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摇。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现在显然不能跟檀道济决战。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元嘉九年,檀道济因数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有震世的功名,肯定会受人忌惮,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朝廷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无故把你召到建康,恐怕会有大祸啊!”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成语“自毁长城”由此产生)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宋文帝的长叹,正应验了鬼谷子“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论断。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读《贞观政要》,可以发现李世民很重视鼓励大臣们进谏。他总结历史特别是刚刚灭亡不久的隋炀帝的教训,反复指出,古代帝王之所以由兴到衰,原因是“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他对公卿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直言规谏。”在同大臣们讨论隋炀帝的教训时,他说,隋炀帝老是护短拒谏,因而使得臣子不敢直言,因此要求“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晁错之诛”,保证不犯汉景帝杀晁错那种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出自魏征的一句名言。太宗问魏征说:“君主怎样做算作明,怎样做称为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心明眼亮,仅听信某一方面意见,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从前唐尧询问民间的疾苦,因此有苗的恶行,他能够听到;虞舜耳聪目明,所以共工无法欺骗他。秦二世只偏听赵高的话,为此导致望夷宫被杀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自取台城的羞辱;隋炀帝仅听虞世基的阿谀奉承之言,遭遇彭城阁的变故。所以君主应善于听各方面的意见,则贵臣不能掩盖过错,下情也得以上达!”太宗说:“非常对!”

  但是,李世民也有忍不住的时候,魏征常对李世民面折廷诤。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回来,气呼呼的对长孙后说:“必须杀此田舍翁。”皇后问是谁,李世民说:“魏征每廷辱我。”长孙后马上回去穿上朝贺服装,恭恭敬敬站在大厅。李世民大惊,问这是为什么。长孙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李世民又高兴起来。

  魏征死后,李世民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失一镜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8226;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故事让人听了寒心,正应验了鬼谷子所说的“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论断。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内楗
第二节:内楗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笔者字面理解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是有一定客观制约条件的,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才能适应这些规律,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法则,万事万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

  在外交方面:或者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交,或者结为酒肉朋友,或者因为财货结交,或者因为赏赐封地而结交。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别人的真实爱好,无论出入、亲疏、去就、思求,都可以随心所欲,办成所有想办的事。就好像用蚨母(一种虫)血涂钱,可以引钱使归一样。

  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出无障碍,入无征兆,独往独来,没有人可以阻挡。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一种切入事物内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切入的,但是要有一定的制约条件,在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才可以切入到事物的内部中。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是有一定客观制约条件的,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才能适应这些规律,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法则,万事万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切入”和“制约条件”是辩证法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正反两个方面中国人称之为阴阳,阴阳双方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止。这并不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不存在相互排斥,只是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不出来或表现不明显,人们难以观察到而已。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建立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若一方过于强盛,则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一般称为“制约太过”;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一般称为“制约不及”。如此则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

  了解了这一套辩证法,我们就可以把它运用到人与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中去。人都是可以结交的,关键是看看制约条件是什么。

  志同道合就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个制约条件下,志同道合的人就一定可以结交。酒肉美色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酒色之徒交朋友。金钱与奇货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贪财之人交朋友。土地田宅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贪婪之人交朋友。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别人的真实内心活动,就没有切入不进去的!无论出入、亲疏、去就、思求,都可以随心所欲,办成所有想办的事。出无障碍,入无征兆,独往独来,没有人可以阻挡。

高山流水觅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俞伯牙高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