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本政府向国民报告越来越多的战胜消息时,神户上空出现了美军的轰炸机,投下了大量的燃烧弹。少年H对新闻报道和现实之间出现的这样大的差距感到疑惑。有一天,便衣警察带走了父亲,原因是少年H曾经给同伴看过母亲的教友从美国寄来的明信片,便衣警察怀疑父亲是否里通外国。少年H对同伴出卖自己感到非常恼火,但是同伴却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反而被震惊得哭了起来。少年H切身体会到连和同伴的无暇会话也会被引起疑心的时代的悲惨。
进入神户二中后,学校开始安排繁重的农活和高强度军训。自由散漫的少年H因不合教官的脾气,受到了教官的种种折磨。喜欢绘画的少年H只能盼望在课堂中尽情挥笔,但是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短了。败色逐渐浓重,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妹妹好子作为学生疏散也被送到乡下去了,临走的晚上,全家吃了一顿凄凉的晚餐。第二天,大家到车站送别妹妹,少年H一直到列车看不见了还在那里眺望。
终于有一天,B…52轰炸机飞临神户上空,神户的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惨不忍睹。少年H的家也被大火烧毁。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棵原子弹后,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
妹妹好子也回到了家,在一片焦土的神户,一家人重新欢聚一堂。父亲重开了西服店,和平的生活重新开始了。
这次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战争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在还没有对战争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时,少年H又要直面从军国主义一夜变成了*主义之后,大家变得毫无责任感的社会状况。对此,少年H感到手足无措,心中的不满只能对家里的人发泄。少年H把锅盖砸向了父亲,离家出走了。
以后,少年H选择了学习绘画的道路。同艺术家们的交流,和优秀的绘画作品给了少年H很大的生活勇气。少年H在绘画工作室里满腔热情地干起来了。
著名作家立花隆本书非常赞赏本书,认为本书“通过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眼睛,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二战那个时代”。立花隆是日本著名的作家,曾经以一篇《田中角荣研究——他的人脉和金脉》的论文迫使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辞职下台。1945年,6岁以前曾在北京生活过,有过战争生活的体验。
同样二战时期在中国东北度过少年时代的著名作家泽蒂久枝也认为,本书具有其他人未曾写出的“时代的证言”这一贵重意义,他呼吁那些没有战争体验,不了解战争的少年少女都来读一读本书。
很多具有二战生活经验的人都认可这本书的内容。不少没有战争生活经验的人也被本书吸引,他们认为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印象是很冷静地讲述了战争的残酷。这部作品不像野坂昭如的《火烧的坟墓》那样凄惨,也不像其他作品那样激情高昂,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部非常容易读懂的书。通过对当时生活中很多现在不可想象的各种限制的了解,通过少年H朴素疑问的喷发和率真感情的流露,大家是可以体会到军国主义是怎么回事,是可以了解到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东京经济大学高井良健一教授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发表的读后感 ,提到了战争的恐怖和处在矛盾心理时期的少年需要呵护,高度概括了本书的要旨。
《少年H》那种充满幽默的笔调,具有吸引无数读者的魅力。故事的舞台是神户须磨地区附近的本庄町,这又使我们联想到最近在须磨地区发生的令人痛心的“酒鬼蔷薇圣斗”的少年连续杀人事件。少年H还是一个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郁闷的思春期。其中有两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男姐姐”事件,一个是少年H自杀未遂事件。
“男姐姐”是一个对少年H非常亲切的亲年男子。有一天收到了征兵的通知,在大家的“万岁”欢送声中奔赴了战场。但是因出征途中逃跑,最终难逃悲惨的逃兵的命运。这个场景非常深刻地描述了战争时代的恐怖性。
而少年H自杀未遂事件表明了少年在思春期的很多疑惑和疑虑。周围人的如此多变,自己生存空间的被剥夺,活泼的少年H感到了迷茫,以自杀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人生有许多喜怒哀乐,也会有许多无名之火无处发泄。这些事情只有自己的亲人才能理解,才会承受。亲人们默默无闻地站在少年的后面,就是对他的帮助,这种帮助具有巨大的愈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