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中男女交往的特点是:虽然不和婚姻发生联系,但的确是真
诚地爱着对方,以一切方式包括*的方式,尽管从未长久过。这就是典型的“有爱之性”的例子。中国,能够像朱丽亚·比诺什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有爱之性的女人不多,因为少有人有她那种遗世独立的风度和旁若无人的自信,也没有如她那样不必顾忌生活压力的经济实力。如果不能具备她所具有的一切,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两性的交往中过度地倾泻自己的情感,深陷其中不能够自拔,这样自然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这个游戏中,被动的一方多半是女性,在这里是必须提请女士注意的。
结论:我们必须强调,对于这种单身俱乐部里的*游戏,如果感到自己缺乏控制的技巧和能力,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去碰。游戏的含义是不能当真,有输有赢,如果自己输不起,那么请赶紧退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单身俱乐部里的*往,指在没有婚姻的男女之间的性,没有婚姻和家庭的约束,这样的*往也许是自由的、自然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没有坚强的自控能力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一个以传统观念为主的环境里,能够在上述交往中进退自如的人不多,即使没有任何的外界压力,最后击溃你的可能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给了你压力,你往往难以接受这种爱和性没有结局的现实,你往往难以承受分手带来的痛苦,你往往难以理解这种爱和性为什么就不能和一生和现实的利益联系起来,你将在你参与的游戏中输掉,身在其中你只能收获痛苦而不是幸福。
冲击与融合(1)
一、主流与支流
1弱势文化: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单身群体的亚文化思潮取消家庭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人作为社会主体对自我生活道路的选择权,强调幸福的状态是无拘束的、没有家庭羁绊的单独生活状态,强调个人的自由超越社会责任和义务,主张人应当享受包括性在内的一切天性所能带来的*。他们的某些生活侧面,某些生活方式让已婚者感觉羡慕,甚至有已婚者混入单身群落追求所谓*自由。这是一种冲击,不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如何的自我感觉道德高尚,义正辞严,但是,当他们真的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常常是软弱的。不论单身者作为弱势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多么的虚弱,但是他们的某些生活状态的确是让现代人感到羡慕。
其实这种单身群体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真正的敌手,从两者势力上看,单身文化居于明显的劣势,主流文化的真正敌人从来都是自身在面对人类天性方面的矛盾态度,它鼓励生育,提倡繁衍后代的责任,但是却将性视若仇敌,它鼓励家庭稳定,却将爱情仅仅看成是巩固家庭的工具,不允许爱情有丝毫的越轨。然而天性总是很难抵抗,天性往往战胜理性。主流文化对人类本性的解释有许多地方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主流文化强调人的本性是理性,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如果人类生而是理性的,那么人类就没有必要学习自己本性中具有的东西,又何来主流文化对说教的热衷?例如,主流社会一向将他们所认为的道德视为人类的本性,认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不同,正在于人类具有了道德意识,那么就有人会问,如果人类生而是道德的,那么人类又从何而来的不道德?例如,主流文化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本性是责任义务,而不是个体幸福,那么,也有人会问,这样的社会生活对我个人有什么意义?人在这个社会生活,除了是社会的需要以外,还有没有个体本身的需要?所以,尽管社会文明将人类规训了几千年,但是,人类的某些本性依然会时不时地爆发一下。例如单身文化就属于此类。当然,这要视乎人们所欣赏的是什么样的单身生活:如果是清教徒的禁欲的单身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想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效仿的;如果是单亲家庭的凄苦生活方式,那么也是没有人会欣赏的,人们可能同情、可能景仰和赞美,但是不会效仿。
2冲击与融合:单身文化之所以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力,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现代主义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思想观念之上,没有这两个观念的支撑,现代主流社会和单身文化就不可能有相互接壤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有对话的机会。其实,现代中国社会,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其精神支柱就有两条:一条是个性解放思潮,“五四”人强调青春本位,强调恋爱的自由,强调个人主义;另一条是人本位的思潮。周作人在概括“五四”文化时说:“五四”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动物”进化的文化,二是从动物“进化”的文化。他的意思是说,既然“五四”强调人是动物进化的,具有动物性,那么“五四”文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其内里就包含了对人的动物性天性的承认。总而言之,现代主流文化也是在个体解放和人本性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使它具有了和单身亚文化沟通的基础,也就使它有了部分接受单身亚文化的可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冲击与融合(2)
