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观里春游,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玄机在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谓朝廷这么多大官小官,都是我刘郎被贬出京城后提拔起来的,潜台词是:您就牛吧,其实你们在刘郎眼里都是后生小辈。盛唐以后的宰相几乎都是有功名的,文化水平高着呢;刘郎写诗发牢骚,他们一看就懂。得,朝廷本来体恤你们,想让你们在中央任职,你却如此讪谤朝政,不给你点厉害瞧瞧,你还不知道马王爷长三只眼了!于是,一纸令下,刘禹锡再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跟以前任州司马相比,他们的官职似乎是升了一级,但因为比他们原来任职的常德、永州更偏远,实际上跟贬官没有区别。柳宗元跟刘禹锡是好哥们儿,见刘禹锡被贬到交通极为不便的播州,心里很难受,于是向皇帝上书,说梦得先生上有八十岁的老母,要跟着儿子一同去播州,恐怕老人家身子骨受不了,所以要求用自己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柳州换他更远的播州。这柳子厚先生真是难得的好人呐,不但不责怪刘禹锡为了逞口舌之欲写诗害了自己,反而百般回护他。人一辈子能交上这样一个朋友,值。跟刘禹锡交情深厚的御史中丞裴度也向皇帝上书说:“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现在把他贬到遵义,因为路途遥远,他母亲肯定无法随行。这样,他们母子也许就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这恐怕有伤陛下以孝治国的宗旨呀。微臣请求陛下开恩,将刘禹锡安排在稍微近一些的地方。”宪宗驳斥说:“做后辈的人,做什么事情本来就应该无比慎重,以免让长辈为自己担忧。刘禹锡如此不自重,见不到他妈是活该。”一席话说得裴度哑口无言。过了很久,宪宗才对裴度说:“朕以前跟你说的话,是责怪刘禹锡,但还是不想因此让他老母亲心里难受。”于是命令改授刘禹锡连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连州任官六年,刘禹锡后来又调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任职。其间与在柳州的柳宗元通信不绝。十四年以后的唐文宗太和二年,刘禹锡终于被调入京城,任主客郎中。可惜的是,他的老朋友柳宗元没能熬到这一天,前一年已经在柳州郁郁而终。在外飘泊二十四年,刘禹锡仍然没有向命运低头,诗歌里充满着对政敌的嘲讽。回到京城,他又跑到玄都观游玩,十四年前的灿烂桃花,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园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摆,满目凄凉。刘禹锡提笔濡墨,写下一首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把我老刘赶出京城的人去哪儿了?老子胡汉三又杀回来了!当年最看不得刘郎的武元衡和李逢吉,现在一个已经死去十多年、一个已经退休。有人戏言说,打败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比他活得更久一些,这不,胜利者果然是刘郎。这刘郎真是个较真的人,用关汉卿的说法, 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跟这样的猛男为敌,想想都后背发凉啊。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禹锡:一个猛男的心路历程(4)
这首诗很快就传遍京城,大家都佩服刘禹锡的诗才,却对他这种固执心有微辞。中书令裴度一直很欣赏刘郎,本来想推荐他给皇帝做私人秘书的,这首诗传出,宰相心里不高兴,这件事儿又黄了。还好这次没有再把他贬出京城,刘禹锡在长安慢慢地升到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因为裴度入相,刘禹锡颇过了一段好日子。裴度罢相之后,刘禹锡也知道自己性格太直,不能久处朝中,于是主动请求分司东都,在洛阳跟白居易等老头子一起写诗喝酒,倒也逍遥自在。刘白二人本来也是旧时相识,在扬州时两人就颇为相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便是物证,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何其沉重,真是难以想象乐观豁达的刘禹锡还有如此意志消沉的时候。穆宗长庆年间,刘禹锡、元稹与韦楚客等人在白居易寓所谈诗,白居易提议大家各写怀古诗一首。一杯酒还没喝完,刘禹锡的诗已经写好了,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才思敏捷,这些诗人早有所耳闻。早在几十年以前,刘禹锡在王叔文改革时,事务繁多,每天要回复的公私文翰数以千计,他一一答复,绝无遗漏,以至于每天都要用一斗面煮成面糊来给信封封口。白居易想在刘禹锡面前逞才斗气,可真是找错了人。他这首诗,不但完成的速度快,质量也极好。白居易读了此诗,长叹道:“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意思是刘禹锡的诗已经把精华写尽了,大家再写,也是白费力气。于是大家停笔,取刘诗吟咏终日,极欢而散。刘禹锡的这首诗写得不是一般的好,能让白居易、元稹这样的高手拱手称臣。其实他的其他怀古诗也非常好,气韵沉雄,极有力度。