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年以后,陶答子家果然遭到大难,除老母亲外,一家人都成了刀下之鬼,家产洗劫一空。

  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大哭了一场,带着最小的孩子回到家中,安葬了丈夫和其他被杀的人,好言安慰了婆婆,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着一家三口人,再也用不着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

  陶答子不懂为官之道,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如,真是可悲啊! 。 想看书来

第二节:明
第二节: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笔者字面理解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眼贵在明,耳贵在聪,心贵有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借鉴天下人都看到的事物,自己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

  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

  借鉴天下人都听到的事情,自己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

  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

  借鉴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自己就没有想不到的;

  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眼光像轮辐一样四面发散,永远也遮不住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保持自己始终明智的方法。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从而使自己心明眼亮的方法。

  眼睛不仅仅是用来看东西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眼力就叫做“明”。

  耳朵不仅仅是用来听声音的,关键是要听出“弦外之音”,就是要听出深刻的内涵所在,这样的听力就叫做“聪”。

  用心想问题,关键是要分析出事物的规律性、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思维就叫做“智”。

  如果我们能够博采众家之长,把天下人都看得很明白的事情,变成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没有看不透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广开言路,收集天下人的说法,加以整理吸收,那么我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集思广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想不透彻的事情了。

  我们的眼光要像轮辐一样四面发散,这样永远没有遮挡我们视线的障碍了,这就是保持自己始终明智的方法。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有很大一部分,还迷信一种管理信条:“要想把企业管好,凡事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任何人都不要轻易相信。”在这种指导思想指引下,他们的眼睛就像是遗传了“猫科动物”的遗传因子,能够明察秋毫,员工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控中。

  我在与一些企业管理者交流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了一种经验:“当员工立功的时候,不要表扬他,要找他的其他毛病,让他疲于应付这些毛病,而淡化他的功劳,免得他翘尾巴,借机要求加工资。”

  还有人给我介绍了一种“更高明”的经验:“要想全面掌控企业,就要想方设法让部下或部门不团结,这样他们中发生的任何事都会反映到你这里来,你就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发生的一切事情了。”多么高明的管理手段阿!据我所知,采用这种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不在少数。

  还有很多企业家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指责员工:“我花这么高的工资把你养着,你就是这样工作的!”

  更多的企业家喜欢这样对员工说:“我整天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个啥?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饭碗?”

  如此等等的事例太多了。这些都是管理者太“聪明”的表现,请想一想,在这样“聪明”的领导者手下工作,能创造出辉煌工作业绩吗?

从善如流的燕昭王
从善如流的燕昭王

  公元前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为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从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鬼谷子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广开言路的子产
广开言路的子产

  郑国首都有一所乡校,人们喜欢到那里聚会和游玩,每天热热闹闹的。

  一天,有位叫然明的朝廷大夫走过这里,看见有几个人围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留神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议论朝政的得失,抨击官员的优劣,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所以声音越说越大,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明虎着脸转身就走,找到了当时担任执政卿的子产,忿忿不平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并不是为了学点有益的东西,倒是兴致勃勃地说长道短,虽然也有人对朝廷说一些好话,可是抨击政事、指责国君、批评大臣的为数不少,如果流传开去,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干脆把乡校拆了,看老百姓还到哪里去嚼舌根?”

  子产摆摆手说:“既然老百姓喜欢到乡校去,为什么要把乡校拆掉呢?”

  然明连忙说:“你自己去听听吧,老百姓的这些话,对朝廷不利,对你我也绝没有好处呀!”

  “我们先不谈乡校的事,”子产依然平静地说,“我有一事请教你,当河水暴涨,即将崩堤时,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堵起来呢?”

  “应该放掉一些水好。”然明想了想说。

  “还有,当一个人有了难言之病,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瞒瞒不让医生知道呢?”子产又问道。

  “当然应该把病情告诉医生。”然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

  “这就对了,”子产朗声大笑起来,“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过程中,官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时,都免不了要出些差错,或者干出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来,老百姓对朝廷、对官员有意见,说出来了,我们可以及时予以纠正。现在首都的那所乡校,正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如果我们拆了它,老百姓自然也就不再聚集起来批评政事了,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全部憋到肚子里去。那样,就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塞得越厉害,冲决堤岸时的力量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加严重。这同向医生隐瞒病情造成贻误也是一样的道理。“然明听到这里,心服口服,赞同地说:”你说得对,这乡校不去拆了,留在那里,对国君有利,对朝廷有利,对你我都有利!”

师夷之长的徐光启
师夷之长的徐光启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陆王心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邹漪《启祯野乘&;#8226;徐文定传》、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北京住了下来。在馆所撰课艺,如《拟上安边御敌疏》、《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处置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表现了徐光启忧国忧民的思虑和渊博的治国安邦的谋略。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