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狂人任志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产狂人任志强-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结尾,潘石屹依旧相当谦虚地写道:“这只是我个人对任总提出的关于穷人区富人区观点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任总和大家一起讨论。”
  通读潘石屹的信,我们可以看出他要和任志强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城市建设的问题。潘石屹旁征博引,又是历史,又是理论地写了两千余字,无非想要证明中国的城市建设不能搞富人、穷人分区居住。
  那问题就来了,潘石屹反对的是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搞穷人、富人分区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是任志强提出来的,那潘石屹反对的对象自然是任志强了。但如果这个观点并不是任志强提出来的,抑或任志强是根本不支持这一观点的,那这封信就是选错了反对的对象了。
  简单一句话说,能让潘石屹挺直腰板,放大音量的前提是,这个穷人富人分区的观点是任志强提出来的。而显然,潘石屹只是道听途说,过分地相信了网络,抑或媒体。
  这无疑让治学严谨,说话都得依据数字和事实的任志强很不高兴。于是三天后,任志强就给“无知”的潘石屹回了一封信,信的标题是《小潘的无知我不会挂羊头卖狗肉》。
  任志强一定对潘石屹在一个没有经过认证的观点上对他大肆攻击很愤怒,以至于用了一个“小潘的无知”做标题还嫌不够,行文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表明自己没有提过要在城市建设中把穷人区、富人区分开的观点。同时,他还告诉潘石屹,穷人区与富人区的划分不是人为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我从来没有提出过在新城市建设中要把穷人区、富人区分开的观点,而是认为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同收入阶层的建筑与居住区域。穷人区与富人区的划分是社会与消费人群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结果,并不是仅仅靠开发商有意识的建筑而能人为形成的,而是政府意图、城市规划、社会保障能力、经济发展条件、居民消费能力、资本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必然结果。
  如北京市政府决不会在天安门广场周边建廉租房区,或者是经济适用住房,出让的土地则是投资人根据资本实力和消费能力定位产品结构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但绝不是给穷人住的,但也不等于富人会去居住,不是建筑在选择人,而是人在选择建筑与生活。建外SOHO的房价也绝不是给穷人提供的普通低价商品房,建外SOHO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沾了国贸商圈的光,而并非建筑的本身,这就是城市规划的一种选择。
  哦,原来是这样的,任志强只是作出了一个推测,而不是期望。就如同他总在说房价会涨,但又同时说自己不希望房价暴涨一样。但任志强犯了一个中国特点的错误。如果这个观点放在学术期刊上,“研究人员”会推敲你的逻辑和思路,尔后与你探讨。可如果这个观点放在大众娱乐媒体上,“网络游民”会揣测你的居心,尔后拿板砖扔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穷人区”、“富人区”之争(6)
很明显,任志强经常犯这种受众指向不明的错误。这次他只是不巧或有意又犯了一次,而潘石屹恰巧又当了一回“网络游民”。
  任志强应该是很详细地读了潘石屹的信,于是,在澄清了自己真实的观点后,任志强还不忘教育“无知”的潘石屹一把,他对潘石屹拿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一一作了反驳。
  针对潘石屹在信中谈到建外SOHO是区域和城市的融合、没有围墙的观点,任志强表明了他与潘石屹所理解的“穷人”不同。
  也许小潘认为建外SOHO中是穷、富混住的区域,那么我所说的穷人就与小潘认为的穷人不是一回事了。我所说的穷人是中国目前收入水平最低的30%的城市家庭(按国家统计局的分类),而小潘说的穷人大概是比他的财富略低的人群吧。因此有能力住在建外SOHO之中,与潘总共享一个社区,共同支付同一个标准的物业费。
  针对潘石屹认为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就是贫富悬殊的观念,任志强也做出了回应,他认为社会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而因为贫富差距以及人们对居住的选择,必然会造成穷人区、富人区的现象: 
  真的是穷人区或富人区的出现才影响了社会和谐吗?岂不知因在贫富差别,而果在居住的选择。从解决“因”的问题去调整“果”是可能的,但想用限制与攻击“果”来解决“因”的问题则是本末倒置了。也许攻击与限制“果”的现象可以从表面缓解社会与群众在心理上的压力,但当“因”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时,就会带来其他的社会矛盾,不表现在居住条件上则表现在穿衣、吃饭、用车等问题上。
