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懂日本(1)
当代日本人思想行为的借鉴作用
日本社会在世纪之交的转换期,经历了“最完善的”工业社会之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的痛苦岁月,以至于2002年开始的战后最长的景气也没有使日本人感到元气的恢复。随着经济的长期低迷,日本社会也从群体社会走向个体社会。对这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日本人经历了从叹息、满腹牢骚,到迷茫、寻求宗教思想的庇护,再到加强学习,提高修养的对应变化的过程。
日本的股价在1990年的九个月之中狂跌近半,紧接着1991年土地价格开始下跌,日本陷入了持续十多年的经济低迷局面。据内阁府的统计,日本从1991年到2007年的平均GDP增长只有。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日本的雇佣环境恶化,非正式员工的比例逐年上升,而日本人的平均收入在10年中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一。经济收入的减少和工作的不稳定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经济的低迷带来了社会的变化。日本政府由于财政的恶化,陷于破产的境地,自然无暇全面保护日本国民。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旗号下,日本政府放弃了对企业的保护政策,要求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发挥各自的能力,谋求继续生存的道路。与此同时,企业放弃了对员工的雇佣保证的承诺,对员工不再是先培养后利用,而是直接的采取实战主义的雇佣方针。日本社会被迫走进个人以自己责任为标志的个体社会。社会风险不再由企业、家庭等群体承担,而是直接分配的个人身上,日本国民都直接面对着个体化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
日本人本来并不善于风险管理,其主流思想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主义。所以,当社会风险越来越直接面对个人时,日本人的出现了紧张,烦躁和迷茫,也有很多人不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所以选择逃避也是很多人。但是,随着个体社会的深入发展,日本人很快发现这样的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认识到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所以为了适应变化,适应在个体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日本人开始寻找适应这一历史巨变的继续生存能力,贪婪的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长期的经济低迷状况,面对历史性的巨变,日本人的反应和对策,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是,中国对日本的研究却远远不够。
最近日本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中国交叉”。这是《日本经济新闻》论说委员后藤康浩新造的名词,本意是指中国某个行业的产值或者某个产品的产量超过日本同类行业或者同类产品的现象。该名词看似简单,实质却孕育了非常丰富的内涵。现在中国很少有人会把某个行业的产值增长情况以日本为目标,所以就算超过了日本,往往很多业内人士也未必意识到这点。但是日本却抓住了这个现象,并对中国交叉在各个领域中的种种表现,展开了多种战略的分析。其实这样的分析在日本可谓比比皆是。在日本专业的中国信息提供商数量之多,让人匪夷所思。日本企业为了争取竞争的主动,也是不遗余力地收集中国行业和中国企业的各种信息。而中国大多数企业除了近乎蛮干式的压低劳动成本,血拼出一条市场的道路之外,对日本企业的了解还处在一种朦胧之中,恐怕连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哪里都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如何利用信息来做好战略准备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 读懂日本(2)
七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早已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及时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市场中把握方向,获得发展。在日本人深入研究中国的时候,中国对日本的信息收集、整理却显得非常薄弱,好像处在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中。所以,收集和传播日本更多的信息,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如何做到客观地、全面地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本书希望尽量不持偏见地比较全面地提供日本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必需的信息。
不可否认,中国确实研究并出版了许多关于日本方面的书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大多都以反映二战前日本的历史文化为主。1946年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与刀》三十年前在中国首次翻译出版,其后有十二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此书,被一致公认为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这就导致中国现代很多的研究著作始终脱离不了这本书的阴影,可是那毕竟是六十年前美国人看日本的视角。当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不乏中国学者关于日本研究的佳作,然而,全面和综合性地反映当代日本全貌的著作却不是很多。而能够反映当代日本人真实想法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
和其他国家一样,当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也是多样化的: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到高尚的国际志愿者,从传统的保守思想到极端的自由主义,各种思潮可谓五彩缤纷,每一个部分介绍起来都能形成洋洋大观的文章。对于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来说,应该可以非常了解日本人的真实想法,但即便如此,如果用文字来介绍和概括的话,必然会带有作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偏见。要提供比较全面的当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信息,就必须从当代日本人所有的思想行为中抽取出最大的公约数。而这个公约数必须是一个客观的指标,不是人为制造的。如何找到这样一种客观的指标,是全面的、真实的提供当代日本人思想行为信息的关键。
日本人常说,畅销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书。2006年《国家的品格》的发行超过200万册,有关道德品格的书成为一种热潮。NTT雷索南特公司2006年的调查显示,有8%的人已经或者正在阅读此类书,43%的人准备阅读此类书。说明畅销书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日本每年出版的新书在9万种以上,每年流通的书在80万种以上。事实上,并不是每本书都能留下巨大影响的。除了一部分畅销书之外,很多书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反过来,某本书一旦成为畅销书后,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其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而变得不可忽视。
虽然畅销书的产生有很多商业操作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需求才是畅销书产生的根本原因。现实社会的种种变化,往往让人们很难一下子适应,而此时人们通常会去寻找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这样畅销书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畅销书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同时又会对社会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尝试通过对每年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的书籍的介绍,来叙述当代日本人最真实的思想行为。
本书采用的畅销书排行榜是由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日本畅销书排行榜主要有6种,分别由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新闻社、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东京出版贩卖、日本出版繁忙、纪伊国书店这六家机构统计公布。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是日本唯一一家以出版物动态的调研、出版信息统计为主的调研机关。该研究所的前身是日本全国出版协会,成立于1949年,当时的会员企业有日本代表性的61家出版社。1957年后以全国出版协会为母胎的日本书籍出版协会和日本杂志协会分别成立后,作为本行业的顾问机构全国出版协会以调研机关的形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所积累了日本从1946年以来的历年畅销书的销售数据,其发表的畅销书排行榜更具有全面性、一贯性和统一性,是日本最具权威的排行榜。
前言 读懂日本(3)
畅销书能否反映当代日本人真实的思想行为
畅销书排行榜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指标,畅销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在日本,通常能够荣登畅销书排行榜的图书,一般销售量可达到100万册以上。除了新书的销售之外,还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借阅,旧书店的再次销售以及家庭、朋友之间的传阅,一册图书往往可以影响到几个人。假定一册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10个人,那么,销售超过100万册的书就能够影响到1;000万人,约占日本一亿二千万人口的10%。如果销售超过200万册,那就能影响到2;000万人,占日本人口的20%左右,即每五个日本人中就会有一个阅读过这本书。所以畅销书籍的波及面非常广泛。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中指出,能成为畅销书必然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普世主义,即畅销书主题必然有着那些人类文化的共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美国出版一家公司总编辑的话更为直白,他说,每个时代的畅销书榜都是当时美国社会整体的潮流趋势、期盼、恐惧的缩影。今天当然也是如此。
是的,畅销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在美国如此,在日本也不例外。畅销书不仅是社会的缩影,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NTT雷索南特公司()2005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5%的人表明他们的行动会受到阅读的影响。西方有句谚语:“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阅读了什么”,明快地说明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与其所受教养有关,特别是和他们的阅读密切相关。美国学者詹姆斯?伯恩斯在其代表作《领袖论》中,分析了阅读与政要之间的关系,指出阅读对这些政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爱读书的政治家总是能闪烁出不一般的气质。阅读带给政要的作用如此巨大,对于普通人的作用也不会很差。
在美国如此,在日本也不例外。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阅读取向。而阅读取向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风向标。要了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可以来看一看他们在读什么书。当代金融界宗师也是著名哲学家的乔治?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