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问了,知道是大师还下那么黑的手?
那哥们儿想了想——大概……大概老尹想让大师火了发功,玩一个“张大师北京站冲冠一怒,派出所某所长当场暴毙”,那肯定上《北京晚报》头条。这也算千古奇闻,可以留名后世了吧?
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坏笑,一看就不实在。
我琢磨,老尹打的不是这个算盘。
按说挨了打,大师应该很愤怒才是。可是第二次挨打以后大师客气得不得了,跟老尹又是鞠躬又是抱拳,还说老尹是真正的武林高手,练的那是内家拳,比大师还大师。
想起来看《回到明朝当王爷》,张天师给撞到水里去,捞上来第一个动作就是掐指一算,说:早就算到近日将有一劫,原来却应在这里……
人家说了, 他也得敢耍横啊!说他是骗子别人不信,可这事儿要传出去那人家怎么看他?
过了两年,有×××办公室的人写文章说,×××病危的时候,曾想过请“著名的气功师”来进行诊疗,但是因为怀疑这个人是骗子,打消了这一念头。
没别的评价了,一句话,人家是老警察啊。
和老尹谈起此事,只是确认了这件事的基本事实。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老尹说他第一拳打出去就知道那“大师”也就是一庄稼把式(奇怪的是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信他?),多余的这老哥他不说了,只是说道到底把车给扣了,有点儿扬眉吐气的意思。他不认为自己打错了人,局里也坚决支持,谁叫他袭警么!
那,你有没有真打错的时候?
老尹咧了咧嘴,看来承认这种事儿有点儿丢人。不过他这人比较讲究骨气,不愿意对着自己人说谎,最后还是点点头:是有一次,打错了,还赔了八百块钱呢,可不能怪我,还立了一三等功……
怎么回事儿?打错了人还立功。
听老尹一说,这次打错人真有点儿啼笑皆非的意思,老尹这运气啊,真是来了城墙都挡不住,可……这算是好运气还是坏运气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老尹单独在站前广场查车,发现一辆外地出租车就上前盘查,结果一查就是一个三等功——那前排副座上的一看警察来了,脸上就变化得吹皱一池春水一样。
难道他那车跑电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此人心中有鬼。
证件,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那人答得颠三倒四,汗顺着鬓角淌,两眼老往脚下看。老尹见状一拉车门,两人同时都盯住了车里那人踩的脚垫。
那人盯着这个地方是下意识,老尹是推测此处一定有鬼。
两人同时动手,那人慢了一点,老尹一把就将那擦脚垫子掀了起来—— 一排整整齐齐的白色塑料口袋露了出来。
粉!
老尹当时有点儿愣,查过粉儿案,可没见过这么多粉啊!
那人猛地一推车门要跑,老尹一把揪住,这才发现那边的司机已经从车上下来了,正那儿缩头缩脑地看呢。
别动!手抱着头,蹲到马路牙子上去!老尹一边喊,揪着那个要跑的小子扑上去,把那司机也控制了。
到此为止,无意中破了北京站80年代为止最大一起走私毒品案,稳稳一个三等功到手,老尹的运气,那不是吹的。
老尹说这时候我有点儿紧张,那弄粉的主儿,都是亡命之徒,我一个对俩,手里还就一对讲机,不紧张那是假的。
把两个人都推到马路牙子那儿蹲下,老尹赶紧用对讲机叫人,就在这时候,那司机忽然一边喊着“撤利油爆儿”,一边蹭就蹿起来了。
要跑?老尹不及多想,抡起来照这小子耳门上就是一下子。
当时就给打趴下了。
问题是……“撤利油爆儿”?
嘛叫“撤利油爆儿”啊?老尹忽然想起这好像是一天津来的出租车……
事后查明,这司机和贩毒的并非一路,被扣纯属被连累。
可是,把人家耳膜打穿孔了,老尹只好给人家道歉,还得赔偿,这一赔,可就赔了八百块。
80年代的八百块啊。
老尹感叹,车里有包儿你也犯不着这么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上)(1)
那天和老尹提到绑架吴若甫的案子,是很偶然的情况,好像起因是在警察博物馆看见一个农家院子的模型,比例精确,每扇门每扇窗还有ABCD甲乙丙丁的标示。当班的警察说,这玩意儿是为了解救吴若甫准备的,他当时就被关在这排房子中的一间里。那些ABCD的标识是每名警员出击时候的位置,出发前头儿就是对着这个模型给大家分派任务的,细到冲进去后谁用防弹衣捂吴若甫的脑袋,有罪犯从门里跑出来谁打左脚谁打右脚。条理清楚,责任也清楚。整个解救行动十分成功。
所有门窗在同一时间骤然破碎,一切在两秒钟内结束,三名绑匪尽管上了膛的手枪就在身边,却没有一个来得及抄枪反抗。从录像中可以看到,警察把一名扑翻在地的绑匪拉起来时,神态愕然的绑匪嘴里还叼着一根已经压扁了的烟卷,竟没有来得及吐掉。这是一个类似从红色旅手中解救多齐尔准将的精彩行动。
看完模型,我回头问了一个问题,把老尹的眼睛给问圆了。
警察的眼神因为分工不同也颇有不同特点。老尹当年外号神眼,可实际上此人两只眼睛看起来多半时间是一副半睡半醒的样子,看人看物漫不经心却尽收眼底。大约正因为这种特点,在人丛中寻找猎物的时候才不会惊动对手。
所以,能看到此人两眼瞪圆的样子,可谓一大奇观。
老萨这个问题是:“吴若甫是谁?”
