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右贤王带兵经河套地区侵入河南(不是现在的河南省),疯狂侵扰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地区),上郡距国都长安已不到一千里的路程了。

  边关奏章象雪片似的飞进了未央宫,刘恒在朝会上慷慨陈词地对众大臣们说道,“我朝与匈奴曾经有过一个协定,为了不让他们侵扰我边境,我们每年给他们送去了十分丰厚的礼物和大批的生活物资。谁曾想这些匈奴人生性无耻,贪得无厌,而今他们的右贤王又率兵进入我河南地区,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我边境军民被他们害得苦不堪言。对于他们的这种无端寻隙滋事,我们必须要予以坚决的打击,否则,我们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请皇上尽快颁旨发兵,我等定要叫这些犬戎们有来无回。”众武官们群情激昂地齐声说道。

  “丞相灌老爱卿听旨。”刘恒对灌婴说道。

  “臣在。”灌婴往前走了一步。

  “你即刻带轻骑十万速速前往上郡地区迎击匈奴右贤王。”

  “是!”灌婴朗声回答道。

  随后,刘恒又与灌婴商定,再由柴武将军率另一支大军前往晋阳(今山西太原),给与灌婴大军以侧翼配合,他本人也亲临晋阳督战。匈奴若是再进一步南侵,晋阳的这支人马便翻过吕梁山往西直插,似猛虎下山般的切断其退路。然后两支大军南北夹击,全歼这股来犯之敌。

  灌婴大军很快就开到了上郡地区,右贤王正准备同灌婴大战一场的时候,突然,他们的探马来报,汉朝又有一支大军从东面侧翼迂回了过来,右贤王情知不妙,赶紧率部撤出河南,退回到他们的大草原上去了。

  匈奴退兵之后,刘恒并没有接着就赶回京城,他在晋阳住了下来。

  晋阳是代国首府,刘恒在此居住过十五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的熟悉,听到当地父老乡亲们的方言俗语也使他感到格外的亲切。他一批批地召见了当地的官员、绅士,老农和富商大贾,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聆听他们对当朝国事的看法和建议,当然,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边疆的老百姓如何才能安安定定地过日子的问题。

  “皇上,我们这里土地广沃,人烟稀少,匈奴一经突破防线,便可长驱直入威胁晋阳。”一位官员如是说道。

  “皇上,这里土地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开垦,原因一是缺农机具和耕牛,二就是缺人口啊。”一位老农这样说。

  “皇上,我们边疆乃是国家的屏障,朝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多多的照顾我们啊。”一位绅士小心翼翼地说道。

  经过几天的谈话,对于如何加强边关防御,刘恒渐渐地理出了一些思路,这为他后来制定的那些边关防御政策无不益处。

  几年后,朝廷便开始迁移大量的内地人口到边疆各地,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可以充实当地的经济力量,二则为边疆的兵力补充提供了保证。这些移民享受着朝廷的诸多政策优惠(比如减免赋税等等),他们开垦荒地,屯粮养马,边疆的防御力量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就在刘恒逗留晋阳期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造反了。

  济北王刘兴居乃已故齐悼惠王刘肥之幼子。刘肥,刘邦的庶生子,是刘邦未发迹之前与邻村的一个相好曹氏女所生的儿子。刘邦顾念旧情,在册封诸皇子时,把齐国封给了刘肥,齐国七十余城,富庶强大。当年刘肥之子刘襄率齐国兵马声讨吕氏,令吕产、吕禄心惊胆颤,由此足见齐国势力之强盛。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总结了周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接受了时为廷尉李斯(李斯后来做了丞相)的建议,“周朝开国,封建同姓子弟,不可胜计,后嗣疏远,互相攻击,视若仇敌,周天子无法禁止,坐致衰亡。今赖陛下神威,海内一统,何不析置郡县,设官分治?所有诸子功臣,但宜将公家赋税量为赏给,不令专权。内重外轻,天下自无异志,惟此,国运便可长治久安矣。”李斯的建议深得秦始皇的赞许,“天下久苦兵革,正因列侯互峙,争斗不休。现天下初定,若再延旧制封王立国,岂非复开兵祸?廷尉所议甚是。”他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给他嬴家的子弟或功臣裂土封王。

  刘邦建朝后,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除了暴政之外,没有给自己的子弟封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天下一旦有变,皇室凸显势单力薄,江山很容易的就会落入他人之手。基于这种考虑,刘邦对他们老刘家的子弟是能封就封,非王即候,正所谓盘根交错,遥相互应。事实求是的讲,这一做法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吕氏集团当年何等的猖獗,但面对这错综复杂的皇室宗亲网络时,她们的势力就显得渺小的多了。

