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Ⅱ-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莫顿哀求仆人:“告诉米莉,我来找她,告诉她。”
  雨夜。
  苏姗到莫顿住处:“她快死了。”
  “你早知道……还有谁知道?”
  苏姗告诉他,马克和凯蒂知道。马克此次来威尼斯就是为了告诉米莉,莫顿和凯蒂一直有来往……
  苏姗恳求莫顿会见米莉时,一定否认这个传言。这个可怜的女仆不想让垂死的主人幻想破灭。
  莫顿去见米莉,她心力交瘁地靠在一张大床上,平静地对莫顿说:“我不行了,我不能总欺骗自己……”
  莫顿极力想给她一点最后的安慰:“那不是真的,他说的都不是真的——我怎样说你才能相信?”
  “我爱你莫顿,我爱你们两个……”米莉已经不需要谎言了。
  莫顿跪在地上,把头埋在她的怀里:“对不起,我真的对不起……”泪如雨下。
  米莉轻轻地###着他的头,他曾经是她一生的最后实在。
  莫顿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坐在水边的酒吧。苏姗身着黑衣黑帽,由一座桥上远远走来,莫顿迎上前去,两人相视无语。
  载着黑色棺木的“贡多拉”缓缓划过威尼斯的水面。
  莫顿的心声伴着弥漫在空中的钟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我的心充满痛苦,充满悔意,除非能乘着白鸽之翼飞离这里……”
  伦敦的家。
  莫顿埋头写作。
  凯蒂幽幽进来:“你几时回来的?”
  “两个礼拜前……”
  凯蒂默默无语。
  “你为什么跟马克说,你明知道他会去找她,这是你以前的打算吗?”莫顿终于忍不住要提起这个话题。
  “我怕失去你。”
  莫顿拿出一封信:“这是米莉给你的。”
  凯蒂:“她把财产留给你……”
  “拿去吧——这是你的奖品!”莫顿把信递给凯蒂。
  凯蒂接过,扔进壁炉。
  她走进卧室,脱下自己的衣服,默默地蜷缩在床上。
  莫顿###着凯蒂###的肌肤。
  凯蒂:“我把信烧掉,你也会得到钱的。你希望我劝你留下她的钱?”
  “我不会拿她的钱。”莫顿看着凯蒂。凯蒂将莫顿的衣服脱掉,两人###。凯蒂坐在莫顿的身上一波一波地蠕动着:“我爱你。”
  “我也爱你。”
  “你在想什么?”
  莫顿无语。
  “你还是爱她?”
  “我没爱过她。”
  “她活着的时候你没爱过她……”
  “对不起。”
  “没关系,她要我们在一起。”凯蒂默默地从他的身上下来,侧卧在一旁潸然泣下。“我会写信给她的律师。我要和你结婚,但不要她的钱。”莫顿说。
  “这是你的条件吗?”
  “是的。”
  “我也有一个条件:你要向我保证,答应我,你不能爱上对她的记忆……”
  莫顿没有回答,小屋显得很静,静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似乎过了许久,凯蒂起身下床走了。
  莫顿提着皮箱下了“贡多拉”,伫立于岸边,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威尼斯,这里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这里有着一缕魂牵梦绕的幽思。他转身沿着水边曲曲弯弯的石头小路,融入迷一样的水城。
  “我对你有信心,是真的。我有很好的预感,你很快就会成功了……”米莉的絮语似乎由天外传来:“莫顿,就快了,对有些人我就是有感觉。”
  莫顿的心头又一次浮现出他和米莉、凯蒂和苏姗乘“贡多拉”夜游威尼斯的情景:船桨划过水面,泛起银色的光影。万籁俱寂,只听到船桨轻轻划水的声音和划船人诵诗般的讲解。还有米莉的笑声,回荡在圣马可的夜空,回荡在威尼斯永远也数不清的小桥…… 。。

作品分析(上)
《鸽之翼》属于那种看一次电影,犹如参加了一次望弥撒活动,经历了一种超越的情感体验的精致之作。
  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大气的、精致的。而这种大气和精致又不是做出来的,那是一种美的沉思、真挚的对话和心灵的体验。
  我们生活在都市的村庄,栖栖惶惶,唯唯诺诺,苦恼着生命和人性的萎缩。时时需要这种美的体验,需要这种灵魂的对话,以使我们的生命更高贵一点,使我们和人的本源更接近一点。
  《鸽之翼》就是这样一部无论电影本体还是人文精神,以及美学品位都臻于极致的真正的电影。
  看美国的所谓动作“大片”是一种感官的愉悦,看《鸽之翼》这样的艺术精品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发生于水城威尼斯的那段三角恋情直逼人的灵魂深处,当影片的最后一个字幕和最后一缕音乐消失,你会觉得你似乎和影片的主人公一样,把自己的灵魂和生命都留在了水天浩淼的威尼斯。
  《鸽之翼》改编于美国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早期同名小说。应该承认,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并不适于电影改编,此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波士顿人》、《贵妇的画像》都很难尽如人意。而伊恩·索夫特利的《鸽之翼》,有意回避了原著拐弯抹角的叙事风格,抓住了原著敏锐探讨人类的表象和复杂的心理这个重要的人文精神,同时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种种可能性揭示人类心理,既构造了美的视觉空间,又构造了丰满的心理空间,使《鸽之翼》由一部小说成为一部真正的电影。
  这是一部高度视觉化的影片。
  影片的对白令人惊奇地少,却字字珠玑,生动、传神地揭示着特定人物的特定心理。
  在长达3分25秒的片头中,男女主人公没有一句对白,也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仅凭两对眼睛就表现出一对恋人的神秘和深情。
  米莉的接风宴上,凯蒂问身边的马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
  “她是美国最有钱的孤儿。”——一句对白,既在叙事层面点明了米莉的身份,又在美学层面深刻揭示出马克这个落魄的勋爵惟利是图的贪婪和冷漠。
  而凯蒂向米莉介绍姨妈茉荻时的对白也堪称“绝对”。
  米莉说:“你把她说得像女巫……”
  凯蒂说:“不,她还不会飞!”这是只有英国人才有的幽默!这种嘲讽,把凯蒂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无奈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显示出这个缺少钱财的女人并不缺少心计。
  凯蒂问莫顿:“你怎么知道米莉是美国人?”
