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 2(2)
刘瑞旗回到店里,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学会了做账,最多时做3个柜台的帐,他主动担任起进货,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硬百货没有一件是轻的。他骑着黄鱼车进货,近的是从广东路四川路的仓库里装满一车货运到店里,远的要骑到黄浦江畔的复兴岛仓库里去进货……路远了一些这还好说,最难熬的是骑黄鱼车过苏州河……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每一座桥他都骑着黄鱼车去试过,但每一座桥都是又高又陡。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绝办法,便是用2根绳子扎在黄鱼车龙头上来操纵方向,自己在后面推。一步、二步、三步……有时他真的是推不动了,真想坐到地下,任黄鱼车随意滑行,上下翻滚。但这时他脑海里便会突然出现母亲的身影:拉着装满一车货物的板车,如同自己一般,一步又一步……她把滚烫的山竽留给自己,饥肠辘辘,弯着腰,一步又一步……多么博大的母爱!自己再苦,不会比母亲更苦吧。自己再累,不会比母亲更累吧。泪水和着汗水从他额上不停地掉下来,他抹去汗水、泪水,咬咬牙,只有更努力地去工作。有一天,赤日高悬,他从复兴岛骑了一车货回店,用他的绝办法将黄鱼车推过苏州河桥,全身都湿透了,汗衫都可以绞出水来。他唇焦口燥,见路边有一位老大妈在卖大麦茶,一分钱一碗,他扔下一毛钱,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了九大碗(顺便说一句,他负责进货,一天的津贴是6分钱)……老大妈心疼得对他说:小伙子,不急不急,慢慢喝,当心呛着了,以后到我这儿来喝大麦茶,我不收你钱……
也就是从这一年(1977年)起,刘瑞旗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区里到市里,从财贸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到新长征突击手,一直到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当时,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与他握手合影的照片被登在解放日报的第一版上。他开始在同行业里冒了出来,成了青年中的佼佼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几乎成了刘瑞旗人生的信条。当年他参加上海市财贸系统的劳动竞赛,项目是扎钢精锅与热水瓶,第一年他得了第九,第二年是第三,第三年便是第一名。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人都不明白他那瘦小的身躯里怎么蕴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
1978年底,长风钢精搪瓷商店因地处危房而搬迁,搬到了永革皮件商店,地段不错,也是在南京路,就是今天国华瓷器商店的地方。领导上原想让长风与永革各占半个店面,合店经营。谁料到长风店生意蒸蒸日上,永革店却日见潦落,于是最终永革店被搬出了南京路。这真应了一句老话:吃素赶走了念佛的,烧香客赶走了菩萨。但也就在这个店堂里发生的一件事,几乎毁了刘瑞旗的一生……
当时南京路上几乎大多数的商店,店面都已陈旧了,各种设施老化,永革店也不例外。长风店进驻以后,用的都是永革店的老设备,比如装货用的电梯,就是职工自己制造的土电梯,用角铁焊接烧制而成,四周也仅用角铁焊了层围栏,非常简陋。这一天装货,电梯升到2楼便被卡住了,刘瑞旗自告奋勇钻进去修理,他七扳八扳,不知怎么搞的,电梯居然被他扳动了,但不是往上升而是一下子从2楼摔到了底层,刘瑞旗站在电梯中央,只有55公分见方的空间,他的脑袋无论朝哪个方向动一动,就会被角铁砸得稀烂。店堂里所有的人都吓得尖叫起来。刘瑞旗脸吓得刷白,但却很镇定,就是站在中央一动也不动。结果自然是大难不死,但脚却被卡住了,皮鞋那柔韧坚硬的鞋底硬是被折断了!也真多亏了这双皮鞋,他的脚没有骨折。同事将他送到仁济医院拍了片,包扎了起来,为了避免父母担心,晚上他就睡在了店里。谁想到当天晚上奇痛无比,又被同事用黄鱼车送到仁济医院。医生用注射葡萄糖补液的针筒,从他的脚踝里抽出了几十CC的瘀血,上了点药,关照他一个礼拜只能静卧,一点都不能动。但他只在店里躺了一天,第二天就坐在店堂里干活了……
80年代初叶,上海的家庭主妇迷上了高压锅,煮饭炖鸡烧汤几乎都离不开高压锅。地处南京东路的长风店是上海经销高压锅最多的店之一,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样样花色都有。高压锅外表看看颇为结实,但其实非常娇嫩,一个压力阀,一个橡皮圈,经常容易出毛病。刘瑞旗除了柜台销售,还将修高压锅的工作揽了下来,他炼就了修高压锅的一手绝活,一年要修上800多只。凡是他修不好的高压锅,顾客们可凭“刘瑞旗也修不好”这句话,到其它店里包退包换。而他开展这项业务从不收顾客一分钱,有时连零配件也白送给顾客,受到广大顾客的赞誉。
蛰伏 2(3)
也是在长风店里,刘瑞旗亲手接洽的一笔业务,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
