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年轻人,请问你认识韩信么?”
年轻人大笑:“认……识……哈哈。”
记者又问:“那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年轻人继续大笑:“他啊……哈哈……胆小鬼……哈哈。”
记者:“请问……这有什么好笑的……”
年轻人:“哈哈……”
年轻人无故大笑,记者顿时无名火起,命人把年轻人海扁一顿后,作恶棍状,续问:“认识韩信么,不说,杀无赦;再笑一声,杀无赦;说废话,杀无赦。”
年轻人伏地,哀声道:“认识。”
记者一脚踏上年轻人头顶,大喝道:“怎么认识的。快说。”
年轻人道,“韩信曾从我胯下钻过。”
记者大喝:“妈的,废话,韩信身高七尺有余,身材魁梧,又身带利剑,你他妈的比武大郎好不了多少,凭什么从你胯下钻过,你当老子三岁?”说完让人把年轻人拖到巷子里继续海扁。
“武大郎是谁啊,小人不认识……是真的……哎哟,别打我脸……没骗大爷啊……啊。”巷子里传来年轻人惨叫声。
把年轻人被打得半死后,记者作恶魔状,续问:“后来韩信去往何处?”
年轻人吃力地回答:“当……兵去了。”
记者道:“废话。”
年轻人立刻大喊道:“我想起来了,是去项梁那里当兵去了。”
记者道:“项梁早挂了。又是废话。”
于是,年轻人再被拖入后巷……惨叫声复起。
而后,记者在一荒地觅得项梁孤魂。
项梁孤魂:“我死得好冤枉啊……”
记者:“请问你是否记得你有一个叫韩信的手下?”
项梁孤魂:“我死得好冤枉啊……我的兵全在我侄儿那里”
记者无语,看来只有去找项羽了。
记者此时已怒火中烧,想来这一个多月,东奔西走,却一无所获,越是礼貌询问,越是无功而返。
记者越想越气,一时不能自控,几近暴走,朝项羽方向飞奔而去,到得项羽家中,只听砰的一声,项羽房门被记者一脚踹开……
良久,从项羽方向奔来大队人马,杀声震天,记者在前发狂奔跑。
又过得数个时辰,记者终于甩掉项羽人马,觅得一安全之所,写下所发生之事,无奈身中百箭,已然奄奄一息,不多时便断了气,身上所藏的采访记录,后经人发现,并保存完好,巧遇太史公,以重金卖出。
太史公研究记录得知,此乃是韩信生平记事,兴奋之余便通宵整理,写出《淮阴侯列传》,部分内容大致如下:
“韩信,淮阴人,年轻时家境平寒,虽生得牛高马大,却不思作体力之活,常在南昌亭长家中蹭饭,后得知对方厌恶,愤然离开。
后在一河边遇得一老太婆,太婆可怜韩信,赠予饭菜,并数十日不间断。韩信深感其恩,并扬言日后报恩,却被太婆臭骂一顿。
接下来,又被城中一年轻人侮辱,使韩信从胯下钻过。而后几年,韩信带剑从军,先从项梁,项梁不知其人。
项梁死后,又从项羽。项羽轻视韩信,对其建议不予采纳。于是,韩信弃项羽随刘邦。”
之后的事,便是萧何所知道的了。
韩信自从随了刘邦,也一直郁郁不得志,只混了仓库管理员来当。算是个极小的官职,结果却也犯了个杀头大罪,好歹也算是一点本事了。
犯罪的主要原因要归结于韩信姓名。韩信名字中有个“信”字,估计是父母是希望韩信长大后为人“诚信”,而韩信却误以为是“自信”的“信”,并且一直以此为做人之本。
所以韩信人如其名,自信有余,志气比天高,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无所事事,的确令人“寒心”。
这还不算,更寒心的是,自从当了仓库管理员后,异常郁闷,经常与人喝酒,喝酒的时候就不得不说也酒话,说日后自己定要封王拜相。
结果古人自来就喜欢道听途说,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刘邦耳朵里的时候,就变成了韩信等人要推翻刘邦当王。