  莫顿回答:“她的笑声太大。”英国人的绅士传统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尽管莫顿已经困窘得只能偷着和恋人约会,却并不影响他从心里瞧不起大洋彼岸的新大陆文明。
  而在城堡。马克和凯蒂的两句对白更是传神。
  马克摸到凯蒂床上,向她表白:“我爱你,我需要米莉的钱,以维持我的生计,我得和她结婚,但不会太久。”这句表白活画出20世纪初期,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没落贵族的虚伪、残忍和寡廉鲜耻。
  随后,凯蒂来到米莉床上,对她说:“房间太冷。这些贵族,连暖气都没有。”表现了一个曾经卑微的女孩对没落贵族的蔑视,更表现了凯蒂对马克那种面对生命比她还要冷漠的不寒而栗。
  几乎所有的对白都一语双关,既表述着叙事层面的意义,同时又蕴含着美学层面的内涵;既揭示心理,表现性格,又自然呈现出一种人生态度、文化品位。而这所有的对白又都体现着亨利·詹姆斯作为一个作家的一贯的美学主题,他一向认为美国性格的基本弱点是漫不经心的自我主义。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美国人的诚恳、粗犷和欧洲人的欺诈、有教养之间的对立。
  这是真正的精致,这是真正的电影对白。
  《鸽之翼》的精致还体现在色彩和服装的设计上。
  影片中主要角色的所有服装的色彩式样都既赏心悦目,又着重表达了影片的基本含义,反映着不同阶层的文化取向和人物个性。
  导演和服装师为米莉设计的服装基调是白色。象征着这个天真、热情、却病入膏肓的富家女花卉般的娇嫩和天使般的纯洁;凯蒂的服装基调以重色为主——蓝色和黑色。而在她从莫顿的来信中得知,因为他的陪伴,米莉竟然活过来了,比任何人都有活力时,凯蒂的长裙是鲜艳的猩红色,灯光把她的脸庞映得惨白,这是一种有意的对比,这种色彩和光影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理的,反衬出凯蒂的寂寞和忌妒,以及她为这场亲手导演的,为了攫取财富而牺牲情感的阴谋的心力交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作品分析(下)
《鸽之翼》的镜语也颇见功力。
  伊恩·索夫特利善于运用声音蒙太奇连接时空,创造诗的意境,十分大气。
  片头序幕,凯蒂和莫顿在电梯里###时,电影家用了一个声画分离——画面是两人亲热,茉荻姨妈数落凯蒂的声音却提前进来了。然后没有技巧,直接切入凯蒂的眼睛特写,进入茉荻姨妈家。这样的剪接既加快了叙事节奏,又使上下两场戏在叙事上连贯,在情绪上造成对比,拓展了想像空间,获得了“超加和性”的美学效应。
  接风宴上,米莉向凯蒂毫不掩饰地表示她对莫顿的喜爱,随着她的话音,敲打键盘的声音提前进入画面,而后切入莫顿打字的镜头,时空虽然变了,两个女人对莫顿的情绪却延续下来。
  而由中国烟馆、凯蒂父亲的脸叠化到威尼斯时影片出现全片仅有的一次欢乐的音乐主题。一张没有生气的老脸和生机盎然的威尼斯对比,欢乐的音乐主题则预示着米莉的悲剧命运。
  影片尾声,米莉死后,莫顿孤身一人重返威尼斯,低回于水天一色之中,耳畔回响着他和米莉、凯蒂以及女仆夜游威尼斯的笑声。然后立即切入他们在夜的波光灯影中遨游的镜头。这儿的声画已经在前面出现过,第一次是叙事,这一次的有意反复则是莫顿意识的视觉化,是心理时空的物质呈现。那是对一种逝去的情感和永恒人性的诗意追怀。
  《鸽之翼》的精致还体现于影片的用光。
  整部影片的光线都营造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世纪初的氛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