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眼镜的是,杜甫居然没有前去就职。是嫌这个官儿太小了?是嫌弃河西县山穷水恶?还是不愿意离开京城这帮高官朋友?咱们不得而知。还好,在一些朋友的斡旋下,朝廷给杜甫另行安排了工作,让他在右卫率府做兵曹参军。
追求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官儿,可是倒霉的杜甫才领了一个月薪水,官便做不成了———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战备松弛,库房里的弓弦朽断了、马厩里的马也长了一肚子肥肉,哪里抗得住安禄山十几万虎狼之师呀。不到一个月,唐玄宗觉得大势已去,撒丫子逃到四川去了,长安成了一座空城。杜甫官太小,没资格跟着皇帝一起逃,只能自寻出路。以前,他在长安卖大力丸的时候,收入太低,以长安的生活水平,根本养不活老婆孩子,所以将妻小寄养在鄜州。这次逃难,他正好回家。刚进家门,他便听到震天的哭声: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一个大男人,居然混到了让儿子饿死的地步,唉。在鄜州,为了喂饱全家人的肚子,杜甫常常到深山里拾橡子,回到家煮一煮,便是一天的口粮。
不久,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穿得破破烂烂,打扮成要饭的,抄小路前往灵武,准备投奔唐肃宗。很不幸,他半路就被叛军逮住了。还好,杜甫这样一个芝麻大的官,不像王维等人那样目标太大,引不起叛军的重视,所以看管不严,这让杜甫得了机会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在至德二载到达凤翔(这时,唐肃宗已从灵武移到凤翔)。正在感叹“树倒猢狲散”的唐肃宗看到居然还有人对他如此忠诚,心中颇为感动,再加上时任宰相的房琯先生是杜甫的好哥们儿,于是杜甫很快就被任命为右拾遗。
成也房琯、败也房琯。跟着房琯这个食古不化的死脑筋混,杜甫注定不会有好前途。房大人以为手里攥着一把鹅毛扇就变成了诸葛亮,至德二载十月,他脑袋一发热,自请为主帅,率师在陈陶斜与叛军作战。这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书生,欺负那些浑身羊臊味儿的胡人没文化,居然将已经淘汰了一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的战术重新拿出来使用。他将部队分成上、中、下三军,自领中军;又命人凑了两千辆牛车作为核心,将骑兵、步兵混杂在其中,以为三者可以取长补短,叛军啃一口就会崩掉牙。但是,叛军都是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对付房琯这样的雏儿还不是小儿科?他们顺风撒几把灰土、敲几通锣鼓,就将从来就没有打过仗的老牛们吓得掉头跑掉了,拽都拽不住。叛军再趁乱放上一把火,房琯的四万大军就被烤得香气四溢了。唐肃宗见房琯这个老不死的把他的家底儿全都败光了,差点气得心脏病发作;但房琯是唐玄宗的老臣,太上皇还没死呢,肃宗又不好拿房琯怎么样,只好口是心非地安慰他一番。不久,有人揭发说,房琯家里有一个叫董庭兰的门客,为人很不厚道,大臣们要去房宰相家请示国家大事,董庭兰居然将他们拦在门外,不给买路钱就不让进。唐肃宗一听,总算找到了借口,马上将房琯的宰相免掉了。老友有难,杜甫能不伸出救援之手?他上疏说:罪细,不足以免大臣。意思是,仅仅因为门客收取贿赂这件小事就罢免房琯的相位,实在太说不过去了。肃宗本来就一肚子火没处发泄,读了这个不合时宜的奏折,龙颜震怒,马上命令公、检、法三家联合对杜甫展开调查,一定要定他的罪。新任宰相张镐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拾遗是言官,向皇上进谏是他应尽的责任,言论的正确与否倒在其次。如果真的问了杜甫的罪,恐怕以后就没人敢于向皇上进谏了。”这样,唐肃宗总算决定不再追究杜甫,但杜甫从此也失宠了。不久,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关中饥荒非常严重,当参军的那点儿工资连买米都不够,杜甫觉得实在没啥奔头,再一次弃官而去。
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3)
官做不成了,饿殍遍地的关中也就没有了吸引力。现在,全国就只有四川这一块安宁的地方了,于是杜甫决定举家迁往成都。他在浣花溪边筑了一座草庐,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过起了小日子。虽然浣花草堂很小,但杜甫是士籍,不用交纳皇粮国赋、不用服兵役劳役(以前学习 《石壕吏》 的时候,发现官差宁可抓一个没啥用处的老太太也不抓杜甫这位大老爷们儿,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呀),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日子总比以前在山里拾橡子强吧?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去长安任京兆功曹参军,他也懒得去。后来,他的另一位老朋友严武也来到成都,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管辖大半个四川。严武对杜甫很照顾,时不时地给他送些好酒,有酒喝,杜甫才有闲心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句子。为了给老朋友增加一些收入,严武请杜甫做自己的幕僚,还为他申请了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日后人们尊称杜甫为“杜工部”,便是从这里来的。公务之余,严武常去草堂喝两杯,而杜甫也表现得极其随便,连头巾都不戴———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性质跟现代人光着膀子去拜见领导差不多。
