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来就因失去亲人而沮丧,心情变得更加糟糕。珍妮跟她的慈善组织说明了情况,很多志愿者都跟她介绍自己的经验,告诉她如何有效地做善事,增进身心健康,避免对自己和他人有负面影响。
珍妮学会了让慈善活动很好地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并且继续做了20年的慈善活动。美国许多老人都像珍妮这样热衷慈善活动,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首先,寻找最适合帮助的对象。有些活动可能会让自己触景生情、带来负面情绪,就不要参加。做自己能够胜任,并且完成后能有愉悦和成就感的事情。力不从心了要赶紧放弃,不要有内疚感。做完善事后,要用心体会做善事的过程。
其次,最好帮助陌生人。很多学者认为,帮助陌生人比帮助熟人好,不会勉为其难,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被帮助的对象最好和自己有共同的健康问题或者其他相似的兴趣和经历,这样容易沟通、分享,对双方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2)
再次,要尽量在慈善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网。通过相关的社团参加慈善活动,遇到问题时,志愿者之间能互相联系、讨论和互相支持。同时,老年志愿者还要尽量和被帮助的人形成良好的一对一的关系。美国慈善机构研究表明,建立起个人关系的志愿者,与那些没有建立起关系的人相比,得到的益处更多——疾病带来的自卑感减轻、自尊心增强、身体的疼痛感降低,活力增加。
最后,老人宜频繁地做善事。很多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慢性病患者,每周至少做两个小时善事的人,比每年只做一次慈善活动的人要健康许多。
作者:华莺
做善事减轻病痛
有美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老年人,消极情绪明显减少,疼痛感明显减轻。
我最初接触他们是在我们公司。每年3月,我们公司都开展慈善活动,在公司工作过的老年人都爱参加。他们在公司一楼的大厅里摆小摊,出售旧书和自制手工艺品,为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和早产儿筹集治疗款。我曾经在午休时,买过他们编织的手链。每次,他们都对我表示真诚的感谢,眼睛里流露出异常的喜悦。这让我顿感轻松、愉悦,带着美好的心情去完成下午的工作。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生小孩,我到医院去探望时看到这个小男婴戴的帽子上绣着“MARY”,我好奇地问护士:“为什么要绣着女孩儿的名字?”护士笑答:“这是附近的老年公寓捐赠给医院的婴儿帽。有些老年人喜欢在自己做好的帽子上绣上自己的小名,让这个孩子知道,他戴的第一顶帽子,是一个叫MARY的老奶奶做的。这是老人对新生命的一种寄托。”
还有一年情人节,我去看望住院的同事,刚进医院大厅,就听到欢快的音乐和歌声。闻声望去,在电梯口旁边有四位老先生一边演奏,一边表演四重唱。
原来,他们是自愿到医院来,为那些情人节不能回家的病人和忙碌的医务人员送去温馨的祝福。来来往往的人都被他们感染,每个人都露出笑容,他们给整个医院带来快乐,音乐和歌声交织在一起,暂时驱走了沉闷和感伤。
我曾经和这些积极参加慈善活动的老人聊过,他们很少有孤独感,当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感谢时,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用,依然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些长期参加慈善活动的老人,转移了注意力,不是总关注自己的疼痛,病痛对其折磨相对减轻了许多。无论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的老人,甚至是被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折磨的老人,长时间参与慈善活动,生活都会因此变得更充实、更快乐。
作者:华莺
落寞老人别当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坐领江东后,举贤任能,纳听谏言,特别是重用和爱护有功的大臣。如对吕蒙,不但大加封赏,而且在其患病时,还亲临探视,悬赏求医,因此君臣同心,屡获大胜,巩固了东吴政权。但是,到了晚年,孙权与以前“判若两人”。他刚愎自用,信任奸佞,大开杀戒。临终前两年,听信谗言,令陆逊不堪羞辱而死。
孙权缘何如此?是因为他到了老年出现了心理障碍。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会有失去指点江山的落寞感,情绪也会变得反复无常,思想变得僵化、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还会无端猜疑。 。 想看书来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3)
老人们应该吸取教训,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心理变化,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遇事不要固执己见,回头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思想落伍了,别人的意见是不是更合理,自己的思想要与时俱进。
拒绝猜忌对别人不要无端猜疑,要相信别人对自己是尊重爱护,不能要求太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聚会和健身活动,消除孤独感和游离感。
