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意如下: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李世民和魏征:“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的千古美谈。

第九节:名
第九节:名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说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笔者字面理解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遵循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按照这个道德规范去行事,就会产生众口皆碑的好名声,越是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就越会被人称赞,就会达到名副其实的境界。如此这般,即便是反对过自己的人,也会被感动。

  故说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所以说好名声来源于好表现,好表现来源于通情达理,通情达理来源于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来源于顺应事物规律,顺应规律来源于适度的分寸。这就是名。

  笔者感悟

  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而且为人谦虚低调的人,必然会有良好的名声。有着良好的口碑才有可能给他带来高贵的身份。这就要求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按照这个道德规范在行事,就会产生众口皆碑的好名声,越是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就越会被人称赞,就会达到名副其实的境界。如此这般,即便是反对过他的人,也会被感动。

  好名声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他要行善积德、为民造福就是好名声的来源,只要他名副其实就可以确保长治久安。所以说好名声来源于好表现,好表现来源于为民造福,为民造福来源于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源于顺应事物规律,顺应规律来源于适度的分寸。这就是“名”。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正是反映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天下。”的境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

  有一次,年轻的范仲淹和朋友郊游的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据说算得很准。范仲淹问他:“你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觉得这个孩子口气太大,不想给他算。范仲淹连忙改口:“那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问他:“刚才你问能不能当宰相,现在为什么又问能不能当医生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和医生可以拯救人民。如果当不上宰相,不能最大限度的拯救人民的话,就当医生,一个一个的救死扶伤。”算命先生听后非常感动,热情鼓励他:“你有宰相爱民之志,就一定能当上宰相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袁了凡改变命运
袁了凡改变命运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劝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给了凡先生算命,说他能够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没有后代,只能活到53岁。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开始弃医求学,果然考取秀才,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开始相信命运了。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从此开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没有任何杂念。

  云谷禅师非常惊奇,问他:“静坐三日,为什么没有任何杂念?”

  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说:“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后代,这是人的命运,就叫做‘天作孽’,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你要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些都是你自己所积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报的?”

  了凡深受启发,决定行善事三千件,记录善事与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应该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命运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元1581年喜得贵子。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老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