  可是从长远来看,刘邦的这种做法未必比秦始皇和李斯高明,靠裂土分王来稳定江山社稷只能求得一时之平安,无法保证其久远。况且每一朝皇帝分封一批诸侯,久而久之,势必会把王朝国土瓜分殆尽。且年代一长,后世子孙自然亲情疏远,争斗残杀之事也就不可避免,秦始皇所顾虑的“复开兵祸”即会再现。唐朝人柳宗元认为,周朝的灭亡是亡在制度上,而非政治。秦朝的灭亡正好相反,是亡在政治上而非制度。

  当初刘恒给刘兴居兄弟俩封王时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故而他没有再重新开辟疆土给这兄弟俩,而是把原齐国的城池一分为三,由他自家兄弟分而王之。

  野心勃勃的刘兴居对这种分封方式自然是大为不满的,不仅如此,他还天真地认为同是刘氏子孙凭什么你刘恒做得了皇帝,他刘兴居就做不得皇帝呢?因而他到了封国以后便开始招兵买马,网罗死士,准备以他一国之力取刘恒而代之。

  匈奴右贤王进攻河南,朝廷的重兵开赴边关,皇上御驾亲征。这个天赐的良机刘兴居岂能错过,他即刻倾济北国的所有兵马,一路浩浩荡荡地向京城杀来。

  刘兴居原本以为,朝廷和匈奴之间定有一场恶战,即便是朝廷最后获胜,也必大伤元气,到那时已无力对付他了。可是他哪里知道匈奴右贤王不战自退,朝廷兵马毫发无损啊?刘兴居在潼关遭到阻击的时候他尚且不太在意,以为只要打过潼关便可长驱直入,几天后就能坐殿未央宫,君临天下已指日可待了。就在刘兴居做着美梦的时候,他的身后突然有一支人马杀了过来。

  原来是刘恒接到奏章后,就近命令柴武将军率十万大军火速赶往潼关增援守军。柴武大军一到,刘兴居立即遭到了前后夹击,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济北兵马,顿时军心大乱,一触即溃。刘兴居无路可逃,又不愿做俘虏,只好饮刀自刎了事。

第十三回  贾太傅论政尖锐  张廷尉审狱宽平
刘兴居是汉朝第一位谋反叛乱的皇室宗亲成员,他死后被以庶民的身份安葬,封国自然也被除去。几年之后,又出现了第二位叛乱者。

  这第二位就是淮南王刘长。

  刘长驱赶走了丞相公孙庆之后,又私自任命了一位名叫孟春的丞相。

  大将军柴武有个儿子名叫柴奇。柴奇此人诡计多端,喜欢谈兵,且野心极大,他平素最喜欢结交的人就是那些卤莽武夫和江湖术士。刘长结识了柴奇之后,对其极为赏识和信任,任命其为淮南国中尉。刘长与柴奇二人从此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他们大肆收买天下亡命之徒,但凡是有些文才武功的人,只要来投奔,均能得到他们的高官厚禄或者良田美宅的赏赐。

  刘长图谋不轨之心已昭然若揭,几乎天天都有弹劾刘长的奏章送到刘恒的手里,对刘长的所作所为满朝文武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严惩刘长。尽管如此,刘恒仍然不想处治刘长。

  一天,刘恒对舅舅薄昭说道,“最近一段日子以来,淮南王刘长的行为有所不端,舅父可曾听说?”

  “回皇上,此事老臣早已听说过了,只是不知皇上打算如何的处治他啊?”薄昭轻声问道。

  刘恒叹气道,“老子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刘长的所作所为如果是缘于他对朕的不信任,那就说明朕对他所表示出来的诚信还是有所不足的,若如此,试问朕还能狠下心来处治他吗?”

  “难道就任其胡作非为?”薄昭问道。

  刘恒说道,“前些时候朕给他写过一封书信,希望他注意自己的品行,免得被朝中大臣们议论。可是他并不理解朕的苦衷,他在给朕的回信中说道情愿辞去王位为布衣,去真定守他母亲的墓,这不是说明他对朕还是不信任吗?”

  “他这分明又是在试探皇上啊。”薄昭冷笑道。

  “既然他来试探朕,那么朕就更应该再耐心一些啊。”刘恒微笑道。

  薄昭问,“皇上您到底要对他忍让到什么程度啊?”

  刘恒认真地说道,“他只要能改邪归正,朕始终都可以对他有所忍让。朕此次请舅父前来,是想请舅父以长辈的身份再给他写一封书信,信中的言辞要尽量的恳切一些,若是他看到书信之后能有所醒悟,便是舅父您的一大功劳。”

  “老臣尽力而为吧。”薄昭答应道。

  几天后,刘长收到了薄昭的书信,其书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老臣薄昭谨拜淮南王殿下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诚信而智,此乃上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也。皇上待大王甚厚,而大王之言行,却全然有负于皇上之圣德,诚非计也。高帝蒙霜露,冒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疮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意欲弃国为布衣,是谓不孝;父之基业不能守,是谓不贤;不求守长陵,而求守真定,先母后父,是谓不义;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是谓不仁;贵布衣,贱王侯,是谓不智;不思学问大道,专乎触情妄行,是谓不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