要服老,要示弱“老夫不提当年勇”,在青年面前,就是要“自愧不如”,学会服老示弱,并高兴地看着他们不断进步。当心情暴躁时,要立即加以克制,以顽强的意志把火熄灭,把气门芯拔掉,以免做出糊涂事。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记者时仲省
“公岁”让老人变年轻
现在,人们在谈到老年人的年龄时,有一种幽默的说法——“公岁”。比如,当问起一位76岁的老先生高寿时,有人就会接腔:“还正当壮年哩,才38公岁!”大家会心一笑,本人也乐呵呵,仿佛真的年轻了似的。
大家心里清楚,“公岁”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这却是周恩来总理“教”的。
1965年,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北京庆祝她的80岁寿辰。周总理为她举行祝寿宴会,在开场白中说:“今天,为我们的老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为了使大家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他解释说:“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因此,‘40公岁’就等于80岁!”会场顿时活跃起来,斯特朗女士也为自己只有40公岁而感到年轻了,流出了兴奋的泪水。
“公岁”虽然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符合老人“三忘”(忘记年龄、忘记怨恨、忘记疾病)的养生原则,能让老年人保持年轻心态,也是一剂养身良药。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记者时仲省
老来别做“老小孩”
一位因患肾病住院的64岁的张先生,在儿子的哄骗下来就诊。老人认为自己的病比医生的诊断要重得多,他除头晕、记忆力减退外,还总感到周围的人在议论他,有时他甚至躲在门缝后面偷听母子谈话。
一位80多岁的老翁,在儿媳面前方能“一本正经”,但在几十岁的女儿面前却时常“非礼”;另一位幻想跟儿媳搞“对象”的老翁,经常将写好的“情书”偷偷放进儿媳的鞋里。
一位有收集破烂癖的老人,经常把外边的砖头石块、废铜烂铁拾回来当成“黄金珠宝”珍藏,弄得家里像个废品收购站。
“老小孩”即老年心理障碍,其成因是“高层指挥”失控所致。一是导致错误认知:许多老年人由于受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的影响,大脑皮层软化,进而神经高级指挥中枢功能减弱或破坏,导致老年人对事物的认知功能下降。二是低级本能过度释放:食、性、防御是人的三大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级神经中枢不断完善及社会道德法规的熏陶,其低级本能便会逐渐被高级情感所抑制。但是,当人进入老年后,由于遗传、疾病等原因,致使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提前“下课”,那些平时受抑制的低级本能便会过度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对吃、对性的过度渴望与对人、对疾病的过度防御,以至于发生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与举动。
为什么有的老人直到生命终止前仍然非常慈祥、理智,没有任何低级本能过度释放的病症呢?一是由于养生得当。这些老年人在中年时便重视自身的养生保健,其大脑很少受到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的“蚕食”。二是由于儿时心理发育健全。人的心理路程就是一个圆,是一个从童年到老年再回到童年的过程。童年的快乐决定了老年的幸福。如果童年时期对快乐的企盼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由此引发的极度饥渴便会在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即使成年修炼得再高雅、脱俗,到了老年,高级神经中枢一旦“下课”,其心理仍会慢慢回到原有童年的饥渴状态,从而引发低级本能的过度释放。 。。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4)
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无,主要取决于他童年时快乐信息储存量。假如一位老年人的大脑里曾储存过儿时捕鱼、玩狗、种瓜等快乐信息,到了老年他仍会在养鱼、种花、遛狗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快乐并乐此不疲。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的老年人,其内心却充满幸福感的原因所在。
有专家预测,再过20年,全球10大疾病中现排行第3位的心理疾病将上升到第2位。在这越来越庞大的心理疾病群体中,老年心理疾病处于被忽视、被误解的境地,主动就医的老年人寥寥无几。呼吁社会多建立老年俱乐部,让那些兴趣、阅历相同,爱好相似的老人聚在一起互相表演、互相欣赏、互相感染。让老年人能在接触青年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延缓衰老。
童年是老年的一面镜子,那些过度娇惯、溺爱或是“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将剥夺本属于孩子的童年快乐,在他们的心里刻下难以修复的印记,为老年的生活埋下心理障碍的“祸根”。因此,希望父母们都能明白“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就等于送给孩子一个幸福老年”的道理。
作者:史凤芝
支持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附院精神与心理科主任胡建
“老来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