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天堂-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回面子和夹里一起撕碎了!
  怎么办·苏州市委、市政府面临又一场严峻的考验。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在这场争论中又一次清醒,又一次获得了思想大解放,又一次勇敢地面对“市强民不富”的现实……于是苏州便有了后来的“天堂城市掀起富*动”的波澜壮阔的新战斗、新举措。比如200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富民强市”的口号,之后又在“富民强市”的总原则下着重强调“富民优先”的工作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富民优先工程,让全体苏州人民感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这是苏州市委在全体人民面前作出的庄严承诺。
  2005年,市委专门成立了富民领导小组,王荣书记亲任组长,着重在就业、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人民的医疗保险和看病、住房和教育等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十几个方面一一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有效工作。
  “这几年我们苏州百姓的生活真正富裕了,真正幸福了!”这是我在采访苏州时众多父老乡亲们说的心里话。我对这块土地太熟悉,哪个政府、哪个干部想说谎、做假事肯定不太可能,而我的观察和调查也证明了父老乡亲们说的话没含水分——苏州人民现在真的富裕多了,比其他地区的百姓幸福得多。
  “有骨头还要有肉。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这是王荣对我说的话。用苏州土著语翻译这话的意思是:有面子还要有夹里,只顾面子光亮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
  这是苏州人的品质之一、精神之一。
  “骨头硬,又长肉,才是味道。”这是市长阎立的话。瞧,他也在讲“味道”!
  阎市长的“味道”更有趣了。他说他现在正在着急一件事:苏州开放后,说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领导和外地来的朋友常问我,你们苏州话那么好听,咋现在大街上听不到了·这让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过去苏州比较封闭,不讲普通话,只讲软绵绵的本地话。后来开放了,与外面的世界畅通了,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但苏州是个有自己文化的城市,如果苏州人连自己都不说很有味道的苏州话了,那这个城市就真没有味道了……”嘿嘿,阎市长的“味道”论又来了!
  “侬讲苏州味道好不好·”阎市长起身结束采访时朝我说了一句地道的苏州话。
  “好个啊!苏州味道肯定蛮好个来!”我用同样的苏州话回答他。
  哈哈……我们忍不住一起开怀大笑。我俩一个是北京的“苏州人”,一个是南京的“苏州人”。
  苏州味道真是“好个来”,它包含了无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像一部百读不烦的经典教科书。
  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哲学,这也是苏州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素养,如深巷子里飘出的浓浓酒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6章园林、园区、圆融……(1)
说苏州,不说园林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可见园林在苏州的地位。据有关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时有271座,清代尚存130座。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和近郊可稽可查的园林有114座,亭园74处。几折烟萝暗,林塘一径迷。
  红泉回翠壁,绿叶间丹梯。
  扪石人行倦,分巢鸟乱啼。
  遥知歌舞歇,可有归乌栖……苏州园林之多、之美与苏州这块地方独特而富饶、人文荟萃和辉煌的历史有直接关系,同时与自然环境的秀美精致有关。从远古时代开始,姑苏城里修宫建亭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越国美女西施到了苏州后,吴王夫差为了讨这位绝代美人的欢心,修了不少用现代人的话说的“休闲度假村”。那些古式“休闲度假村”讲究的是有山有水有亭有桥,与院庭之外的苏州景物要一致,所以渐成苏州园林雏型。后来苏州文人墨客多了,且雅兴和修养不断提升,于是园林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思想被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中,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苏州园林无论大小,总是熔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于一炉,结合着叠石、治水、花木、装饰等要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留下弥足珍贵的瑰宝。
  真正意义上的苏州园林建筑史是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那时建有姑苏台、馆娃宫、长洲苑等。东晋以后,佛道寺观、私家园林更是陆续兴起,如辟疆园、云岩寺、普明禅寺、保圣寺、玄妙观、紫金庵、沧浪亭、狮子林等。明清时代,苏州的私家园林更是蔚然成风,约有500余处。有钱人和那些文人墨客皆以修造园林为骄傲,有点儿像今天的富人置地盖庄园一般。那个时代朝廷里做大官的人也十分倾心到苏州城里捐钱修建园林,以标榜自己的显赫地位和德性。如明代王献臣的拙政园、徐泰时的留园、甫里许自昌的梅花墅,清代宋宗元的网师园、顾文彬的怡园,都是非常著名的园林。
