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偏不倚的处世哲理:中庸智慧心得-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就是绝对不掺和别人的是是非非。
  按照这种观点,只有在其他人和事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参与和交往。不然,就干脆不闻不问。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2)
这样的观点,在颜之推看来,就是典型的肠冷,也就是为人处世十分的无情。
  什么是肠冷?用一句我们最经常使用的话来说,就是“没心没肺”。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肯定是肠冷不好,腹热一定是好的,因为这种处世方式目的在于关爱他人。
  可是,在《中庸》“中”的思想看来,无论是腹热还是肠冷,都犯了走极端的错误,都没有把握好度。
  正是根据“中”的思想,颜之推才说,正确的做法是“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把握呢?
  用颜之推的话来说,就是要一切以仁义为标准。
  有的朋友会问,一切以仁义为标准,那岂不就是“腹热”?
  不是这样的。
  颜之推所说“一切以仁义为标准”,意思是说,假如有人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必须首先思考能不能帮,一旦帮助的话,又应该出多大的力气。
  换句话说,只有在帮助一个人之前,仔细思考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帮,帮该帮到什么程度,而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帮,这样才说得上是“一切以仁义为标准”。
  不然的话,像有的人,对待他人过于热情,张口闭口“有事您说话”,为了朋友义气,两肋插刀,而不管所帮之事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就属于“腹热”。
  相反,有的人,却根本对朋友的事情爱理不理,自扫门前雪,这样的人就属于“肠冷”。
  在《中庸》看来,这两种人的行为,都不叫做以仁义为标准。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那种很讲义气,只要别人一张口,就不管什么理由,都要帮人帮到底的人,就是十分仁义的。
  《中庸》的“仁义”,还得要看这个人为人处世,是否做到了“中”,是否把握好了度。
  在《中庸》看来,一个人如果有一个恶贯满盈的朋友,他却极力帮助朋友躲避法律制裁,那么这个人就根本称不上“仁义”。
  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对于他人的事情十分热心,唯独对自家的事情十分不在乎,这在《中庸》看来,同样称不上“仁义”。
  至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就更加没有资格称为仁义之人了。
  那么,究竟哪些行为才符合《中庸》“中”的思想,既不是腹热也不是肠冷,而是真正的“以仁义为标准”呢?
  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面,讲了这样一些仁义之人的故事,我们看完之后就明白了。
  《颜氏家训》说: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伍员之托渔舟,季布之入广柳,孔融之藏张俭,孙嵩之匿赵歧,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即便是有很大的危险,一旦帮忙是符合道义的,也应该要伸出援手。
  这就如同一只无路可逃的小鸟飞到了我怀中,我尚要救它,更何况是志士仁人因为危难前来相投呢?我自然是鼎力相助了。”
  在历史上,这样仗义相助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伍员之托渔舟”,说的就是战国时楚国名臣伍子胥被渔父所救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在奸臣诬告下,被楚王一怒之下杀死。伍子胥逃命离开楚国,准备投奔吴国。
  就在他快要到达吴国边境时,一条大江却拦住了去路。当时的局势十分危急,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再晚一步就没命了。
  幸好一位渔父认出了伍子胥,冒死将他渡过江去,伍子胥才保住了性命,也才有了后来他辅佐吴王称霸的辉煌事业。

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3)
“季布之入广柳”,说的是西汉名将季布,在周氏的帮助下,逃脱大难的故事。
  西汉时,季布是一代名将,他为人十分讲诚信,结识了很多忠臣义士。可是,心胸狭窄的汉高祖却为了私愤,要将他处死。季布不甘心这样枉死,于是逃到了濮阳。
  这时,全国都在通缉他,局势十分紧张。可是,濮阳的周氏,一向敬重季布的忠义,就将季布藏在了自己家中。
  等到官军挨户搜查到周氏家中时,周氏灵机一动,把季布藏在了“广柳车”(也就是西汉的灵车)之中,成功地将季布运出城去,逃脱了大难。
  “孔融之藏张俭”,说的是东汉名士孔融保护忠臣张俭的故事。
  东汉末年,十常侍把持朝政,经常迫害忠义的大臣。
  当时,十常侍之一的侯览,时不时向大臣们收取贿赂。可是,张俭并不屈服于他,反而奋起反抗。
  侯览十分气愤,下令逮捕张俭。无奈之下,张俭只好四处逃难。
  由于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于是他就来到了孔家,寻求避难。
  谁知,张俭来到孔家时,孔褒却正好不在家,只有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孔融接待他。
  孔融虽然年幼,但是却颇有见识。他见张俭十分危险,而且知道张俭是个忠臣,于是就说:“我的哥哥虽然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做主人吗?”
