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样做你们花钱多不多·”
苏州人:“不多。社队企业就是利用这些人的关系,到上海请师傅来当指导,他们也是利用星期天,我们只要给他们一点小钱,有的就干脆不给钱,师傅们临走时给一点农副产品带回去就算回报了,而且上海人还挺高兴。”
*笑了,说:“我在上海住过,上海人喜欢要你们‘乡下人’的农副产品。”
“你们的社队企业现在有多大规模·”*问。
苏州人:“已经占有全地区工业产值50%以上了。”
*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看着苏州人,说:“半壁江山了嘛!”
苏州人开心地说:“对对,半壁江山了!”
*转而问:“你们发展社队企业对农业有影响吗·”
苏州人:“发展这些企业不但没有影响农业生产,相反有很大的支持和促进。”
*:“为什么·”
苏州人:“因为一是我们这里农村剩余劳力较多,办社队企业可以分解一部分剩余劳力。二是办小企业后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可以搞水利工程和对社队的一些仓库、道路等等进行改造。而且我们还提出了进社队企业的每个职工每月拿出10元钱来支援农业。”
“办社队企业积累起来的钱,能够办化肥厂、农具厂。那个时候我们全苏州办了不少这样的厂子,非常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戴说。
*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好事嘛!”
“我们那时有个口号,叫做‘为了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办社队企业后,不仅农民获得了多一层的收入,而且农业产粮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平常一般年份,我们全苏州上缴粮食在18亿—20亿斤,那些年我们最高时达到了24亿斤。后来成了中央领导的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来我们苏州参观,我陪他参观我们的一个农具厂,他看后很震惊,说:这就是社队办的农具厂·我说是。这个省委书记回去后,包了一架飞机,将全省的县委书记都拉到我们苏州来参观社队企业。”戴老对那段辉煌历史记忆犹新。 。。
第2章“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4)
这一天,*兴致特别高,先是游览了苏州的园林,对苏州的同志说:“都说现在苏州不怎么样了,我看很好嘛!你们一定要把这些园林保护好。”之后又到虎丘参观,那时不搞“*”一类的事,游客照常很多,*与夫人卓琳等在江苏省和苏州市领导的陪同下,很开心地参观了虎丘。走到有400年历史的虎丘“雀梅王”前,许多人都在那儿照相,一向不爱照相的*突然提出“给我也来一张”,于是工作人员赶忙“咔嚓”起来……
“来来。”一脸堆笑的*照过相后,见戴心思站在一边,便向他招招手。等戴走到他身边后,两人就悄悄说起了一段话——
*:“你说人均800美元是不是小康了·”
戴脸红了,因为当时身为苏州地委书记的他还根本不知道800美元到底是多少,更不知道小康是个什么概念,“这个……”
*:“就是你们这儿农村的中等水平。”
戴顿时如释重负:“噢,那应该没问题。”
*满意地朝苏州地委书记点点头。
次日,苏州人安排*一行游太湖。春天的太湖说多美就有多美,常有人喜欢用“烟波太湖”来形容她,是因为春雾下的湖面仿佛被淡淡的烟覆盖着,姑娘们形容这样的烟波如“婚纱”一样美,弄文舞墨的小伙子们说这样的烟波是流动的诗章。在*的眼里,太湖的烟波又会是什么呢·
“小康。你们苏州的农民已经住上楼房了,这算是接近小康水平了……”*望着岸头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民小楼房,目不转视,嘴里不停地喃喃着。
坐在他身边的是江苏省的年轻女省长顾秀莲。许多年后,我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采访已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她。关于*在1983年春到苏州的那次经历,当年的女省长这样回忆——
“在太湖游船上,小平说,这次到你们江苏以后,我看到老百姓喜气洋洋,你们这儿还盖了那么多新房子。我跟他说,农民一富起来就是盖房子,开始盖平房,再后来就盖楼房了,因为我们江南一带地少人多。小平同志说这非常好,农民有房子住、有楼房住了,非常好。小平说,你们苏州地区的农业是不错的,要进一步搞好。农业是国家的重点。他说,要搞好农业,怎么搞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他说你们江苏就要靠科技,土地少,就要走良种的路子,这样就可以提高生产力。他说老百姓有饭吃了,以后干活劲就足了。小平还说,你们江苏靠近上海,如何利用这个条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就好了。平时说话不多的小平同志,那天说得特别多,也特别兴奋。苏州的同志用太湖的鱼、虾,为他搞了个鱼宴。吃饭的时候,小平说,今天你们汇报得比较好,我呢也非常高兴,我从北京钓鱼台带来了陈年茅台酒,我给你们每人奖赏一杯。结果这一顿中午饭大家吃得非常高兴……”
苏州之行,给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留下了深刻的激情和美好的印象。党的十二大,他代表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要在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翻两番”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即后来的小康社会的理想,可以说是在苏州找到了印证。
“喂喂,你是苏州戴书记吗·”在*离开苏州没几日,有一天戴心思书记在办公室突然接到一个从北京打来的“保密电话”。那边说:“我是小平同志办公室的,首长要我核实一个数字:你们苏州的农民住房是人均超40平米了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5)
“对的,我们的农民确实多数实现了人均40平方米了。”戴肯定地回答道。
“好的。谢谢戴书记。”电话挂掉不几日,*在北京找来中央分管经济工作的几位领导谈话。
*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落后的地区,如宁夏、青海、甘肃如何搞法,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帮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决各自突出的问题,帮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具体规划能够落到实处。
“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我问江苏的同志,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在这样的水平上,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江苏从1977年到去年六年时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下去,再过六年,到1988年可以再翻一番……”
*的南方之行,特别是苏州给他留的印象极其深刻。党的十二大确定在20世纪末中国要实现翻两番,有不少人对此摇头,认为不大可能,理由是*十年后的中国经济处在全面崩溃状态,要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总量翻两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太悲观了!”*、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等经济老将认为持这种观念的人太悲观了,可当时确实谁也没有把握用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对此,作为最实事求是的、四个现代化的掌舵人*内心不能不泛起几分暗暗的担忧:是啊,二十来年时间,实现翻两番,目标是不是高了些·是不是根本就不太可能·正是怀着这样的探求心理,1983年春天,*再也待不住了,他要到中国经济一直最活跃的江浙大地看一看,尤其是要看看苏南的同志怎么看待“翻两番”。
第一站苏州之行,*从苏州人肯定而有力的回答中找到了“翻两番”的自信:经济条件好、基数比一般地方要高出许多的苏州能够实现“翻两番”,那么那些基数比较低的地方“翻两番”应该更不成问题!
*为此非常高兴,不仅在苏州用钓鱼台的茅台酒款待陪同他的苏州和江苏领导同志,而且回到北京后几次在有关中央领导同志面前讲:我对“翻两番”已经有充分信心了。这年6月18日,*在出席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回答几位外籍专家关于“翻两番”的提问时,笑眯眯地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
*当年到苏州论说“翻两番”和他心目中谋划的中国式小康社会蓝图一事,一直让苏州人记忆犹新,并且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激励。在我采访的几任苏州市领导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用这样的口吻告诉我:苏州能在今天远远地走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应当感谢当年*在苏州留下的殷切期望。苏州人欣慰地告诉我:到2000年时,全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其实至少翻了四五番。进入21世纪的头八年,他们又再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高达2230302亿元。
亲爱的小平同志,您听到了吗·这是苏州人向您报告的最近的一份“成绩单”。呵——我看到了:远在天堂的您,正在点头微笑……
。。
第3章“苏”是一对父子之间的生命传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