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的白粥馆》开篇
释戒嗔的白粥馆——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给施主们讲故事。
让眼神穿过薄雾落在笑脸上,何必在意有雾障目,阳光出来后,它就不存在了。
曾经有位来过寺里的女施主和戒嗔开玩笑,她说,戒嗔小师父为什么总是穿着一种样式的僧衣,有没有想过做些新款式。
戒嗔笑而不语。
富丽堂皇的唐服,典雅庄重的宋衣,早已经成了祭奠历史的凭证。山下一季一变的流行,昨日的华彩,今天已然压在衣柜的最下层了。那不起眼的僧衣,千百年间却从未变过。
雕栏玉砌褪去了朱颜,不变却是底座本色顽石。
红透一时的歌曲,明年还有几人传唱。夕阳下,满脸笑颜的老人口中所哼的仍然是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山歌。
甜甜的绿豆糕、清香的糯米粽、可口的月饼,永远只能是生活的点缀。
这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米粥。
第1个 藕与田螺
我们天明寺,位为淼镇边上的茅山。山下不远处有片池塘,刚进寺的时候经常和师弟师兄一起去玩,在寺里我和戒傲关系最好,大部分师兄都比我们大不少,这几年又来两个师弟戒痴和戒尘,也比我们小不少。戒傲年纪比我小,是我师弟,但是他比我进寺早,他是小时候被放在寺门口的,不知道身世,也没有留封信什么的。
我们有三位师父,他们是“智”字辈,而我们是“戒”字辈。
每年天气热的时候,池塘中盛开着很多的荷花,这里有蝉叫有蛙鸣,因为是山区,所以即使是夏天,夜晚也是凉爽的。
池塘的水虽然也有少量的山泉汇集,不过大部分还是靠雨水,暴晒下即将干涸的池塘水,常在一场豪雨后溢满。池塘里的水并不是很干净,水中生长着不少生物。季节到的时候,盛开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池塘,点点粉色花朵,清雅宜人,淡淡花香随清风飘过,让池边人难忘,荷叶下有小鱼穿梭,有蝌蚪游荡,风吹过时,浮萍随之而动,也有一些莲藕,待莲藕成熟的时候,我和戒傲便赤足跑去池塘中,踏在柔软滑溜的让人很容易失足的淤泥中,捞一些莲藕出来。
把大大小小莲藕摆放在岸边,攒得多了,就和戒傲一起用小筐抬去山边的小溪边。无论池塘的水多么混浊,无论沾了多少淤泥,这些莲藕只要用小溪里的清水稍稍微冲洗下就可以食用了。用小刀去掉薄薄的一层深色外皮,里面雪白剔透。
池塘里不仅仅有植物,也生长着一些田螺,静静地潜伏在池塘的底端。田螺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还有一个小小盖子,盖住躯壳,它显然比莲藕更容易抵挡混浊池塘水带来的侵犯。不过有些施主们告诉我们,他们把田螺捞回家去,放在清水中,再在清水里放几滴香油,不久之后,清水也会变混浊,因为田螺把它们内心的脏东西吐了出来。
所以师父说,外界的环境对事物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脆弱的莲藕即使在混浊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被侵蚀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外皮,而有着坚硬外壳的田螺,内心的肮脏即使在清水中依然无法完全清洗。
莲藕始终是莲藕,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不会变成田螺。
第2个 我的十一岁和十二岁
快要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应该是戒嗔十一岁那年的事情,那时戒嗔还不是和尚,住小山村里,在山里的小学校上课,就在那年,学校里用了很多年的桌椅都换成新的了,当然新只是相对以前的桌椅而言,新来的桌椅都是城里小学淘汰给我们的。
坐在新椅子上,一刻不停地摇晃,觉得那是无比的乐趣,以前的椅子只要使一半力气就会散架。
书桌上还留着不少使用者的痕迹,比如谁谁谁在此一游,也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可能是考试的答案。
课堂里的光线很好,因为屋顶至少有十处地方透光。
我们有一位女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所有的课程都是她一个人教。她脾气很暴躁,时常在课堂上把我们挨个叫起来训斥,她嗓门挺大,同学们都不愿意坐在前排,耳朵很不好受。
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老师忽然不再骂我们了,偶尔还笑眯眯地表扬我们几句,走进课堂的时候会哼着小曲。在课间的时候,她坐窗口望着外面出神,一动也不动,嘴角会有微微的笑,那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再后来,老师嫁人了,她丈夫在县城里上班,老师自然要跟过去。
走的那天,老师哭了,一屋子小孩子茫然地看了,以前都是她骂得我们哭。
老师说,我要走了,有个同学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慢慢地感染了其他同学。戒嗔记得自己哭得很难受,只是不知道为什么。
老师走了以后,托人从县城里给我们带了一些糖回来,每个同学都分到两三颗。
糖后来的去向也记不清了,吃掉了?被别人吃掉了?又或者是丢掉了?
