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忤合第六
第六章:忤合第六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
忤,相背;
合,相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节:趋合倍反
第一节:趋合倍反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笔者字面理解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凡联合与背反,都要有合适的计谋。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每次转化都有不同的形势,要按照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反覆探索研究,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方法。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圣人在天地之间,能够立足养生、把握世事、传教学问、显亲扬名、建立功名;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行事,观察事态变化的适宜程度,因此知道成败得失,凡事预先预知,再按照预先的计划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无论怎么行事都不能违背规律。
不管我们要实现的预期目的是“联合”还是“背反”,都要预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谋略,而且这些谋略不是铁板一块的,要根据变化中的事物而变化。因为,每次转化都有不同的形势,要按照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反覆探索研究,要跟着变化中的事物而变化,变化后的谋略要适应变化后的形势。换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圣人生活在在天地之间,他们能够立足养生、洞察世事、传道授业、显亲扬名、建功立业,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行事,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来观察事物变化,所以他们能够制定出与时俱进的谋略,总是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行事。因此他们能够预知成败得失,再按照预先的计划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鬼谷子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对谁好对谁坏,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生存、进化、发展,相互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维持着平衡、进化、发展。所以“顺其自然”才是“大德”。
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然决不会对任何一方有所偏爱,所以万物都会按照自己的规律生存、发展、进化、死亡,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规律行事,这就是中华民族“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正是有了这套思想体系,古代贤哲不仅提出了朴素的自然和谐文明思想,而且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政府机构、颁布法律法令等措施,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生态文明的追求。
曹操版十面埋伏
曹操版十面埋伏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整顿军马,北渡黄河,直追袁绍。袁绍不甘心失败,为报仇雪耻,又纠集河北四州之兵,至仓亭扎寨,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袁、曹两军对峙,各布阵势,第一次交锋,曹军徐晃部将史涣就死于袁绍第三子袁尚的利箭之下。
曹操失去史涣一将,心中烦闷,说:“似这样对阵相互厮杀,何时是个了局?”
谋士程昱献计道:“秦末楚汉相争,高祖皇帝运用十面埋伏之计,使项羽自刎身亡。我们何不效法?”
曹操说:“愿你详细讲一讲。”
程昱说:“将我军退至黄河边上,背水为阵,伏兵十队,引诱袁绍逼赶我军。”
左右大惊道:“如此,我军岂不太危险了?”
程昱笑道:“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无退路,必须死战,即可稳胜袁绍。”
曹操采纳了程昱的计谋,将全军分列左右各五队。左列,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列: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许褚为中军先锋,第二天,十队人马先行,埋伏在两侧。到了半夜,曹操同许褚率军前进,装着偷袭袁寨的样子。
袁绍见状,笑道:“曹操这下子要喂鱼了。”尽发五寨人马,迎战许褚。许褚拨马撤退,袁绍驱军赶来,喊杀之声不绝。等到天亮,袁绍将许褚逼到河边。曹军已无退路,曹操大喊:“前有追兵,后是绝境,大家为什么不决一死战?”曹军听了,一齐奋力向前冲杀。许褚一马当先,挥刀斩杀袁军十来个将领。
袁军大乱,只好撤退。退了一段路,几声“咚咚”战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支兵马冲出,袁绍带领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死命冲出一条血路。
又跑了十来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又跑了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支人马截杀过来,袁绍父子胆战心惊,奔入寨门,令军队埋锅造饭,正要吃时,左边张辽、右边张郃,径直前来冲寨。袁绍慌忙上马,率部奔向仓亭,人困马乏,正要休息。不料后面曹操率大军赶来,袁绍拼命逃离。正走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袁绍大叫:“如果不拼死一战,我们都要给活捉了!”奋力冲杀一阵,侥幸逃出重围。
袁绍抱住儿子们大哭一场,长叹道:“我经历战事数十次,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狼狈的!”说完,命令部将回各地整顿军务,自己带着袁尚到冀州养病去了。
鬼谷子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程昱为曹操献的“十面埋伏”之计,表面上看是效法楚汉相争的著名案例,实际上是根据袁绍报仇心切必然麻痹大意这一事实而设立的计谋,是典型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著名战例。 。。
曹操隔岸观火计
曹操隔岸观火计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
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曹操心中不快,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江。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这个办法叫做‘隔岸观火’。”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留下贾诩守卫黎阳,曹洪守卫官渡,自率主力南征刘表去了。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再次出兵北进,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很快占领河北。
袁熙、袁尚被打败,又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夏侯惇等人对曹操劝道:“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今两袁前去,如虎添翼,是个后患。不如乘胜追击,占领辽东。”
曹操笑道:“不必麻烦诸位将军了。几天后,公孙康自会送来两袁的头颅。”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献来了两袁的头颅。众人大惊,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却说,“果然不出郭嘉所料!”
原来,郭嘉前不久病死,死前曾写了封密信交给曹操,信中说:“两袁投奔公孙康,您切不要去进攻。因为公孙康一直忌怕袁家吞并辽东,二袁去投奔,他是心有疑虑的。如果丞相去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拼力抵抗,急切间攻不下来。如果暂时缓兵不动,公孙康与二袁必相火并,您就可以一举平定了。”
大家见了郭嘉的亲笔信后,纷纷惊赞道:“这是又一次‘隔岸观火’!嘉真是天下奇才,可惜死得太早了。”曹操听了伤感不已。
曹操将计就计
曹操将计就计
刘备到东吴联姻,偕夫人平安回到荆州,孙权以“招亲”为名谋取荆州的计划失败,十分恼怒,想兴兵进攻刘备,以报仇雪耻。谋士张昭劝阻道:“北面曹操日夜在想报赤壁之仇,只是怕我们同刘备同心合力,所以不敢轻率兴兵。今天主公如忍不住一时之忿,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