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5)
这台改变英国传统纺纱技术的机器,将人类文明又推进到一个先进阶段。
伟大的发明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中诞生的。
常熟(包括苏州其他县市)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靠了一台不起眼的缝纫机和后来的一台纺织机带动起来的。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迅速成长为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服装之城”,以及由服装和纺织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由于的确良的诞生和“纽扣革命”,苏南一带的手工业快速地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也因此不断跨跃式地发展并形成滚滚洪流……
然而这个洪流的形成,追踪其“源”也十分有意思,它靠的还是无数条涓涓细流汇合而成。比如缝纫机所形成的服装业,纺织机所形成的纺织业,前者开始是有那么一批串门走户的“小裁缝”所汇流而成的,后者是由无数巧手绣花的绣娘们汇流而成的。
常熟的乡镇企业之路有十分明显的本地特色。“波司登”形成“世界名牌”的国家顶级服装大企业所走过的路就是如此,而高德康在常熟并非是惟一的成功人士,80年代前后的常熟,像高德康这样的“小裁缝”干得轰轰烈烈的有很多。原王市乡的“小裁缝”就比白茆乡的高德康等“小裁缝”厉害,只是后来在市场开拓方面没有高德康有远见和魄力而已。
潘炳福便是当年比高德康名气大得多的王市“小裁缝”!
“老潘的眼睛很厉害!”早在20年前我就认识这位著名品牌服装“秋艳”的创始人、全国著名的乡镇企业家。第一次见老潘就觉得他的那双眼睛很独特,目光锐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解放军某兵种机关工作,有一天在一份中央级大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常熟王市举办第一个中国“农民服装节”。当时这事非常轰动,因为那个时候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极少听说办正式的服装节,而常熟农民却能办“服装节”。报道还披露了这样一件趣闻,说是上海大明星张瑞芳也被邀去参加王市的“农民服装节”。张瑞芳自己说,开始她接到这样的邀请,纯粹是因为“不好意思驳农民兄弟的面子”,哪知“去了后才发现常熟小镇的农民们个个穿得艳丽漂亮。我演了一辈子农村妇女,穿得总是破破烂烂的,以后我再演农村妇女时可以告诉导演说,我也要穿得漂亮点!”
王市离我老家也很近,小时候父亲带我走亲戚时没少去过。于是我决定借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再游一次王市,看看那里的“农民服装节”到底什么样。
那时中国的不少地方男人们还多数穿着中山装和绿色军装,女人们稍稍时尚一点的也就是穿些花格子的“翻领衣”。但令我不曾想到的是,田埂边的王市“农民服装节”上,不仅人山人海,而且竟然有一半以上是外乡人,包括不少说着“阿拉”的上海人。这让我惊喜不已。我老家的人历来就有“洋上海”之说,意思是说,上海人最讲究吃穿,相比较,上海人对衣服更为挑剔。问题是,现在十分讲究的上海人竟然跑到百里之遥的“乡下”来参观王市的农民服装节,你说奇不奇·更奇的是,上海人竟然对“乡下人”做的服装大加赞赏,成批成批地往回买。于是老潘、潘炳福的“秋艳”牌服装没过多久就享誉上海滩……
其实让老潘的“秋艳”能够征服上海滩,还是他那双“厉害”的眼睛起了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6)
大约在1980年,老潘带着几个“小裁缝”办起一家乡镇小服装店后,便学着城里人的做法,给自己的服装起了“秋艳”的名字。老潘当裁缝师傅的时候就是个很讲面子的人,不管是有钱人用高级料子做的高档衣服,还是普通人家的日用衣衫,只要到他手里,都是“挺呱呱”的。办了厂子,跟串门走户那种“吃百家饭”的裁缝生意不一样了,尤其是打出“秋艳”牌子后,老潘整天想着“不能光给农民兄弟姐妹穿,要让城里人也喜欢”的奋斗目标。
有一次他听上海服装店的一位朋友说:滑雪衫将取代中西式棉衣。可当时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新时装,然而老潘的眼睛就是“厉害”,他认定用不了多少时间,那轻便、漂亮的滑雪衫必将风行中国市场。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将“秋艳”服装的大部分生产能力转产做滑雪衫,并亲自南下到广州购料采样,回厂后与技术人员一起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色彩鲜明而独特的带帽女式滑雪衫。此款服饰一投入市场就风靡上海滩,那些穿着讲究的上海女同胞为买上一件“秋艳”滑雪衫不惜请假去专门店排队,据说老潘在上海的合作伙伴那家商店最多曾创造一个星期卖出“秋艳”滑雪衫8万件的纪录。
