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汲取国学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汲取国学精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6年初,经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赵振江先生推荐并支持,北大文学硕士李朝全副研究员从北大图书馆借得西班牙2005年版《明心宝鉴》一书,经李朝全先生查考了各种版本,花了一年光阴,进行句读、校勘、语译,并由华夏出版社于2007年1月出版。

    本人于2008年3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某晚散步时,于北京燕莎商厦内见到《明心宝鉴》一书,略加浏览,便喜不自禁,不忍放手。购置后,于一年内先后精读三遍,结合自己历年的读书体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将其中自己认为是精要之处一一列出,冀其作为国学教材,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进行国学教育。

    2001年本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名中医”,2002年、2008年又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确定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在修完相关课程,经考核通过后,可授予临床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经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浙江中医药大学承担了培养学术继承人的授课任务,作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本人义不容辞地担任了《国学精要》的教学任务。国学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历代国学著作虽多,但欲求一部系统之书,撷取其中精要,亦非易事。有鉴于此,本人在精读《明心宝鉴》及《御制重辑明心宝鉴》的基础上,摘录其中精要,每条原文之下讲授自己的心得体会,供中医学术继承人学习研究国学之用,使之今后能更好地为国为民,立德立功立言,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则吾愿足矣!

    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博士研究生张卓文、黄拓,硕士研究生陈明村、陈钧华、郑浩迪等给予了大力相助。承蒙周恩来总理生前机要秘书、八十二岁高龄的赵茂峰老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赠予书法作品,在此谨致衷心的感谢!

    连建伟2010年4月16日于杭州自度斋
引言(1)
    引言

    非常高兴今天有缘在一起相聚。在座的有好多是我过去的学生,听过我的课。这一次课,跟以往的课不一样,是讲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名中医带徒要开课,要开四大经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当时我是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会,接受下来的任务。这个任务既然接下来了,就要做好。在讲《金匮》、《温病》等四大经典课的时候,我曾经请几位老教师来给大家讲。那么,中华传统文化这门课呢,由于一时没有合适的老师讲,所以我就说,由我来讲,但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精要》。

    今天给大家的讲义,前边先有两篇文章,是把这门课的来龙去脉,包括我为什么要用这个版本,给大家作个说明。

    第一篇,就是我写的代序《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国学教育的提案》。这是在2009年3月份,我在开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时候,提出的提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起到以文教化的作用。这就叫文化,“文”主要是起到教化的作用。那么,什么叫“文”呢?在《易经》里就说到:“物相杂,故曰文。”所谓“物相杂,故曰文”,也就是多种衣物、多种颜色都集中在一块,叫做“文”。《礼记》说:“五色成文。”“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所谓“文化”,是美好的东西,使得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所以叫做“以文化之”。那么,中华文化的内核就是:美好和谐,摒除邪恶。

    2009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新聘的国务院参事以及中央文史馆馆员的聘书颁发仪式上强调指出:“‘文以载道’,文化更具永久性,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国务院的参事、中央文史馆的馆员都是要温家宝亲自发聘书的。由总理亲自任命,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温总理在发聘书的仪式上讲“文以载道”。因为现代的矛盾很多啊,怎么样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
引言(2)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传统文化的总称。其中确实有许许多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比如孙中山先生提倡“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就出自西汉·戴圣编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个戴圣是西汉的人,比东汉、比张仲景那个年代还要早,也就是两千多年前。大道,是大道理,也就是正道。我们行正道就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我的理解也就是要德才兼备,这个“贤”就是“德”,“能”就是“才”。“讲信修睦”,这个“信”就是诚信,“睦”就是“和谐”。所以了不起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早就给我们讲了怎么样才能把社会搞好,就是要提倡“天下为公”,选人要德才兼备,整个社会要讲诚信、讲和睦,所以孙中山先生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我们到了南京中山陵、包括台湾的国父纪念堂、包括孙中山的老家——广东的中山市,墙上就是“天下为公”四个字。

    目前,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我查阅的一些古书,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霸言》中就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战国时期的管子,是齐国人,叫管仲,曾当过丞相,在他的书里就提到“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治理好了,那么国家就永固了。如果人治理不好,动乱了,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他从治国的高度讲“以人为本”。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也有这么一段记载,叫“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天,天地之间产生了万物,而万物之中,最宝贵的是人。它点明了宇宙万物当中最宝贵的是人。所以,“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也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应该抱着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国学。

    梁启超提倡国学,他在1920年写了一部书叫《清代学术概论》。在这本书里,他就提出了“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他是在1920年、上世纪初,就讲新的世纪、20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我们为什么学国学?学国学是为了要用,为了改造我们的社会,转变我们的人心,所以“在善疑”,要提出一些问题。我们要求真,创新而有所收获。这是梁启超对国学的见解。现在呢,我们就要把国学放在中国和世界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言(3)
    2009年初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当时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实际上这个金融危机还没有过,美国都在压我们。最近美国在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在压我们,所以金融危机并没过。我们有责任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跟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温家宝总理就指出:“《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在不断地运转,就叫做“天行健”,君子就要自强不息。《周易》的第一个卦叫乾卦,乾是天,坤是地,乾卦一开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就要像天体的运行一样永远不停止,自强不息。“这句话是中国人做人的信条,也是中国人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力量源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会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坚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念,我们会永不言败,坚韧前行”。所以,温总理对国学是有研究的,包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对国学是有研究的,否则不会提“以人为本”。

    但是应该承认,目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客观存在的一块“短板”。一个水桶,可以盛很多水,但要是一块板短了,水就流掉了,盛不多了。绝大多数高校中很少有会教《道德经》、《黄帝内经》、《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教师,也很少有学生有机会聆听到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传授。为什么?说来说去,还是流毒。“文革”的流毒到现在依然还有。“文革”过去三十多年了,还是有流毒啊。为什么呢?过去是不让讲,到现在还不是很敢讲,再说我们的老师也没学过啊,因为他读书的时候正好是“文革”以后,没有人敢讲的,学校里头也不让开课的。谁敢讲孔夫子的书、孟子怎么说的、老子怎么说的、释迦牟尼怎么说的?没人敢讲。所以到现在为止,没人会讲。《黄帝内经》也可怜,我们总算是中医药大学,还有个把人会讲讲,实际上讲的人也不多了。所以我说,我们中医药大学,中医的课都开不出来,还有什么脸面?所以我们要反思。

    现在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来听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传授。但有一个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他就说:“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理工科的不懂人文科学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必然影响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杨叔子带的博士生是要读《金刚经》的,杨叔子的研究生是搞科学的,但要让他们读经典,读《金刚经》。杨教授的话道出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