  于是,孔融就把张俭藏在了家中。
  后来,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张俭虽然侥幸逃脱,可是孔家却遭了大难:为了保卫家人,孔融兄弟争相领死。最终,孔褒被残酷地杀害了。
  “孙嵩之匿赵岐”,指的就是东汉义士孙嵩帮助忠臣赵歧逃脱危难的典故。
  赵歧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忠臣。跟张俭一样,他也得罪了宦官。
  后来,中常侍唐衡的哥哥做了京兆尹,也就是京城的市长。唐衡早就不满赵歧,于是就指使哥哥,把赵歧全家都杀了。
  赵歧虽然幸运地逃了出来,但是从此就不敢露面,只好隐姓埋名,在北海卖饼求生。
  有一天,孙嵩恰好来到赵歧卖饼的市场上买饼。他看来看去,都觉得这个卖饼的人,从言谈举止上看来,不像是个常人。于是,他就请赵歧坐上自己的马车,一起回到了府里。
  刚上车那会,赵歧吓坏了,以为是地方官认出了自己,要抓自己去领赏。
  孙嵩察觉出了他的恐惧,于是就在一个没人的地方,让马车停下来,对赵歧说:“我是北海的孙宾石,我知道你是忠臣,你不用怕,我全家上百口人,一定可以保护你的。”
  于是,为了大义,孙嵩就将赵歧养在了自己家中,保全了忠臣的性命。
  上面这些故事,就最好地说明了什么叫做为人处世“以仁义为标准”。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就避免了“肠冷腹热”。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有的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中庸》看来,都是值得提倡的英勇侠义之举。
  。 最好的txt下载网

8。做人过慎,良机尽失(1)
《中庸》“中”的智慧,还表现在做人不能过于谨慎上面。
  我们知道,为人处事的确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这就要求我们时不时的需要谨慎。
  谨慎是做人的一种风格,为人谨慎,确实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隰斯弥到另外一个大臣田成子家里去做客。
  在酒宴之后,田成子和隰斯弥一起,来到了一个高台,站在上面四处眺望,欣赏风景。
  这个高台修得十分雄伟高大,站在上面,可以将方圆五里内的景色,都一览无遗。尤其是高台的东西北三面,视线更是畅通无阻,确实是个观景的好地方。
  可是,唯一遗憾的,就是在这个高台的正南面,正好有一棵参天大树,挡住了视线,以至于南面的景物就只剩下这棵树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棵树恰好就是隰斯弥家的。
  隰斯弥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田成子,觉得这位平时老谋深算的大臣似乎并没有流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可是,为人谨慎的隰斯弥仍旧不放心,因为他知道,一向颇有城府的田成子虽然表面上没有意见,其实心底里早就不满了。
  于是,一回到家,隰斯弥就叫来仆人,准备把这棵大树砍倒。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个仆人挥动斧子砍了几下之后,隰斯弥又命令他立即住手,不要再砍下去了。
  这一下,仆人纳闷了:“不就是砍一棵树吗,怎么一会让砍,一会又叫停呢?到底是砍还是不砍啊?”
  看着仆人不解的神情,隰斯弥解释说:
  “你听说过这样一则谚语吧,‘知渊中之鱼者不祥。’
  这则谚语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假如知道了深渊中有多少鱼,那么就会有不祥之兆。
  实际上,这个谚语是说,一个人倘若知道了别人太多的秘密,那就危险了。
  你知道吗,目前这个田成子正在谋划政治上的大事,假如我砍掉大树,表现得对他的心思十分了解,那么他就会认为我知道了他很多的秘密,这样的话我肯定就危险了。
  我最开始让你砍倒树,是为了不得罪他;现在让你停止砍树,也是为了不得罪他。
  我不砍倒树,还不会有罪。一旦砍倒了树,就表明我对田成子的心事很了解,那我的罪就大了。”
  听完主人的解释,仆人这才领悟了过来:原来,主人之所以一会让砍树,一会又不让砍,都是出于谨慎。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隰斯弥为人谨慎是正确的。没过多久,田成子就发动叛乱,杀死了很多他忌恨的人。
  唯独对隰斯弥,田成子放了他一马,因为在田成子看来,隰斯弥对自己是没有危害的。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棵树砍还是不砍,都能直接关系到主人的政治前程乃至性命,我们为人处世又怎能不慎之又慎呢?
  除了隰斯弥的故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