这一日,南通化工厂一位姓张的采购员来到了长风店,说是他们厂装产品需要成批的塑料桶,每个月需要2000只,刘瑞旗接待了他。当时市面上每只桶价钱为20元5角,刘瑞旗为了接下这笔稳定的生意,他仔细算了算,卖给他19元一只,这样利润仅几个百分点。生意接下来了,但事情还只有刚刚开始。经过详细的了解,他找到了上塑十九厂,购买他们利用回收的废塑料生产的塑料桶,成本每只15元都不到,他卖给南通厂每只17元2角,这样,南通厂的成本大大降低,而刘瑞旗长风店的利润更是大幅度增加。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刘瑞旗还主动联系了废钢铁厂,租用驳船将废钢铁与塑料桶“绑”在一起联运,每周一批500只,运输成本几乎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但却大大增加了自己的麻烦。这一年8月,上海刮台风,船开不出去,桶却已经生产出来了,存仓库里又要增加成本,于是,刘瑞旗就将这一批500只塑料桶全部运到南京路上的长风店,店面小,二楼的小仓库塞满了,甚至塞到底层的店堂里,第二天顾客上门大吃一惊:不知钢精搪瓷店怎么变成了塑料桶专卖店!好在2天后台风过去了,塑料桶才全部运走……
这一笔生意做了一年多,刘瑞旗算了一笔账,赚了40万。这让刘瑞旗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化工厂与塑料厂都不是自己的资源,但只要精确计算,有效利用,外来的资源也能为自己创造大笔的利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一个大企业家,就是这样在反复的历练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自然,在这年轻的营业员的生涯中,刘瑞旗也有过自己的幸福和欢乐。1976年的冬天,他到青浦农村青工学农近一个月。1978年3月,他又到崇明星火农场“五七干校”学习劳动了近一个月。对于从小就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偶尔到农村里去学习劳动一段时间,无疑是非常愉快的,何况与他同行的都是与他一般年纪的青年人!他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苦难与烦恼,他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童真、调皮、疯玩。他冒着刺骨的寒冷在河水里游泳,他在操场上踢球,居然踢满全场,踢球踢到脚抽筋。晚上他和伙伴们一块儿到大田里去“偷”胡萝卜吃,那甜蜜蜜的滋味终生难忘。他还会傻乎乎地从宿舍的2楼跳到宿舍前堆得高高的稻谷堆上,再从稻谷堆上滚下来……他童心萌发,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孩子。他发挥自己从小在家里学会的做饭的本领,烧菜给大伙儿吃。有一次,他从镇上采购了20斤面粉,和了起来,包了菜肉馅的饺子,大伙儿边包边煮边吃,27个人一顿将所有的饺子吃个精光。也是在这2次的下乡学习劳动中,他学会了抽烟、喝酒,这也成了他永远戒不掉的嗜好。
1982年5月,组织上调他离开长风钢精搪瓷商店,让他到前进、胜利、迎春等4家搪瓷店组成的总店,担任经理助理。但仅去了52天,便又回到了南京路长风店,理由是区有关方面的领导不同意,说是一线的优秀营业员不能轻易抽调离开南京路,于是在这一年的8、9月间,他担任了长风钢精搪瓷店的经理助理。这说明此刻他已落入了区有关领导的视野之中。1984年的7月14日,年仅26岁的刘瑞旗担任了长风店的经理,这时的长风店同时还管辖着北京路、贵州路等处的3家分店。这是南京路上所有百货店中最年轻的一位经理。刘瑞旗开始在黄浦区百货业中崭露头角。1984年底,他担任了华东日用电器总店的总经理,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5月,黄浦区百货公司的领导看中了刘瑞旗的经营才能,抽调他去筹建贸易公司,等一切都筹备齐全,贸易公司开张经营,却遇上了国家调整政策,清理公司,于是,贸易公司又关门大吉。其实,这对刘瑞旗也是一个历练,他虽然还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已经明白:在社会主义这么一个大的环境里,一切都只能顺势而为。1986年8月底,领导上调任他去担任新组建的联华百货公司第二分公司的经理,他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离开南京路。
其实,此刻他已经把南京路上所有大大小小的百货店都梳理了一遍,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南京路广西路口的恒源祥,他知道这是一家已经有60年历史的老字号,老字号是一个“稀缺”资源,绒线业同样也是“稀缺”资源,在恒源祥,他可以有一个大展鸿图的机会!然而他依然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此事,只是在心中暗暗地祈愿。
蛰伏 2(4)
刘瑞旗的几年奋斗终于感动了上苍,老天爷决定给他一个机会。1986年12月27日,黄浦区百货公司党委书记葛正伦找刘瑞旗谈话,笑眯眯地告诉他,调他到恒源祥绒线店担任经理,同时半开玩笑地对他讲:由于你不服从分配,从联华百货到恒源祥,行政上是降了半级……对于这个“处罚”,刘瑞旗兴奋异常,从区百货公司出来,半路上就给热恋中的女友朱敏华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