  社会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贫富之间的差别,城市在建设中也必然会出现新、旧与社区改造之间的差别。有哪个城市会在一天之内将所有的旧建筑都升级成为新的社区呢?有哪个国家会在一天之内让不论收入差别多大的人都住进同一标准的社区呢?尤其是当前中国在全部是穷人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城市改造,一定会有一部分区域先改造、先建成,也一定是逐步提高建筑质量与标准的。那么最富有的人一定会首先向这些优先被改造重建的新区集中,而形成不同收入人群的居住区域,从而形成了富人区与穷人区。
  没有人会有意识地要将某一区域划分成穷人区,但未被改造的城中村以及大量富人从这一区域中转移的区域必然会成为穷人区。但政府责任与商业利益会逐步地将这些穷人区改造成公共区域和富人区。而在改造过程中穷人也会因为改造的搬迁将原有的破旧的资产升值,而改变现有的居住条件,转移到非穷人区的范围之内。
  针对潘石屹提出的“围墙”的说法,任志强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在中国有围墙的是穷人区,而不是富人区。
  小潘信中所说的围墙,在发达国家中恰恰是与中国的情况相反,不是富人区有围墙,而是穷人区有围墙。一是居住人群的公民素质,二是社区的非强制性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三是共同支付的社区管理与建设费用能让更多的私有资源被共享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中国恰恰尚未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造成了相反的现象,更严重的均贫富观念会让已经富起来的家庭更关注于财产与财产权利的保护而不是共享。
  同时任志强又谆谆教导潘石屹,这个社会肯定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贫富差距肯定是存在的。而想让开宝马的人睡大街,要饭的买别墅那是不可能的。但承认现有的贫富差别和居住差别不等于强化和加大贫富差别。

“穷人区”、“富人区”之争(7)
贫富差别是目前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但如果没有邓小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中国是不可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没有一部分好的建筑与居住环境先出现也不可能让城市变得更好而最终消灭穷人区。别误解了我的原话中一个更重要的部分是目前的发展阶段,一个原本全是穷人区的城市要发展与改造必然会出现穷人区与富人区(指的是发展过程的一种过渡性现状),只有不断地将穷人区改造为富人区才可能消灭穷人区,最终全变为富人区而实现小平先生提出的共同富裕。
  我也希望消灭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但如果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让一部分人先住上好房子,那么这个社会就一步也走不动了。让一部分人先富和先住上好房子,不等于建筑隔离区,前三门初建时的好房子概念已在发展中被超越了,这本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但如果没有一个超越现时代标准的好房子、好社区,那么中国的房子就永远处于建了拆、拆了建的短期行为的重复之中,只有GDP的增长,而没有固定资产的存量。
  在文中,任志强还不忘讽刺一下貌似和穷苦老百姓站在同一条战线的潘石屹:“为什么小潘自己不去住回龙观或天通苑的居住区呢?”“请问小潘为什么不在建外SOHO中盖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的类似于经济适用房价格的普通住房,让为这个社区服务的秘书、保姆、清洁工住在同一个区域中而免去交通来往之苦呢?你会说规划要统一、管理费要统一、建筑产品与风格要统一等等理由,但结果是高房价已使建外SOHO成为了富人区。” “当小潘以房价高而自居时是否想到了你的社会责任和信中的内容。”
  在讽刺完潘石屹之后,任志强表示自己不会挂羊头卖狗肉。华远曾经竣工的住房中低于4000元/平方米的大约占50%,低于2500元/平方米房价的大约占10%,但任志强也绝不敢自以为所建的是穷人区。
  面对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问题,潘石屹应该是不会回答的,他只会挂起那招牌式的笑容,对付对付就过去了。但媒体好不容易逮到了一个吸引大家眼球的“斗嘴事件”,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而潘石屹又是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工程的,对于已经把自己的形象和SOHO现代城的形象合二为一的他,损了形象就是砸了公司的品牌。
  作为至少在说话时要比任志强聪明得多的潘石屹,他既不能诏告天下般地承认他错了,也不能说是他误读了任志强。于是,潘石屹偷偷地把焦点一换,承认了他在城市建设理论上的浅薄,然后继续脸不红心不跳地和任志强探讨城市建设分区的意义。
  潘石屹在给任志强的二度回信的开头就摆出了低姿态,承认了自己在城市建设问题上的经验少、认识浅薄。这无疑又一次体现了潘石屹的谦虚,但难以掩盖的是潘石屹就是奔着和任志强探讨城市建设问题而挑起这场口水战的。
  这次,我的确感到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贫乏,就像你回信中说的“无知”,但这种“无知”不是相对于你,而是相对于城市建设这个丰富的话题和我们城市包罗万象的特点。城市建设的确是一个非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