假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足球场里问:你知道谢亚龙是谁么?那球迷看您的眼神估计和看白痴不会相差太多。
“吴若甫……是谁?”老尹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表情就跟上面的北京球迷很相似,“有名的演员啊……演过好多有名的电视剧……”说到这儿,老尹底气也有点儿弱了,要有人问某某是谁,你说某某是有名的什么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他要这么有名人家还会问么?还是警察的本能帮了老尹的忙,他马上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让我明白了吴若甫是谁。他一指旁边一张照片:这人,你认得么?
哦,当然!
啊?他就是吴若甫?他被绑架了?!
老尹没理我,那眼神是——多新鲜啊,难道还有别的吴若甫这么有名吗?这案子当年北京城都轰动了你不知道?
还真是有点儿冤枉老萨了。这个吴若甫我的确很熟悉,可是看了他不少片子呢,他扮演的硬汉形象还是我家小魔女的偶像之一呢!但是,在海外通常看不着国内的文艺节目,没人介绍说这个演员名字叫什么,萨也就自动忽略了人家的名字,真是惭愧惭愧。不过,让观众记住自己塑造的形象而不是自己的名字,或许,这样的演员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演员吧。
居然是他被绑架啊!结婚以后老萨有越来越八卦的倾向,一看居然是此人被绑,顿时来了兴致,出了博物馆就拜托人家帮忙,找找有没有朋友参加了这个案子的侦破,这样精彩的行动,细节一定不少。
结果真正破案的警察同志第一个感想就让萨没想到:这样的案子,我们喜欢。
喜欢?因为绑的是吴若甫?
不是,因为那几个绑匪,那是真正的好对手啊。
一般人的看法,大案、重案的案犯,应该是警察的好对手。实际上这个看法有些片面,所谓大案、重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新闻影响力。作这种案子的案犯有些只是比较愣,胆子大得没边儿,或者变态而已,并没有多少犯罪技巧。对警察来说,谈不上是什么对手。绑架吴若甫案件中,几名案犯都是令警察最兴奋的那类对手。这有什么标准么?有的,绑匪中的三名主谋,都是初次进出劳改农场的刑满释放分子。用警界的说法,这样的案犯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理论基础,劳改农场是个染缸,要么出来重新做人,要么在里面会耳濡目染犯罪的手段和方法,掌握一定反侦察能力;第二,有实践经验,案犯都有亲身犯罪和与警方打交道的经历,心理素质稳定;第三,有良好的体力。我国劳改农场可不是“蹲”监狱的地方,那里犯人每天都有土方量的,连续几年强制性高体力劳动,营养上又并不缺乏,这样下来快到出狱的时候劳改犯都堪称四肢发达;第四,正在犯罪的最佳年龄。一般初次入狱的犯人出狱时多在25-35岁之间,正是一个人身体和智力配合的巅峰阶段。出现这样的职业半职业案犯,作案手段巧妙而又敢于亡命对抗,才是警方真正又看重又紧张的“好对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上)(2)
以绑架吴若甫案为例,其中第一个被捕的主犯王立华,时年27岁,曾因抢劫入狱九年,被捕后和警方斗智斗勇,死扛到最后一刻才“撂”。
这个“好”对手留下了一个富有心计又颇显狂妄的细节。
说到这个细节,我们就得谈起另外一个问题。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吴若甫被绑架的时候,他是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被绑走,那位朋友当时并未全力阻止,生死与共,是不是因为胆怯或者不够义气呢?王立华留下的细节说明,要这样评论吴若甫的这位朋友,是比较冤枉的,搁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当时都不敢上去玩命。
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王立华留下的一件证物,今天就摆放在警察博物馆里,那是他自制的“警官证”,堪称惟妙惟肖。
假扮警察也有个扮得像不像的问题呢。
当绑架吴若甫的时候,吴的朋友曾上前讲理。王立华立刻亮出了这张警官证,而且说得很清楚,别妨害公务!扣他就有扣他的道理,你不服可以抄我警号上市局投诉。
混乱之中,那位朋友还真被这一手给镇住了。换我,估计也得给镇住。
直到车都开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