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凤芝
支持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附院精神与心理科主任胡建
“老来俏”撑开健康伞
有些人说起“老来俏”,语气难免会有嘲讽、揶揄之意,仿佛老年人打扮得花哨些就是不正经。其实,“老来俏”不仅让老年人从外表上看起来更精神,对健康也大有裨益。
俗话说“心静百事安,心忧万事乱”。老年人通过适当的衣着修饰和打扮,自然显得有风采,进而产生一种愉悦感、自信感、满足感和活力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芳堃认为,当一个人拥有好心情时,吃也香、睡也甜,抵御疾病的能力也因此增强;心理状态不好时,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寝食不安,心烦意乱。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心理波动的起伏,很容易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
另外,心情不好时,机体的交感神经受到反复刺激,代谢出现紊乱,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内分泌系统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速衰老。心情好时,机体则会分泌大量激素酶和乙胆碱,这些活性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供给,促进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使神经细胞兴奋,延缓大脑衰老。有资料证实,心理因素对于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同样有很大影响。
“老来俏”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是:可以降低老年人交通事故的几率。据日本媒体报道,近年来日本死于交通事故的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为此,交通部门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穿着朴素、穿着不够显眼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是因为常穿黑色、茶色系列服装的人,由于衣服颜色与周围环境的色调极其相近,司机难以辨认容易造成车祸。因此,老年朋友们穿着引人注目,更利于出行的安全。
虽然“老来俏”好处多多,但也要讲限度,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浓妆艳抹,穿着新潮。老年人要打扮出属于自己年龄段的风度,这样才是真正健康的“老来俏”。
作者:熊江雪
支持专家: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芳堃
找保姆留出“适应期”
说起找保姆,不由让人想起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为照顾受伤的田母,田教授家相继请了二十八个保姆。其中,有逃婚到城里寻找自己“意中人”的保姆、有因怀孕想挣点钱的保姆、有不甘忍受丈夫赌博带着儿子工作的保姆。这些性格不一的保姆,尽管把田家人的生活搅乱了,但田家人还是离不开他们。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5)
确实,一些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需要找保姆,但是怎么找保姆、找什么样的保姆却是个难题。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年人即使需要他人照顾,也不愿意找保姆,或者很难与保姆“和平相处”。老人通过几十年的信息积累,已形成了固
定的生活模式,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有外人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一些老人连环境的改变都不愿意,更何况家中多了外人。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心理承受力较差,如果保姆找不好,很容易造成心理伤害。老人找保姆需要一个“适应期”。比如,可以先请小时工,每天来几个小时,给老人做饭、打扫房间等,让老人有个适应的过程,等老人习惯后,再请保姆不迟;也可以找远房亲戚来照顾老人,等老人适应有人照顾了,再请外面的保姆。如果老人身体好,生活可自理,没必要一定找保姆。
那么,老人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保姆呢?一般情况下,建议年龄差距不要太大,因为年轻保姆容易和老人有“代沟”,进而产生矛盾,最好找50岁以上、有照顾老人经验的保姆。其次,最好到正规社区服务中心找保姆,那里的保姆大多经过系统培训、管理也相对正规,安全性相对好一些。
有些老人不愿意找保姆,正是反映出他们心理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因为老人更希望家里人照顾自己,害怕请了保姆,儿女对自己不关心了。对于这些情况,儿女要尽量体谅,多和父母沟通,以解开他们的“心结”。
如果老人对保姆太过挑剔,家人应提防早期老年精神疾病的可能。一些精神疾病早期会以性格改变为表现,如脾气怪僻、记忆力下降、多疑、情绪不稳等。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尽早就诊于精神专科和心理医生,明确诊断。
作者:侯洁
支持专家: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卜力
老人为啥与“外姓人”难处
刘妈妈已退休多年。由于早年守寡,她含辛茹苦抚养了两双儿女,他们也深知感念母恩,结婚成家后一直轮流照顾她。可让儿女们感到苦恼的是,无论怎样给妈妈好吃好喝,对妈妈好言好语,似乎都不能使她满意,三天两头闹别扭,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甚至离家出走。说起老妈,做女儿的一脸无奈,做女婿的更有一肚子苦水:“她家姑娘儿子无论做什么事,她都不大在意,而女婿、媳妇稍微说了句不好听的话,那就出大问题了。”原来,刘妈妈的不快乐,是针对四个“外姓人”的。