但是老师在戒嗔手上打板子的情形记得了好些年。
人是否都这样,只记得别人的坏处,不记得别人的好处。
老师离别的伤痛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天开始,戒嗔便和那些不用背书包的同学在山上飞奔了。
山上有棵很古老的树,有人说有三百年,也有人说是五百年。
大家都喜欢攀在粗大的树枝上,远望自己的家,这里是山的顶端,每根树枝都让你望得更远。
那次手握着断树枝从树上摔下来的情形一直没有忘记过。
我重重地摔在地上,听见围观的人在哄笑,想站起来却没有力气,侧头看身边,一片殷红,有人惊恐地呼喊着我的名字,记忆就在这里断裂了。
在处处漂浮着消毒水的屋子醒来,我看见挺着大肚子的她正在和医生交谈,大夫一边说,她一边流泪。
没有在医院住很多天,县城里的医院太贵,我回到家里,依然吃着很苦的药,想吐出来,她告诉我,很贵的药不能吐掉,一口口咽下去,因为很贵。
在床上睡了很多天,慢慢的又开始能行走了,又能跳动了,我听见有婴儿的哭泣声。
弟弟出生了,我十二岁了。
一直以来戒嗔想问她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有人愿意收养弟弟,而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山?”
每年见到她,只有一两次,每次见到她都想问,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理由让戒嗔不能张口。
还记得第一次上山的那一刻,她在前面走。
我说,我以后不爬树了。
她没有说话,头也没有回,只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依稀记得自己在用力,用力地摆脱她的手,她尴尬地望着我,想牵又不敢牵。
有人摆脱你的手,是因为他想离开你;也有人摆脱你的手,是怨恨你不肯抓住他。
记得自己在向师父磕头,不记得磕了多少个,我只知道那时的我,没有一个是情愿的。
听见师父的叹息声,师父默默地点头,她笑着哭了。
站在寺门下,看着转身而去的她,我们之间第一次背道而驰。
她没有回头,我回头了,跟在那个手有残疾的师父后面,走进曾经不属于我的所在。
随风而动的羽毛,微不足道,轻轻停靠在天明寺的匾额上面。
你心中可曾像我一样不停地回头在看?
那个问题,困惑了戒嗔很久,不敢问寺里的师父们,因为不想从那里得到答案。不是所有问题,都愿意拿出来求解,有些问题,求解的总是自己。
曾经想换上在家人的衣服找个不认识施主问问答案,也许在家人对俗事的理解可能比出家人还要强,最后也没有去,即便是去了,有多少人认出戒嗔是和尚呢?
出家人被尘缘困惑是不是一件挺奇怪的事情呢?其实不奇怪,如果依照经文做标准,或者是件奇怪的事情,但如果依照你做标准,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了。
你我之间差别只不过一个字而已。
深夜也曾常常难眠,偷偷摸出床下出家人不应该看的书,寻找答案,一本二本,一无所获。
以为静心打坐可以得到答案,也未有得,戒嗔一直以为自己修行不够。
有一天在寺里看电视,这里信号不好,不像镇里已经用了有线,只能收到几个台,雪花点也很多,听到电视中有人在问:“你想知道什么答案?”
在禅房中没有领悟的答案在这里终于找到了,那一刻戒嗔不再困惑,在不能改变结果的事情面前,答案显然已不重要。
没有恨了,是否就真的空了?为何在雪地中为她奔跑?原来还有爱!
无惑了吗?当然还有,只是戒嗔已经把它们藏于心底了。
伸手摸摸头上那块曾经让戒嗔差点丢掉性命的伤疤,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是时间缘故吧。
第3个 尘世中的净土
记得有一次看周星驰施主的片子《大内密探008》中间有一段品酒的部分,让人记忆深刻,应该是这样的情形:有位女施主拿了一杯葡萄酒让很多人品尝,大部分人都把酒一饮而尽,结果大家都说,这个葡萄酒又酸又涩,实在不好喝。
好像周星驰施主是这么说的,这是一杯好酒,只是有的人品的方法不对,舌头上品位酸涩的味蕾在舌头两侧,而甜味的味蕾在舌尖部位,想品尝好的葡萄酒,就要把舌头卷起来,只有舌尖的味蕾品到甜味、避开两侧味蕾品到的酸味。
生活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会剥离掉酸涩的部分,去体会香甜感觉。
茅山的山路很窄小,由一些小青石板拼接而成,这些石板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从没有人负责修葺,有些路段石板已经变成碎石,不太好走了。
那夜一场豪雨,茅山的山路被雨水浸泡后,变得很泥泞,踩上一脚便把石头下面的泥水带了出来。
在上次讲故事的时候,智缘师父曾经告诉大家,第二天他会在寺里讲故事,所以,即使山路很不好走,还是有不少施主赶到了寺里。
这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