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判断一个对象是美或是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知识,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愉快。康德接着说,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也就是说,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美感是一种愉快感。
美感是一种愉快感,这可以由我们的经验来证明。我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心情总是愉快的。灿烂的朝霞,明媚的阳光,春风中含苞欲放的花朵,秋日里硕果累累的枝头,这些都使我们感到愉快,是不是?因为愉快,所以我们希望多看几眼。不是有个说法叫“回头率”吗?一个漂亮的女孩和我们擦肩而过,我们会忍不住回头去看她。如果不愉快,你回头干什么(笑)?因此,美感是愉快感。而且,一切美感都是愉快感。这没有什么问题吧?
(学生问:你说灿烂的朝霞,明媚的阳光,春风中含苞欲放的花朵,秋日里硕果累累的枝头,这些都使我们感到愉快,但如果那天我心情不好,我看到它们也不觉得愉快。)是有这种情况。但这时你也不会觉得它们美,是不是?(学生说,不是。我也承认它们是美的,只是我不愉快。)你承认它们是美的,这说明你曾经愉快过(笑)。你此刻不愉快,只因为你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它们。如果你当真欣赏它们了,你的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所以,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劝他出去走走,散散心,看看大自然。为什么呢?因为大自然的美能使我们心情舒畅。(学生说,不对。我也想欣赏它们。可是我越是觉得它们美,心里就越是难受。其他同学笑。)你是失恋了吧(大笑)?对不起,开玩笑啦!你说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到美丽的风景,不但不高兴,反而特别伤心。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曾经特别愉快过。正因为以前特别愉快,此刻才特别伤心。因为美被破坏了,或者将被破坏。所以,这种不愉快,不是美引起的,恰恰是由于美的破坏、毁灭、丧失引起的。这就反过来说明,真正审美状态下的美,是使人愉快的。美感是一种愉快感。
(同学问:可是有些现代艺术并不让人愉快,比方说把大便装在瓶子里。)那你也不会觉得美吧?还有许多东西,垃圾、浓痰、呕吐物,都让人恶心,也都不美。不美的即是不愉快的,这就反证了美的即是愉快的。当然,现代艺术的情况复杂一点。有的现代艺术家是故意表现丑,表现恶。比如有件雕塑作品,是用废弃的汽车部件和一些七七八八的工业垃圾做成了一个地球,名字叫《癌》,意思是地球得了癌症。他这个是要警示世人的,要我们大家都注意了,地球已经得癌症了。他当然不会让你愉快,也不会让你觉得美。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 美感的特征(2)
(同学问:悲剧呢?悲剧感也是愉快感?)也是。看悲剧当然是要哭的。不哭,就不算悲剧。但是哭过以后,心里很舒服。这说明悲剧感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愉快感。否则,我们就想不通,一大群人,有事没事的,邀齐了瞅准了,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集中到一起大哭一场干什么?有病啊(笑)?没有人会存心找不自在。看悲剧,也是找乐子呢!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就接着往下讲。
一切美感都是快感,那么,是不是一切快感都是美感呢?不是。大热天,你走在路上,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这时,一杯冰镇可乐喝下去,很愉快。这种快感,就不是美感。你帮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很感激,感激涕零,你自己也很愉快。这种快感,也不是美感。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和一个现实的功利的目的相联系。冰镇可乐喝下去很愉快,是因为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做了好事很愉快,是因为满足了我们的道德需求。感官享受(乐)也好,道德行为(善)也好,它们带来的快感,总是和利害相关。利,就愉快;害,就不愉快。口渴的时候吃咸菜不愉快,做事情做不成也不愉快。所以,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愉快而生判断”。比方说,先把菜吃下去,大快朵颐,然后才判断说:“真好吃”。又比如,先是因为帮助别人而心情舒畅,然后才判断说:“做得对”。如果费了力还不讨好,那种事谁愿意做?
审美就刚好相反,是“由判断而生愉快”。也就是说,先判断对象“真美啊”,然后才感到愉快。因为审美是“无利害”的。一个对象的美有什么好处呢?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我们在欣赏这些美的时候,也并不想从中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好处。它们不是因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才感到愉快,才判断它们是美的。恰恰相反,有些东西可能是没有用的(比如装饰品),有些东西甚至还可能是有害的(比如美女蛇),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是美的。不美,能叫装饰品,能叫美女蛇?只能叫丑八怪吧?
