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仪获释后,并没有立刻离开楚国。

  向楚王进说道:“秦国的土地占天下一半,兵力足以抵挡周围的国家,有天险可守,又有黄河围绕,四面都有要塞作为坚固的设防据点。还拥有雄兵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储粮堆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卒又甘愿临难赴死,国君明智威严,将帅有谋有勇,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会会席卷天下。天下凡是归顺在后的国家必然先遭灭亡。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就好比驱赶羊群进攻猛虎一样。现在大王不结交猛虎却结交群羊,臣私下认为大王的考虑错了。”

  “总计天下的强国,除了秦就是楚,两国你争我夺,这种形势不可能使两国并立。大王不结交秦,秦发兵占据宜阳,韩国上郡的地方就不能通行。秦再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必定投降称臣,魏国也就会趁此时机行动。秦攻楚国的西面,韩、魏攻楚国的北面,楚国就危险了!”

  “再说合纵盟约是聚集一群弱国攻打最强的国家,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国家贫穷却要频繁发起战事,这是危亡的道路啊!我听说过,兵力不如对方强,就不要向对方挑起战端;粮食不比对方多,就不要同对方长期打仗。那些谈合纵的人讲的都是好听的和不切实际的言辞,拔高主上不事秦的行为,只说合纵的好处不说它的坏处,突然招来秦兵的战祸,那时挽救就来不及了!所以请大王对这事多多地考虑吧。”

  “秦国西面拥有巴蜀之地,用大船装载粮食,从汶山出发,顺长江而下,到楚国三千余里。用大船运载兵士,每条大船能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粮食,船顺着江水飘浮而下,一天可行三百余里,虽然走了这么多里的行程,但并不费牛马牵引的劳力,不到十天便可抵达楚国的扞关。扞关震动,竟陵以东的城邑就都要赶忙加强战备,黔中、巫郡就不再是大王所有了。秦再挥师从武关出发,从南面进攻,那么楚国的北境就被断绝。秦兵进攻楚国,不出三个月,楚国就会面临危难,然而楚国等待各国诸侯发兵来救,却要在半年之后,这势必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依靠弱国的救援而忘记强秦的祸患,这就是臣下替大王担心的啊!”

  “大王曾经与吴国人作战,战五次胜了三次,临阵的士兵死得差不多了;为了守卫新攻占的城邑,活下来的百姓也吃够苦了。我听说功业大容易招致危险,百姓穷困会产生怨恨国君的情绪。为了维持容易招致危险的功业而去违背强秦的意愿,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

  “秦国所以十五年不从函谷关出兵攻打齐、赵,是因为它暗中订下了吞并天下的计划。楚国曾经与秦国发生冲突,双方在汉中交战,楚国人没有打胜,有侯爵和执珪之爵的战死了七十多人,楚国的汉中之地便由此失去。大王大怒之下,发兵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这就是常言说的两虎相争啊。秦、楚两国相互削弱而使韩、魏两国以其完整无损的兵力来对付它们的后方,没有比这更加危险的作法了。请大王对此仔细考虑吧。”

  “秦发兵攻取卫的阳晋以后,必定会使天下的交通要道断绝。大王调集全部兵力进攻宋国,不到数月就可攻下,攻占宋国再挥师东向,那么泗水之侧的十二个诸侯国就会全部属于大王所有了啊。”

  “约集东方六国合纵相互坚守盟约的人是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但是在他担任燕国的相国以后,就暗中与燕王策划攻破齐国后瓜分齐国的土地;苏秦便装做有罪逃离燕国到达齐国,齐王收留他,让他做了相国;经过两年后事情被发觉,齐王大怒,把苏秦车裂于刑场。像这样用一个狡诈虚伪的苏秦,却要想控制天下,把各国诸侯连成一气,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白的。”

  “现在秦国与楚国国土相接,形势上,本来就是亲密的国家。大王真能听我的话,我可以请秦王派太子到楚国来作人质,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国去作人质。我并请把秦王的女儿作为大王您的妻子,再奉上拥有万户人家的大城,收取赋税作为大王的沐浴费用,秦与楚长期成为兄弟国家,永世不互相攻打。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怀王在得到张仪以后,又难于割弃黔中给秦国,想要同意张仪的意见。屈原对楚王说:“前次大王受了张仪的欺骗,这次张仪来楚,臣认为大王会烹杀他;现在放了他,不忍心杀他,却还要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不能这样做啊!”楚怀王说:“答应了张仪可以保得黔中,这是很有利的事啊。已经答应了,过后又背弃他,不好。”怀王终究应允张仪,与秦结好。

  张仪深通“象比”之术,把楚怀王的心思揣摩得清清楚楚,即便是楚怀王对他恨之入骨,也可以力挽狂澜,最终使楚怀王上当。楚怀王的决定,气死了一代英雄屈原,却成就了张仪的盖世奇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终身谨慎的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在郭子仪家中,没有家丁守门,无需通报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找他。有一次郭子仪在给夫人梳头的时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时间传遍了京城,在封建社会男人给女人梳头,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仪的儿子对舆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说:“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见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我们这样的家族,显赫尊贵已经到了极点,如果我不这样做,距离灾祸就不远了”。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