  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它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到晚清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汲取了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又是它的一大特点,可赏、可游、可居。这样的建筑,是人口密集、企盼朝夕与大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又想独处一地、不被外界所纷扰的有钱人和文人雅士所寻求的那种城市生活方式而形成的。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又是吴越之后的几朝皇城,非常适合上面这些人在这样的地方居住,所以其兴建园林之风常盛不衰,一家比一家精巧美观,形成了诸多千古传世的杰作。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体现在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那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等,无不彰显其主人的审美情趣与处世之道。也许因为苏州园林的美太让人留连忘返,也许它的美妙不可尽言,所以才滋生了唐伯虎这样的*才子。其实苏州园林的精致与淡雅,不仅能造就浪漫,也能铸就铁骨,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便是其中一位。被称为“中华七十二伟人”之一的顾炎武,其故居在昆山千灯镇,也是一座具有明清代表性的中小型园林,占地60亩,分宅区、亭林祠和花木园林区。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朝东座西,有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墙门、门厅、轿厅、正厅和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的膳房、读书楼、后花园。顾宅在千灯小镇独占天地,人称“顾半街”,也就是说他顾家在千灯镇占了半条街。就在这样的乡下小园林里,诞生了一位高声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启蒙思想家。

第26章园林、园区、圆融……(2)
在苏州的诸多园林中,千灯小镇的“顾半街”实在排不上号,可见苏州古城内的那些气派豪华、雅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大园林是何等的辉煌绚丽!
  苏州的园林如画、似谜、胜仙境。
  苏州园林里传出的声音,有读书声,有教诲声,有议天下大事声,有碎言细语的闺怨声,有棋盘桌牌声……那声声语语渗透了文与雅、恬与淡。
  园林带给我们的视觉感观是精美与雅致的风物。
  园林带给我们的思想意识是深邃与完美的文化。
  在吴江名镇同里有两座园林让我久久回味:一座具有200年历史的“退思园”,另一座是当代建就的“静思园”。
  先说“退思园”和它的深义。
  吴江同里这个名字的来历也很有味道。身处苏州腹地的同里,自古就是“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兴,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的一方富土,故名曰“富土”。宋、元、明三朝,同里均为吴中巨镇。宋代有闲情逸致之官人,说富土太招人,干脆将其拆之:富字上去一点,中横断,故而“富土”成了现在的“同里”。
  不管如何拆“富”,同里依然富甲吴中。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想进同里一般还必须通过舟楫方可。四面环水的富甲之地,成了富绅避乱的好去处、各业劳动人民谋生发展的宝地,当然也有朝廷落职、退休之官到此安家隐居。同里便在这种情形下越发兴旺昌盛,出了一个状元,42名进士和90多个举人。读书人和官人一多,小镇就更加繁荣富强。同里距苏州古城只三四十里路,落户此地的有钱人和文人墨客少不了学学苏州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于是造景修园便成了同里的一大特点。同里造园林,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里有个名叫计成的中国造园巨匠。计成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所著的《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经典著作,不但影响中国,且传播到日本及西方。同里有这么一位造园大师,那么苏州园林的兴盛之风和艺术风格就不一定是同里人学苏州城里人,而可能是苏州城里人学同里人了。
  在众多大大小小的私人园林中,退思园无疑是同里镇上最大也是最完美的一座“集江南古建筑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这座占地仅九亩八分的园林,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齐全,并以池为中心。若站在全园主景退思草堂前环顾四周,各个景点犹如一幅舒展自如、恬澹静谧的山水长卷。如向池中击掌,一池锦鳞便会应声而来,真是奇妙无比。而且园子的整体构造也打破了一般园林那种前宅后园的常规,它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园子的主人据说是清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此人为武将,在安徽凤阳当官时宦囊充盈,就开始在同里老家建花园,以备晚年享用。园子尚未完工,慈禧就让他*捻军。在战场上,任兰生不忍心杀尽捻军,结果慈禧知道后问他罪。罢官后的任兰生从此看透红尘。他的好友左宗棠送来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