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将刘禹锡称为“诗豪”,在为他的诗集作的序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甚至说他的诗“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岂止两家子弟秘藏而已”。《金陵五题·石头城》 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相传白居易读这首诗爱不释手,说:“‘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乌衣巷》 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感慨不是一般的深沉,真不愧“诗豪”之名。
  晚年的刘禹锡心态渐渐平和了一些,与许多诗坛名宿唱和。与白乐天唱和,有 《刘白唱和集》;与裴度唱和,有 《汝阳集》;与令狐楚唱和,有 《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唱和,有 《吴蜀集》。别以为他喜欢写唱和诗,就觉得他这时已经不再个性鲜明了。猛男毕竟是猛男,再老也有“一肚皮不合时宜”。《赠歌人米嘉荣》 曰:“唱得 《梁州》 意外声,旧人唯有米嘉荣。近来年少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因为时人喜欢年轻俊朗的歌星,米歌星不得不“染髭须”以投其所好,但他老刘无论如何是不会做这样没有性格的事儿的。分司东都之后,他还曾外放过一任苏州刺史,当时扬州大司马杜鸿渐设宴为他接风,他写诗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您看,主人如此好客,既有天仙般的女歌星陪侍,还有最时兴的流行歌曲佐酒,他却说“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好像杜鸿渐先生天天醉生梦死、审美功能严重退化一样,弄得后人一说“司空见惯”就理所当然地想起老杜了。老朋友白居易先生从杭州刺史离任时,曾经带了几个歌伎回洛阳,后来又嫌人家年老色衰,将她们遣送回原籍。刘禹锡写诗打趣道:“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您看,都年纪一大把了,还不肯忠厚些。还好,他晚年再也没有经历那么多宦海风波,朝廷以其为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会昌二年卒,赠户部尚书,享年七十二岁。
  最后回到文章的开头。刘禹锡是个性情桀傲的诗坛猛男,这与他的出身不无关系。其实刘禹锡不是中山人、也不是徐州人,而是洛阳人。他的七世祖刘亮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改姓为刘。也就是说,他其实是匈奴人的后裔,最后一个匈奴。哦卖糕的,刘禹锡为啥这么猛,蛀书似乎明白一点什么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柳宗元:其实男人也可以很林妹妹(1)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首 《江雪》,恐怕识得几个字的国人均能背诵。蛀书记得,小学课本里的 《江雪》 按照教学进度来说正好安排在隆冬时分学习,那时候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吟诵此诗,思想一溜号,兀然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几句。散了学,踏着深深浅浅的雪回家,看着长江风浪中隐没的渔舟,觉得自己对此诗的体会更深了一层。当然,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柳宗元;儿时懵懂,也未必真的懂诗,单是觉得它好而已。成年后再读这首诗,渐渐从里面品出一丝苍凉和无奈。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城镇)人,亦是唐代著姓。唐之河东,如明清之苏州,是人文荟萃之地。河东三姓,裴氏、薛氏、柳氏,再加上太原王氏的河东旁系,组成了河东的“四大家族”,声名煊赫。当然,最牛的毫无疑问是裴氏,历史上曾出过五十九位宰相和六十一位大将军,实在让人咋舌。河东柳氏在唐代虽然只贡献了三位宰相,但这个家族文化名人众多。它的初祖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数得着的名人有柳公权、柳宗元、柳开、柳亚子等,据说“奉旨填词”的柳七郎也是这个家族的旁支。柳宗元的曾伯父柳姡翘聘咦谑逼诘脑紫啵谠噶蛟谘敉跄涣牛僦盏钪惺逃贰A纤淙皇拼螅馐芄湓蛱斓拇蜓怪螅某聊艘欢问奔洹K裕搅谠飧鍪焙颍屯耆每孔陨淼哪芰Τ鋈送返亓恕�
  柳宗元年少时就以聪慧闻名,善 《诗》 明 《骚》,写诗作文,古意盎然,所以甫一登上文坛,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人称其文“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贞元九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后终于登第,几年后又举博学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迁蓝田尉,至贞元十九年,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