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楚国碰壁
张仪楚国碰壁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
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五体棱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
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们又回到魏国,再进入秦国。
鬼谷子是一代纵横学说宗师,他的学生苏秦学业期满以后,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说遍天下,位极人臣,结果在秦国大受挫折。而另一个学生张仪出师以后,比苏秦还不如,非但没有富贵,反而还被冤枉得遍体鳞伤。
鬼谷子说:“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易开展“游说”活动的,否则就会陷入“众口铄金”的被动境遇。
韩信郁郁不得志
韩信郁郁不得志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年轻的时候,韩信混得很不如意,家里比较穷,平时品行一般,也不太注意人际关系。尽管有不错的才华,但是没有办法被推举为官。然后别的方面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谋生手段,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更不会做生意。这样,韩信就只好在别人家骗吃骗喝,导致几乎所有的人都很讨厌他。
韩信一度在某位亭长家里面住了几个月,亭长老婆非常不高兴,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开饭的时候稍微烧些稻草,弄点炊烟出来,等韩信过来准备白吃的时候,又不开饭。如此一来二去,韩信已经预感到别人不欢迎他,只好离去。
韩信没饭吃了,只好在城边的小河里面钓鱼为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在这条河河岸上有一群中年妇女,她们依靠给城里的大户人家洗衣服为生。有一位大妈看见韩信很可怜,就用洗衣服赚到的钱给韩信做饭吃,让他白吃了好几十天。韩信非常感激,对大妈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的谢你!”结果那位洗衣服的大妈顿时大怒说:“大丈夫不能依靠自己吃饭,我是看你像个有才能的人暂时落魄而帮助你,难道是指望你将来报答我吗?”
淮阴城中有个流氓看不起韩信:“韩信长了一个大个子,身配宝剑,其实是心中害怕,壮壮胆子而已。”然后当众侮辱韩信:“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来砍我;如果怕死,就钻我的裤裆!”韩信抬头仔细看看对方,就从这个流氓的裤裆里钻过了过去。在场所有的人都狂笑不已,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这个典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跨下之辱”。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率领楚军渡淮河攻击秦军,此时韩信就投入了楚军中,干一些跑龙套工作。后来楚军在定陶败于秦军章邯,项梁阵亡,韩信归属项羽,当了一个“郎中”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提一些建议,项羽都没有采纳。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韩信预感到在项羽手下不会有什么前途,就投靠了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恐,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为了韩信?”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他,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作出部署。
韩信年轻的时候,走过一段坎坷的郁郁不得志的人生路,正如鬼谷子所说:“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终于有一天,韩信能够与刘邦交谈一次而大获成功。 。。
浪子回头的胡林翼
浪子回头的胡林翼
胡林翼,清朝政府的一位功勋卓著、赞誉交口;被朝野倚为南天柱石的名臣;年轻时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
胡林翼出生于官宦家庭;且为独子;自小便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他的衙内恶习也便因此而养成。饮酒豪赌、冶游狎邪;是胡氏青年时代最喜欢的活动。此习直到娶妻成家;做了陶澍的女婿后仍没多大改变。据说新婚之夜,婚礼仪式完毕后,他不入洞房,直入青楼,真是风花雪夜,夜夜欢歌。
最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老丈人,有人将胡林翼的丑行报告给陶澍,老丈人竟哈哈笑过,说现在就让他玩个够吧,胡林翼是干大事之人,今后有得他忙的。
他的父亲胡达源看不过去了;在一次胡林翼花酒夜归时;胡达源不顾众人的泣劝;关起房门;将儿子打得死去活来,命令他一年之内不得出大门,在家好好温习功课,以应明年的乡试。胡林翼既不能与父亲作对,又深知功名的重要,遂发愤苦读。第二年果然乡试高中,翌年又连捷中进士点翰林,时年仅25岁。
真正使胡林翼大彻大悟、痛改前非的是四年后的江南乡试案。那一年,文庆任主考,他任副主考,一同主持江南乡试。不料,他们违规携带别人入闱阅试卷之事被告发。结果,文庆谪戍新疆,胡降一级左迁内阁中书。此事对胡的父亲打击很大,第二年便因郁病去世。胡氏为此深自悔恨。父亲的去世,也使他顿觉家族的重任将压在他一人的身上。丁忧期间,他痛定思痛,反躬自省,下决心再不像过去那样荒废年月了。
胡林翼在平定太平天国中所起的作用,不在曾国藩之下。曾国藩当时与太平军角逐于长江中下游时,胡林翼作为湖北巡抚,牢牢控制了后方湖北,并调兵筹饷以为支援。平定太平军之基础,实乃曾胡所奠定。
左宗棠、李鸿章之被重用,多由于胡林翼之重用。而曾国藩当时在乡下守孝,之所以得以重新出山组织操练湘军,也是多亏胡林翼在皇帝面前美言。
胡林翼胆识过人,他早看出缴灭太平军,根本不是问题,而最大的忧虑在于洋人势力之炽,并因此启示了曾国藩之后倡导的自强运动。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读过《胡文忠公遗集》后,很佩服胡林翼的人品才华,胡林翼字润芝,毛主席遂将自己的字改为润之。就连曾国藩都说:“润芝之才,胜我十倍。”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所论述的是人在一生中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修身养性的方法,与老子“物壮则老”的观点是一致的。能文能武的胡林翼,之所以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一是他在太平军被完全平定之前,就因肺病早殁,二是他28岁之前的*史,也败坏了他的形象。
第三节:从其所长
第三节:从其所长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笔者字面理解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出言希望别人喜欢听,办事希望能够成功,这是人之常情。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
所以大智慧的人回避自己的短促采纳愚人的长处;
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回避自己笨拙的地方而采用愚人的专业特长;
故不困也。
所以他们不会被困扃。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
别人的言论有长处就吸收。
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别人的言论有害处就回避。
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
介虫的强悍来源于它的坚壳;
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蝎子的横行依赖于它的毒刺。
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动物尚且如此,游说的人就更应该知道扬长补短了。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一个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思想“扬长避短”。
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长补短”等等,都蕴含着这种“扬长避短”的哲学思想。
人们所希望的无非是:“出言希望别人喜欢听,办事希望能够成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做到却是非常之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优点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