杜甫似乎遗传了他爷爷鼻孔朝天的性格,总喜欢拿白眼瞧人。大约因为瞧不起严武的武夫出身吧,所以有时候他甚至会鄙视这位衣食父母。有一次,哥几个一起喝酒,杜甫喝得高了些,居然爬到严大总督的椅子上,斜着眼睛瞅着他,说:“想不到啊想不到,严挺之这个老好人,居然生出了这么一个凶神恶煞的儿子!”严武是好惹的么?他八岁的时候就敢将与母亲争宠的姨太太一刀刺死,带了这么多年兵,杀几个人还不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听见杜甫拿他尊敬的老爸说事,严武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傻了半晌,才回了一句:“杜审言的孙子好像在扯老虎的胡子玩啊!”众酒友纷纷和稀泥,希望两人不要吵起来,严武这才嘟哝道:“咱们一起喝得好好的,干嘛要骂祖宗呢?”这才平息了此事。但后来杜甫不知道怎么又踩着严武的尾巴了,严武集结人马,要将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一起宰掉泄愤。还好,出门的时候,不是衣服被钩住、就是帽子被门帘卡着,严武的手下抓紧时间跑去禀告了太夫人,这才让杜老爷子侥幸多活了几年。
好朋友就像情人,有了卿卿厌卿卿,没了卿卿想卿卿。不久,严武先生鹤驾西去,杜甫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没有严武这位煞星镇着,成都大乱,杜甫只好去投奔彭州刺史高适,却不料高适已经调职了。到得云安,急火攻心的杜甫一病不起,只好留下养了几个月病,直到第二年春初才抵达夔州。在夔州,杜甫的病越来越严重,病得连一辈子都搁不下的酒杯都放下了,写诗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前有一个故事,杜甫曾经写了一首 《花卿及姜楚公画鹰歌》,郑广文先生读了以后说:“足下此诗可以疗疾。”后来郑夫人生病了,杜甫说:“你让她好好地读一读‘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这样的句子,说不定病就好了;如果疗效不明显,可以接着读‘观者徒惊帖壁飞,画师不是无心学’;如果病还不好,那就读‘昔日太宗拳毛马 呙,近时郭家狮子花’;这几句还治不好她的病,那就是神医扁鹊也救不了了。”杜诗可以疗疾,可是杜甫病得这么厉害,怎么就不用自己的诗治一下自己的病呢?看来杜诗与汉钟离葫芦里的药一样,包治百病,就是治不了自己的病。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4)
在夔州住了一年多,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欣喜欲狂的杜甫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杜甫老了,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现在条件允许了,所以他决定举家迁回河南老家。欣喜之中,杜甫买舟顺江东下,到得江陵,却听说河南局势混乱,无法返乡,只好滞留江陵,之后辗转湖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大历五年,杜甫来到耒阳游南岳庙,遇到山洪暴发,被困在孤岛上十来天,饭都吃不上,饿得眼冒金星。耒阳县令聂先生听说后,亲自带人将杜甫解救出来,然后摆了一大桌酒菜为他压惊。就在这天,杜甫去世了,死因让人很难启齿,不说大家也知道。可怜的诗圣,在客死异乡四十六年之后,才终于魂归故乡。
杜甫仕途蹭蹬、一生潦倒,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与他“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的个性有关。有人说,杜甫的政治才能其实非常一般,而且做起官来还挑肥拣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与李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李白不同的是,杜诗的笔触更多地集中在对国家前途和现实苦难的关怀之上,他的诗歌甚至可与史书对读,因而被人称为“诗史”。瓯北先生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就是杜诗成就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尤其让后人感怀的是,杜甫没有孜孜于个人的政治得失和生活苦难,而是以己及人,从中见出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一般人只会自叹倒霉,杜甫却能上升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不朽的诗句,无不体现出诗人闪光的人格。也正因为这样,后人才将杜甫尊为“诗圣”。
“诗圣”之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对于我等凡夫俗子来说,“诗仙”和“诗佛”都带有一种离尘出世、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同时他们也是不可师法的,学我者死。而“圣”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