刘妈妈的丈夫去世得早,她把全部的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在了四个孩子身上,等于跟他们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她在很长一段艰苦生活的日子里,不管自己多苦、多累、多难,她都不怕,一切都为了四个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而努力。现在子女们虽然都长大成年了,但在刘妈妈的眼睛里还是小孩,还应该像从前一样——“我说什么他们都听,大事情都是我来做决定。”而现在她却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外姓人”左右。
其实她没注意到,随着子女一天天长大,家庭环境、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原来他们是小孩,现在都成立了家庭,有了爱人,这时候再把他们当孩子看,用原来的方式跟子女打交道,就有很大问题了。
刘妈妈若想快乐地生活,首先要转变一种想法:不要再跟自己的儿女连接得太紧。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后,他们的生活已不仅仅按照原来的方式只跟妈妈打交道了,还要通过婚姻与伴侣和睦相处,否则婚姻就会出问题。只有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生活得像一家人。。 最好的txt下载网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6)
刘妈妈为什么不喜欢四个“外姓人”呢?主要原因就是觉得他们不仅抢占了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还对自己有“外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子女包括子女的伴侣,真诚地去关心她。
作者:吴国平
支持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杨凤池
帮母亲摆脱“文化休克”
许多老太太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晚年,本想帮助儿女带带孩子,或者帮助工作忙碌的儿女打理家务,继续在家庭里发挥余热。但是,由于难以适应新环境和大都市的文化氛围,与周围人交流出现障碍,导致出现非常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和无价值感,心理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文化休克”。
其中,性格内向、缺乏爱好、文化水平不高、从偏远山区移居到城市社区的老太太,“文化休克”反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老人由于口音的原因和文化差异,难以和周围人沟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与邻居聊天、接电话时屡屡碰壁,顿时就感觉到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如果再加上儿女忙于事业,辛辛苦苦照料的隔辈人上幼儿园或者入学,更是有一种失落感,仿佛被隔绝在单元房中。有的老太太即使有老伴陪伴在身边,也常常由于缺乏兴趣爱好,不愿意走出家门,不对周围人打开心扉,更不进行深入的交流。
还有的老太太身体不好,经常看病、吃药,更不愿意让周围的人知道,担心邻居说三道四。在这些不利的因素影响下,“文化休克”紧紧束缚住老人,其中一些人难以在心态上进行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变得越来越苛刻,对家人的照顾越来越不满意,常常和儿女找茬吵架,还出现失眠、暴躁、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
所以,儿女应该多帮助老人寻找兴趣点,将老母亲“推出”家门。像有的老人喜欢养狗、养猫,但是儿女家里条件不允许,儿女最好利用晚饭后带老人到小区里转转,遇到带宠物遛弯儿的人,就主动搭腔,让老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有的老人育儿经验非常丰富,儿女不妨在社区搞亲子活动时,让老人和宝宝一起亮相,这样老人可以现场为邻居传授经验。有的老人希望能在社区做一些公益事业,儿女可以动员老人到居委会报名,如果公益活动恰好在双休日举行,儿女最好前几次陪同老人,让老人有一个适应期。
有的老人很难融进社区的圈子,不妨让老人多去公园,和那些有共同语言的人及时沟通。总之,只要能让老母亲有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做儿女的就要积极抓住。让老人真正成为社区的一员。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量中心主任张东
老人搬家易闹情绪
住房条件的改善本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近年来有一些迁入新居的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长期住在四合院的老年人却因对新环境不习惯而产生种种心理障碍。
迁居老人的孤独感。是指迁居后的老年人有一种无依无靠、无奈无助的感受。迁居后的老年人由于失去了原有熟悉的环境和关系密切的街坊邻居后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是那些“空巢”老人,子女离家后本来有一些老街坊、老邻居、老朋友相互照应,但来到新居以后,面对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单调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眠之外无事可做,只有在电视前打发时光,自然会产生孤寂凄凉的感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Part1 心中有爱更健康 (7)
迁居老人的失落感。是指自认为失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