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序言
有鉴于苏格拉底是被毒药毒死的,所以在接受他共进早餐的邀请之前,你或许会犹豫一下。但是,导致他被毒死的原因,却也正好能使他成为一个非常不错的早餐伙伴。那个原因,就是他的好奇心。他之所以被限制发言,是因为他问了太多的问题,从而招致古希腊人对他过多的非议。我们可以用“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僵化、有创造性来形容苏格拉底的头脑,他对万事万物—从法律的目的到性的起源—都充满了疑问。而也正因如此,难怪他那最出名的学生柏拉图要把他描绘成一只令人感到“不爽”的蚂蝗了。要是你真的有机会跟苏格拉底坐在一起享用卡布奇诺咖啡和羊角面包的话,或许,他会开始对你这样进行提问:“你为什么按照现在这样的方式来生活呢?”或者,“作为一个人,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与因为感觉被冒犯所以最终毒死了他的希腊人一样,这种提问方式或许也将会冒犯到你。但是,站在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看,假如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他的这种追问所带来的好处的话,你将获得的就会是一次非凡的精神之旅。因为,或许苏格拉底会为你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天才和疯子二者是如此接近”或者“宇宙到底是如何构成灵魂的”。在一种更加私人化的层面之上,有关于“为什么变得有道德比变得快乐更加重要”这个问题,没准儿他也能够为你寻找到几种解释。苏格拉底有句著名的格言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出于喜欢与人进行对话而不是单纯进行演讲的习惯,他将让你自个儿反思你的自身和你的所作所为。他所采用的这种方式,要么能给这些反思赋予更大的意义,要么将启发着你去进行某种改变。正因如此,这将给你的生活增添先前所没有的意义。
即便当你跟黑格尔享用百吉饼①或者跟培根吃鸡蛋的时候,情况其实也是大同小异。在哲学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痛苦的争执,如“在一根针尖上,能够站立多少个天使?”、“存在与生存之间,有什么区别?”。尽管如此,哲学的精神其实并非真的是要给研究人员们拼凑难题,而是要帮助我们去寻找智慧。毕竟,“哲学”这个词的原意便是“爱智慧”。而变得睿智(wise),其实并不等同于变得机灵(clever)。当灵巧劲儿沾沾自喜于赢得了在抽象问题上的口舌之争时,智慧,却是一门在实践中才会呈现出来的艺术。它的目的是当你处在日常生活的复杂性之中时,帮你作出恰到好处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是在一片混沌中发现出生活本身所蕴含着的意义。至于苏格拉底呢?对于“到底应该给为你奉上面包和松饼的侍者多少小费?”以及“上帝是否存在?”这两个问题,他会不分主次都会感兴趣的。
这本书尝试着遵循这一原则:有关于历史上那些最为伟大的观念—不一定只局限在哲学范围内,事实上它还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这本书展示了它们为什么会与你如何选择生活道路、如何能够对生活产生更多思考息息相关。事实上,针对这些问题,的确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进行过深入讨论的著作。它们的话题包括“怎样才能够符合伦理地去行事为人?”、“你应该为什么样的政党投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本书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那些书是以学术的腔调来写作的。正是因为那些书采用了这种方式,才使那些伟大的观念变得高高在上,而不是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写一本与它们的方法相反的书,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所以,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将会有用“魔法”召唤出来的一群天才人物陪伴着你。当你身处健身房之中时,社会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将跟在你的身边,为你解释“为什么说,你的日常锻炼是国家控制你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分析学家的雅克?拉康,将变成专门为你服务的侍从,当你紧盯着试衣间里的镜子左右端详的时候,他会向你揭露自我陶醉的危险;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卡尔?*将向你耳语着“才能如何避免成为工资的奴隶”;你将会遇到马基雅维利,他提出了有关于如何举办一次成功的聚会的建议;听到卡尔?施密特讨论“为什么跟你的爱人发生争执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如何避免在浴缸里面睡觉”等。因为,这些人已经让你自己去考虑你早晨的准备活动,或者你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东西。所以,你将确实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或许在你的眼中,他们的观念,要么是具有挑衅性的,要么是显得奇形怪状的,但这些观念却将一直与你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
