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袁了凡矢志不渝的行善积德,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教育后代,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的来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仿佛就是对苏轼的褒奖。 。 想看书来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转丸第十三
第十三章: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第十四章:却乱第十四
第十四章:却乱第十四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故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第一节:为大盗积
第一节:为大盗积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笔者字面理解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
为了防止盗窃分子打开箱子、口袋、柜子,人们总是要加固锁头、铰链、栓牢口袋,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智慧。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
然而大盗来了,把这些东西都扛走,唯恐锁头、铰链不牢固、绳子没栓紧。
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那么刚才所说的智者,不就是给大盗在积累财物吗?
笔者感悟
鬼谷子用预防强盗这件事,阐述人世间的一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在人世间有很多人,为了防止盗窃分子打开箱子、解开口袋、撬开柜子,他们总是要加固锁头、铰链、栓牢口袋,普通的小偷来了奈何不了,东西没有丢,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智慧的明智之举。
但是,如果大盗来了,他们是不会打开箱子锁,撬开柜子门、解开口袋绳子,而是把这些东西全部扛走,他们还唯恐锁头不牢、铰链不牢固、绳子没栓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哪些绞尽脑汁防止小偷的方法,反而还帮了强盗的忙,哪些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反而还成了在帮强盗积累财富了,这岂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问题就出在“治标没有治本”,大智慧的人是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他们会从根源开始抓起。请设想一下,如果国泰民安盗贼全无,还用绞尽脑汁提防盗贼吗?
有一个企业,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董事会决定: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公司的骨干分子可以集资入股,把他们吸纳为股东。
一时间企业掀起了轩然大波,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大家都想有一天也成为股东,作企业的主人,公司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
可是当集资款收齐以后,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不够强,大家年底拿不到多少红利,加之改制的手续很难一时办妥。于是公司草率的决定,把这些集资款当成公司债券处理。
就是这个出尔反尔的愚蠢决定,造成了企业员工的人心离散,一夜间就集体哗变了。包括公司副总经理在内的公司骨干,就用他们的集资款,创办了一个股份制公司,他们带走了公司历尽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带走了公司多年创新的绝密技术,带走了公司的市场网络,采用了公司全套的企业管理制度,很快发展壮大,从此以后成为了公司不共戴天的死敌。教训是何等的惨烈啊!
张松的丑恶嘴脸
张松的丑恶嘴脸
《三国演义》里的张松原本也算个人物。他博闻强记,智力超常。《孟德新书》,他随意一翻即成诵如流,让人佩服。
张松让人讨厌,倒不是因为他“人物猥琐”,生得个武大郎身材,又是塌鼻梁、大呲牙、尖脑袋的丑像,实在是他那典型的小人嘴脸叫人恶心。
东汉末年,群雄争斗,抢夺汉家天下,本无义战。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