所以刘邦就命人把韩信一干人等斩了。
也算韩信命大,监斩韩信等人的是夏侯婴,前面十三个倒霉蛋已经被斩了,就剩下韩信了。
韩信见夏侯婴正关注着自己,便对天高呼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从语文角度来看,这是一句设问句。一句问,一句答。
从句面意义来看,“上”指的是刘邦,意思就是说,“刘邦难道不想得到天下么?那么为什么要杀有才能的人。”而句子含义,就是“饶命”的体面翻译。所以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
并且,大多电视里某人要死的时候总要叫唤几句,比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又如“留取肝胆两昆仑”,又或者“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也没见谁叫唤完了后,就被人从刑场上放了。
可偏偏韩信叫唤了,夏侯婴就饶命了。
既然正常程序说不通,那就来看看韩信的相貌,据闻韩信生得又高又大,相貌方面虽说不是英俊,但却也是器宇轩昂,整体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相貌。
如此,就说得通了。原因很简单,在古代一副好相貌是混社会的重要资本嘛。
夏侯婴见韩信生得不错,便十分欣赏,赶紧让人把他请下了刑场,并拉着他聊天。
韩信见自己逃过一劫,施展浑身解数把夏侯婴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夏侯婴大呼“人才”,并赶紧告诉了刘邦,不但赦免了韩信,还升了韩信的官,让他当上了粮站的站长。
后来萧何听说了这事,便拉着夏侯婴细问,到底为什么夏侯婴要放了韩信,到底这个韩信有什么特别的。
由于夏侯婴是靠长相来结识人的,作不得数。所以萧何便亲自找来韩信谈话。发现韩信的确有些才学,至少不适合当个粮站站长,便又介绍给了刘邦。
而刘邦初见韩信,也觉得此子长相不俗,和自己有得一拼,正是如此,反倒觉得此人没什么真本事,多半是靠吹牛糊弄人的。
所以刘邦第一次与韩信谈话,谈得十分马虎。
刘邦没看上韩信,但萧何是看上了的,而且十分看重,私下经常找韩信谈话,越谈就越觉得韩信这人了不起,便许诺要免费替韩信到刘邦那里走走关系,给韩信弄个高官来干。
但毕竟刘邦没看上韩信,任萧何如何推荐,刘邦就是不答应。
于是,两人各自都觉得有必要炒作一番,否则,难以说服刘邦。
两人都有炒作的意思,却没有具体计划。待到刘邦被立汉王,来到南郑的时候,正巧碰上军中不少东归将士逃跑。
韩信便计上心头,趁军中有人逃跑,自己也跑。如若有人追,则坚持一番,经再三劝回,便勉强应允,如此必能受人关注,问及自己为何逃跑的话,自己便能以口舌之利,说服刘邦,辩得官职军权;如若无人追赶,便与逃跑将士一起投奔他人,以汉军内部消息为饵,换取相应官职。
韩信这么一打算,悄悄放出自己出逃的消息给萧何后,飞奔而去。
萧何这时正在思考如何炒作的事情,一听韩信逃跑,刚开始倒是感觉可惜了,后一想,自己曾多次与韩信畅谈,中间透露了不少政事机密,这小子一跑,不就相当于机密外泄了么。
萧何不敢通报刘邦,赶紧驰马去追,一路上思忖:此番追赶韩信,若能追回,则定要在刘邦面前,大力推荐,否则这小子又会生叛逃之心;若不能,则务必灭口,免除后患。想到这里,萧何摸了摸怀中匕首,眼中寒光一闪,狂奔追去。
当萧何追上韩信时,两人都是一般心思,没说上两句,便达成共识——韩信随萧何回去,而萧何则亲自到刘邦面前举荐韩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