当然,这样的一天或许将不是按照在书中所预想的轨迹来运行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性当成是每天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与你父母共进午餐,或许—谢天谢地,只是或许而已—频率将变得不会比那些一年只有一次的活动还要高;假如你在家中工作,那么“通往单位之路”就不可能和第三章中所描写的那种辛苦发生关联。在那一章中,我引用了17世纪的政治理论家托马斯?霍布斯的观念来解释,“为什么说人们早晨的通勤显现出了我们身上的野蛮性”。实事求是地说,或许有些你想要看到的东西却在这本书中被忽略掉了。本书如果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话,那里面或许会包括“从学校里接孩子”、“见你的私人医生”、“做祈祷”或者“上夜班”等内容。但即便如此,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经验,其实也是应该值得你去认知的。当你重新思考过这些经验之后,你将会被“思想的利器”武装起来。
在那些被谈到的“伟大的观念”之中,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是来自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中间,也有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在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甚至是一个有名的日本人所做的水的结晶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上,你将会发现,这本书对于它们都有所涉猎。在“看医生”这一章节中,你将会读到一个有关痛苦的严肃性研究。与此同时,还将听到一个“世界上最有趣的笑话”(这是它自己说的)。在“做晚餐、吃晚餐”这一章中,带给你的将是法国的人类学知识,而彼得?格林纳威那部以厨房为主题的电影—《情欲色香味》也将陪伴左右。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陈旧的、崭新的、虚构的或者是有些阴暗的(在关于*的那一章,我就讨论了*文学的问题)—或许这将给单调带去真实性、幽默感,给例行公事带去其“存在即合理”的原因。
那句“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的格言是正确的。与其去等待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讲座,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呢?毕竟,普普通通的日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99%的内容。如果在我们过着这种日子的同时却不思考其意义的话,生活中就不会再有太多时间去留给我们进行反思了。而假如我们这样做了的话,在那些表面看上去微不足道且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上—例如穿衣或是睡觉—我们将学会去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以一种崭新的眼光去寻找它们的意义。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一章(1)
醒来,你才成为最真的你
真理就是甩开被褥,保持醒着。而且在一种确定无疑的意义上来说,当你醒着的时候,你最是你自己,而你也很难“掩耳盗铃”地装扮出醒来的样子。
歌手马拉?卡莱尔①曾经唱过一首充满爱意的歌曲,名字叫做《活着》。它的开头是这样唱的:
我惊讶于自己每天伴着日光醒来,
我惊讶于能够醒来!
正如她所演唱的方式那样,马拉的歌声也从低沉变成了充满活力。这个过程,模仿的是从睡眠到清醒之间的转变。歌词中最为“伶俐”的地方,是它再现了对于醒来的那种孩子般的好奇。好奇的是,世界依然在那儿,而这个醒着的人,也依然存在着。即便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浅睡之后的醒来、宿醉之后的醒来、与错误的情人共度一夜之后的醒来、在做了一系列的噩梦之后的醒来,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时刻。在难受或者是绝望的情绪再次出现之前,仅仅是再一次的醒来,而且自己还依然活着就是一件令人惊讶的意外之事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即使是我们每一天都会醒来一次,它依然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它是否恰好是因为—直到那一刻到来之前,你都在熟睡之中,所以没有足够清醒到能预计自己的即将醒来吗?假如事实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从技术上来说,醒来就不算是一件能够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了。因为从定义上来说,就在那一刻恰好到来之前你都是在熟睡之中的。
所以,醒来,或许是我们生活中最能够预知的事情了。然而,即便是它可靠得就如同是太阳每天早晨都会升起一样,我们依旧从未真正地见到过它的即将到来。可预计和不可预计二者等分,醒来,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事物本质上的一种纠结—而这也恰恰就是它值得去进行思考的理由之一。虽然这件事情看起来平淡无奇,但醒来却是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个动作。在醒来的这个动作之中蕴含着哲学,或许这听上去是一个奇怪的说法,但在某种程度上,整个哲学其实都是与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紧密相关。
在数百年时间里面,“哲学”让自己所关心的就是有关意识的问题。而变得有意识,显而易见就是在暗示与变得清醒有关。在19世纪末期,人类研究的有关于“无意识的哲学”—这是心理分析学所关心的—开始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哲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对那些有意识现象的关注,并聚焦于人们醒着的生活—想什么、感受什么、知道什么、相信什么、理解什么、感知什么、做什么、选择什么、喜欢什么、爱什么、做什么好事和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