都说老潘爱用眼睛“扫市场”,而且在口袋里还总带着三件宝:小剪刀、皮尺和计算器。当他的目光“扫”到一个新款式、好面料时,他就动用自己的“三件宝”,然后回厂开动脑子,几天后肯定又有一款让同行眼红死的新产品问世。
1983年,老潘又一次来到上海南京路和淮海路“扫市场”,在五颜六色、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老潘从众多穿中山装的人流中敏锐地发现已有一些人开始着起紧身卡腰、线条优雅的西装了。可多数中国人当时仍然比较保守。取两者之优,兼成国人时尚,必胜无疑。老潘一边走心里一边就已有了一种适合中国市场的新服饰了……
果然不久,上海商场里出现了一种中长马裤呢作面料、内托全夹、紧身大方、富有青春活力的“卡曲衫”。这新款服装一上市,便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卡曲衫”热。
1984年,老潘的“秋艳”系列中再度推出“航空式”、“森林式”新颖滑雪衫;
1985年,老潘推出白色西装系列;
1986年,老潘推出女式绣花仿毛、粗花呢西装及男女风衣系列。
……
再后来,老潘几乎每月都要推出一个新产品,甚至每天推一款,到后来一天能推出三个新产品……
老潘所在的王市从此成为常熟服装市场的一个发源地。
王市的服装业对当时常熟的其他乡镇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本来这个富饶的江南水乡的庶民们非常懂得学他人之技而富本家之道,所以王市的“秋艳”和老潘式的乡镇兴业之路很快成为大家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像与王市近邻的碧溪、东张等乡镇,没用两三年时间,其服装和纺织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上世纪*十年代,我每次回老家探亲,东张的表兄总会把我拉到东张的一家“雄牌”服装厂去“试衣”——表兄自然少不了会给我弄几身合适的男休闲装穿穿。老实说,开始时我并没有将这样顺手牵羊穿在身上的东西当回事,只是后来当我穿着“雄牌”在虹桥机场候机时,才知道这衣服还真是很有“品位”呵!
“先生,侬能不能将身上的衣服让阿拉试试·”那天,我穿着一件浅黄色的“雄牌”,坐在候机室的椅子里看书,有位“阿拉”过来问我。如此唐突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不免让我记忆深刻。。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7)
上海人总是怪怪的,别人好的东西总想据为己有。
“可以啊!”我脱下身上的“雄牌”。
“果真是雄牌!”他一边看着我*,一边翻开内侧看商标,欣喜地说道。然后试了试,非常合身。“先生,你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他问。
我摇摇头,因为是表兄给我的,真不知道价格。
“那——侬能不能把这件衣服卖给阿拉·”上海人突然提出,一脸诚恳。
“卖给你了我穿什么·”我的话让这位上海“阿拉”陷于窘境。
“那就算了,算了。”这个上海人后来跟我紧挨着坐在同一排机仓内,直至此时我才知道“雄牌”在上海的传奇——
“这个品牌在上海卖疯了,据说最多一天能卖8万件!男人们以穿‘雄牌’而自豪,女人们都喜欢给自己的男人买‘雄牌’……”
原来如此。
因为有这样的奇遇,所以当我的表兄第二次带我去“雄牌”服装厂“试穿”时,我特意采访了一下这个厂,也就更全面地了解了一下这个厂的发迹史——
“雄牌”厂也是一个由“小裁缝”搞起来的乡镇企业,最初时是东张的几位有些经营头脑的“小裁缝”合作成立的乡办服装厂,后来跟着到王市服装节去销货,期间被上海人看中了,于是上海人的资金加东张人的手艺,“雄牌”给上海滩来了一次“服装革命”。
上海女人本来从心底里瞧不起“娘娘腔”的小男人们,现在“雄牌”让许多“娘娘腔”的男人们“雄”起了,不仅男人们得意了,女人们也高兴了,所以上海滩上的“雄牌”男装风越刮越烈,最后到了谁没拥有一套“雄牌”似乎就不是男人的分上。
这个世界有时很疯狂。上海市场上的服装疯狂原来是从常熟乡镇企业刮出来的,这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的一件趣事。
发生在东张镇同一地的另一个服装厂也令我吃惊和意外。这个厂的产品曾经在中国体育用品和休闲服饰业创造过辉煌,那便是“圣达菲”服装。
据说这个“圣达菲”是中国第一个休闲服品牌。之前我同样不知道它竟然也是在我的故乡常熟地盘上诞生出来的。问题是,这个后来成长为中国名牌的服装是在一个完全叫人想象不出来的地方诞生的。
我第一次去“圣达菲”厂时,需要从小镇东张坐15分钟的车,然后还需要摆过一个渡口,再一脚高一脚低地走上几百米泥地,才能到达这么一个庄稼地边上的村办企业。
“圣达菲”在东张的北新小村,那天接待我的郭道辉与我同龄,他说这个企业最早是郭氏四兄弟与北新村联办的。
我去的那年正好已改制,厂子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