到媒体那里去,就做过头了。
而学校,未经学生允许就进屋施工,的确不应该。可是,更不应该的是出事情之后,竟然不闻不问,仿佛事不关己一般,这自然也是做事过激了。
在《中庸》看来,做事过激了,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相反只会让这样做的人吃亏。
就拿上面的故事来说,学校最终还是要赔偿学生损失,而那个给媒体爆料的学生,最后也被学校给处分了。
这就是做事过激导致的坏下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松下幸之助才说:“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在这位成功的企业家看来,只有按照《中庸》“中”的精神去为人处事,才能达到一个万事都会和谐的境界。
在松下幸之助眼中,实施中庸之道,避免做事的过激,十分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一些棘手的问题得到很好的处理。
相反,如果凡事走极端,做事十分过激,只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究竟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做事过激呢?
实际上,避免做事过激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反对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冲突的人保持一种宽容的胸怀。
这一点,具体到生活中去,就是凡事都要讲究一个民主协商,不能搞“一言堂”。
只有将各种意见综合、统一起来,才能避免因为偏执于一个方面,而忽略掉其他部分,从而远离过激的处事方式。
除此之外,要想避免做事过激,还需要具有一种多替他人考虑的胸怀。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利益。
可是,如果我们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关心自己的利益,而置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于不顾,那么这个世界就随时会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
凡事多替他人考虑,不是说不顾自己的利益,而是说将对自己利益的那份关心,推广到对他人利益的关心上去。
换句话说,就是在想到自己的时候,也要想到别人。
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效率。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繁荣、和谐的社会。
而那种肥了几个人、瘦了一堆人的社会,是谈不上真正和谐和繁荣的。
。。
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1)
按照我们对《中庸》“中”的理解,为人处世一定要避免过头或者不及。这一点,具体到如何对待他人上,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做人不要肠冷腹热。
大家都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有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事情?
一般说来,正确的做法就是能帮则帮,在自己力量范围之内尽量帮助他人。
这种做法也是《中庸》所提倡的,因为它避免了肠冷腹热。
那么,什么是肠冷腹热呢?
“肠冷腹热”这个词语,最早的出处,是在《颜氏家训》里面。
大家知道,《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
在这部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著里,颜之推曾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其实也是教育我们这些后来人):
“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墨翟和他的徒弟们,被世人称为腹热;杨朱和他的伙伴们,被世人称为肠冷。
但是,肠不可冷,腹不可热,一个人应该以仁义来作为行为的法度。
对于墨翟,我们都十分熟悉,他就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鼻祖墨子。
对于这位大思想家,以及他的徒弟,为什么颜之推要说世人称他们为腹热呢?
这里,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腹热”。实际上,腹热这个词语,说的是墨子和他的徒弟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和态度。
这是一种怎样的方式态度呢?
我们知道,在墨子的思想之中,是十分提倡“兼爱”的。
在墨子看来,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不休、百姓苦不堪言,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所有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只爱自己的国家和家庭,却不爱他人的国家和家庭。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不惜损害他人。
墨子说,这样的一种爱,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偏爱,它只会带来战火不息的无穷痛苦。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墨子看来,人们只有具有一种“兼爱”的观念,爱他人的国家和家庭,就像爱自己的一样,才会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为此,一个人无论对什么人,不管他或者她与自己的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都要一视同仁地关怀和热爱。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解囊。
对于墨子的这种“兼爱”学说,后来的孟子评价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帮助天下人,四处奔走,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却一点都不怕劳苦。只要能有利于天下人的幸福,他们再苦也不怕。
而这种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就是颜之推所讲的“腹热”:满腹热情地对待他人。
在颜之推的那句话里,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人,他同样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名叫杨朱。
跟墨子的处世方式正好相反,杨朱认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是为了能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那么即便是拔下我的一根汗毛,我也不会愿意的。
很显然,这种观点让人觉得十分的自私和冷漠。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杨朱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一毛不拔”的人。
据史料记载,他“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也就是那些正在打仗的城市,以及军队,他是从来都不会去的。
总之,就是绝对不掺和别人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