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晏子赶去劝阻,对景公说:“流星有什么可怕呢?它只扫除邪恶的事情,国君如果没有做这种丑事,何必提心吊胆的呢?要是做了这类事,让流星扫掉,不是很好吗?”

  景公气得脸色铁青,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是晏子言犹未尽,批评的份量也越来越重:“现在我担忧的倒不是流星的出现,而是国君贪恋酒色,亲近小人,喜听谗言,疏远贤臣,长期下去,灾难必然降临到我们齐国。国君的这些过失,靠祈祷是帮不了忙的。”

  齐景公再也没有游览的兴致了,立即下令驾车回宫。这天夜里,这位齐国至高无上的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准备寻找机会整整这位相国的气焰。

  然而当他细细品味晏子三次批评自己的话时,觉得每句话都有道理,终于钦佩起这位相国对自己的忠心来。

  晏子去世后,景公在吊唁时痛哭流涕地说:“那天相国在公阜三次给我指出过错,这样忠心耿耿的贤臣我现在到哪里去找啊?” 。。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5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感到很不舒服。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繁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想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命令他们想法出城门。却密令人分付门吏不准放行。曹丕先到,门卫阻挡,曹丕只得回来。曹植问杨修。杨修说:“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挡,杀无赦!”。曹植来到城门,门卫阻挡,曹植大声说:“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挡,杀无赦!”。曹植顺利出了城门。曹操认为曹植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这些都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藉其亲属。

  曹操杀杨修使曹操背了千载“嫉贤妒能”的恶名,其实杨修之死都是自己造成的,杨修实在是太不懂“揣摩”之术了,凡事总想体现自己的小聪明,曹操的胸怀是绝不会因为杨修体现出比他多了一点小聪明,而是杨修不识时务,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意图,居然敢涉足太子废立问题,做了他不该做的事情。

第二节:谋之于阴 成之于阳
第二节:谋之于阴 成之于阳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笔者字面理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符合对方在这件事,要揣摩的是那件事,目的在于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这般,神不知鬼不觉,没有办不成的事。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古时候善于运用“摩”之术的人,有如深渊钓鱼,投以诱饵,鱼必上钩。

  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

  所以说:事情办成了,而别人还没有察觉;

  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带兵打仗已经打胜了,而士兵还不知道因何而胜,并不感到畏惧。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

  圣人谋事要非常隐蔽,所以说神乎其神;

  成之于阳,故曰明,

  成事要非常坦荡透明,所以光明磊落。

  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

  所以成大事者,要广泛积德,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而还没有察觉好处从何而来。

  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

  广泛积善,而老百姓规规矩矩,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而天下公认其为神明。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带兵打仗,在敌人不重视的地方开战,焉有不胜之理,还可以大大节省军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而人民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服气,不知道畏惧从何而来,而天下公认其为神明。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摩”之术的具体运用方法。

  “摩”之术的运用是要有技巧的,顺应别人不能太直白,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暴露任何蛛丝马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采取“声东击西”的方法。我们符合别人在这件事上,而要揣摩的事是在那件事;符合别人在那件事上,揣摩别人的是这件事,如此这般,永远也不会露出马脚,永远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神不知鬼不觉,事情办成了,还不会留下任何后患。这就是“摩”之术的高明所在。

  古时候善于运用“摩”之术的人,有如深渊钓鱼,投以诱饵,鱼必上钩。他们事情办成以后,而别人还没有任何察觉;他们带兵打仗,已经取得了胜利,而士兵还不知道因何而胜,并不感到畏惧。

  圣人谋事非常隐蔽,人们无法识破他们的谋略,所以总是显得平平常常、顺其自然,与以往没有什么两样。而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却又显示出非常坦荡和透明,展现于世人的是光明磊落的一面。所以成大事者,要不动声色的广泛积德,使人民安居乐业,却没有察觉到好处从何而来?要广泛行善,使得老百姓规规矩矩,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带兵打仗,在敌人不重视的地方开战,焉有不胜之理?还可以大大节省军费。他们简直就是人民的保护神,有他们在,人民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服气,不知道畏惧从何而来。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诸葛亮屡次*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

  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

  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个部将各引500 名军士,夜间伏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数匹木牛流马。然后令巧匠100 多人,当面拆开,依照它的尺寸长短厚薄,仿造木牛流马。不满半月,造成2000余只。接着命令几个部将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来来往往,没有断绝。再说蜀兵回去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去几匹,诸葛亮却笑道:“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以后就得到魏军的许多粮草呢!”部下大惑不解。

  几天后,部下向诸葛亮报告:司马懿派兵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道:“果然不出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