人的本性是欲望的,在本性的驱使之下,也正是在人类的这种本性的驱使下,人类才能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勤劳刻苦、奋斗自立来征服自然,创造属于人的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进步和精神进步。一味地否定人的欲望性,这是宗教禁欲主义思想,和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试想我们生活在中世纪式的禁欲之中,试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对人一切欲望都加以鞭笞的社会之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还怎么能够发展呢?当然,欲望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引导我们走向我们渴望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导我们走向堕落,没有控制的欲望是可怕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人类的欲望正在被现代社会逐渐地满足着,其中不仅仅包括物质的欲望,也包括声色方面的欲望,如人们发明了电视机、各种运动器械,这些都是满足我们身体*望,对我们的视觉、听觉、肌肉感觉产生效力的新东西,也就是说人类正在逐渐地认识我们自身,包括对我们的各种感觉上的需要。我们可以认可看电视作为精神的需要,可以认可谈恋爱作为精神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认可性作为人本性的需要。从这方面观察,主流文化和单身者文化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主流文化所处的位置和单身亚文化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单身亚文化可以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而主流文化却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
然而,中国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不婚记录却在说明着另外的问题。单身亚文化具有它无奈的一面,许多人是无奈地选择了它,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吸引人的一面,许多人是在主动地摆脱婚姻家庭,放弃着他们感觉到身心难以承受的家庭重负,主动投入单身者行列。当然,我们认为这种放弃对于主流社会并不构成什么损害。
二、单身文化在西方
谈到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首先必须谈到中西方单身文化发展演变史。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展布,就没有今天单身文化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亚文化群落的事实,也就谈不上单身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家庭婚姻之所以存在了数千年,截至目前也并不见其有任何解体迹象,说明了婚姻家庭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符合(至少是符合先阶段的)人类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它受到了单身亚文化的挑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欧洲传统的单身生活方式和禁欲相联系,当时的单身者普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尤其是单身女人。基督教在欧洲盛行,造就了大批的神职人员,尽管教会分裂为各门派,但是多数教会不允许神职人员结婚,教会人员大多采取极端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神职人员特别是中世纪意大利和希腊的隐修士,常常过着一种艰苦甚至残酷的单身生活,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因为这种生活与人类天性本能相违背,所以也会出现太多在忍无可忍之下的违背教规的行为,例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狄德罗的《修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玛丽·伏尼契的《牛虻》、霍桑的《红字》、昂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小说生动地叙述了人性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冲击与融合(3)
世俗社会的单身者,男人是出于生活困窘无力建立家庭,女人则是因为没有嫁妆无法出嫁。单身男人的私生活可能随便一些,女性单身者的生活依然是禁欲主义。那个时代的单身者往往生活得孤寂而凄凉,我们可以通过传记和小说中解到这个事实: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老单身汉的睡帽”,讲述的就是作者年老时的孤独生活情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前一直轮流住在姐姐和朋友的家里,最后在英国剑桥由医生照料他直至生命的终了;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姐妹靠给人做家庭教师和写小说的稿费维持着孤苦的生活;19世纪最伟大哲学家尼采一生孤独,45岁那年中风,以后精神分裂,直到56岁去世,一直依靠母亲和妹妹的相继照料。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推断西方传统的单身者的生活一般都是凄苦的和禁欲的,并没有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
西方单身者以最激烈的离经叛道的姿态出现在19世纪,其中,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和美国现代舞蹈家伊莎贝拉·邓肯开一代风气之先河。作为女人她们公开地拒绝婚姻,但是坚持过着人所应有的性生活,她们以叛逆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传统的道德秩序挑战——《邓肯自传》几乎成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