总之,一个对象美不美,和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是毫不相干的。牛有功而花无用,可是,我们要赞美一个女人,也只会说“姑娘好像花一样”,不会说“姑娘好像牛一样”(哄堂大笑)。实际上,哪怕是所谓“实用艺术”,它最能表现艺术性也就是最美的部分,也恰恰是最没有用的地方。比方说茶杯上画一朵花有什么用?难道泡出来的茶会有花香?穿西装打领带又有什么用?防感冒呀(笑)?
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这就叫“无利害而生愉快”。用康德的话说,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
唯其如此,美感具有普遍性。
我们知道,功利性的快感是没有普遍性的。大热天,走在路上,口干舌燥,我买一杯冰镇可乐自己一个人喝下去,很愉快,难道你也愉快(笑)?你长了工资我没有,难道我和你一样愉快?那除非我们是一家子,或者你会请我吃一顿(笑)。没吃上的还是不愉快(笑)。反正你得了好处,不能要求“普天同庆”,大家一起跟你乐,除非你把好处分给大家。功利性的快感只有功利的获得者才能享有,它没有普遍性。
二 美感的特征(3)
同样,生理快感也是没有普遍性的。四川人吃着又麻又辣又烫的火锅连说“痛快痛快”,难道怕麻怕辣的福建人、广东人也会愉快?洗蒸汽浴的人跳进冰水里大叫“刺激”,我们只怕会起鸡皮疙瘩。在这方面,没有普遍标准可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生猛海鲜,有的人宁肯吃辣子夹馍。所以,口味无争辩。
美感却有普遍性。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我感到美,你也可能感到美。又岂止是“可能”,简直就是“要求”。也就是说,当你感到美的时候,你也是相信、认为、要求我同感此美的。如果不是这样,──当然恐怕多半不是这样啦(笑),你就会因此而失望、沮丧,甚至愤怒:你怎么会看不出?亏你还是教美学的!(大笑)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尤其是要提醒男同学们注意,当你的女朋友为某一个对象的美而陶醉时,你最好立即表示赞同和附和,千万不要表示不同意见,不要反对,不要扫她的兴。要不然,她一怒之下,弄不好就跟你“拜拜”了(大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感有普遍性。为什么美感有普遍性,因为美是超功利的。你想啊,一个东西,对我们半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凭什么要感到愉快?不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吗?现在我们无缘无故地愉快起来,岂不是有了毛病?于是,我们就只能假设,这个东西那里必然有使每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根据。正因为这个根据是普遍的,是人人共有的,是和每个个人的偏好、利害都没有关系的,因此,我们随便哪个人见到它,便都会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感到愉快,感到美,就像我们见到1+1=2肯定要点头一样。
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美就像真,就像1+1=2一样,具有毋庸置疑的客观普遍有效性。没有人会愚蠢到在报刊上讨论川菜好吃还是粤菜好吃,但是,人们会为一件艺术品是不是美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恨不得决斗。因为谁都知道,口味的快感是纯属个人、没有普遍性的。美就不一样了。它既然有着使每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根据,那么,你不感到愉快感到美,那就肯定是你不对!不对,就要帮助,帮助你提高认识。所以你看呀,那些自以为审美水平特高的人,总是无一例外地对那些被他们看作不懂审美的人,抱着居高临下的同情(笑)。
问题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逻辑和概念如果没有普遍性,就不是逻辑和概念。逻辑和概念的普遍性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的、客观的、铁面无私的。不管你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的统统都是1+1=2。所以,它们也是不能给人快感的。美和美感却不一样。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是能够使人愉快也必须使人愉快的,跟逻辑和概念完全不一回事。这就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这就奇怪!不是概念,为什么会有普遍性?没有利害,又为什么会给人快感?逻辑判断因为超功利,所以不能给人快感;感官判断因为非概念,所以没有普遍性。这都讲得通。审美判断既超功利又非概念,既生快感却又有普遍性,岂非咄咄怪事?
为此,康德又进一步分析了审美的原则。
三 审美的原则(1)
对于审美的原则,康德也提出了两个契机,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共通感”。
康德认为,当我们问一个事物为什么存在时,也就有了目的论的问题。一个判断既然是判断,那就一定有自己的目的。感官判断、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