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保加利亚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功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体系,变成一种以拉丁成分为主导的新国家,并能出现像现在法国、德国、西班牙似的国家。但是拜占庭的干预则把这种变化强行的中断了,而且还造就了意大利1300年的分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拜占庭军队就因为兵力不足撤退到了南方,而一个名叫伦巴第的长胡须民族进入了意大利的北方地区,开始了200年的统治。拜占庭的领地在意大利日渐缩小,到公元8世纪中叶的时候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块领地,就好像是在伦巴第海洋中的小岛,他们连自守的能力都很差,因此造成了意大利地区混乱的加剧。在这种聊以自守的情况下,各地只想着增强自己的力量,不论是世俗权利还是军事权利,都是这些海洋中的小岛所追求的。

  这些小岛中较大的一些如:威尼斯、罗马大公国、那不勒斯大公国等都因为得不到拜占庭的援助,就值得自己另谋出路,因此造就了地方自治超过中央集权的问题。现在不论是在罗马还是在拉文纳教会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因就是这些意大利人发觉自己已经得不到帝国的保护了,就只能去求神的保护,这就是教会壮大的原因。

  当人们都涌向教会的时候,教皇就会要求更多的权利来做自己的后盾支持。在这种无政府的情况下教皇格里高利(Gregory I;“The Great”;590…604)开了先例。他开始干预意大利的世俗事务,并利用教会的管理方式,让各级主教来处理教会和地方上的事务,还把教会财产用于拯救罗马人民,形成了一种非政府的政府。正由于如此,教皇开始于拜占庭皇帝出现不和,如“基督一志论”这个问题就造成了战斗,但是意大利地区的人民反而支持教皇反对拜占庭皇帝的统治。等到几十年后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当拜占庭想要把在自己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毁坏圣像运动”带到意大利的时候居然碰到的全部都是敌人,大家都仇恨拜占庭的统治而拥护教皇的领导。教皇格里高利二世(Gregory II,715…731)一呼百应,大家一起抵制,军队也加以反抗。所以自始至终拜占庭皇帝也没有让这个运动在意大利贯彻下去。现在的罗马大公国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教皇国”。20年后,教皇的势力更增强了,在教皇的心目中,世俗君主已经和教会领袖成为了同一个头衔,而且拜占庭也已经不那么可怕,那边正在自己其内讧,根本没时间过来到这里。现在,教皇唯一要对付的只有伦巴第人,只要把他们消灭意大利就可以自治,教皇就可以代表神做人间的领袖,让意大利真正成为一个地方性的帝国。他认为可以让意大利之外的权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自己还可以坐得渔翁之利。教皇曾经先找了墨洛温王朝的宫相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715…741),但是铁锤查里好像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兴趣,这件事看来只能落到查理的继承人——加洛林王朝的身上了。

  (三)丕平献土

  真的,教会真的是很厉害。他们跨越了地域限制,让基督教在高卢境内大放光彩。日耳曼人得到了福音,也得到了教会组织。法兰克人开始崇拜圣彼得,皇家涂油仪式可以取代部族敲打盾牌的仪式也开始被这些人得知。我们这些神通广大的宫相自然而然的也想这样做了,至少这样的仪式不会破坏古代君王的传承,社会不会*,而且国王还可以披上一层神秘色彩。但是谁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自从查理·马特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卡罗曼(Carloman)和矮子丕平(Pepino il Piccolo)开始了新的举措。教皇的贵人封号不是白给的,只有为教会服务才能得到,既然大家都已经听命于基督教,那么教皇这个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自然可以帮助这些想坐上国王宝座的人了。当丕平开始独自一人执政的时候,他开始频繁接触罗马教皇,教皇也对他十分信任。经过多次协商,教皇默许他当法兰克人的王。因此,丕平在751年演了一场推举国王的戏剧,有“贵族”们把他推举上王位,并正式的把墨洛温王朝推出了历史舞台。但谁都知道丕平在自欺欺人,这种推举根本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自然他就找到了教皇,让教皇帮他来神授一下。结果就在第二年教皇的特使大主教卜尼法(Bonifacio)在苏瓦松为他涂了圣油,并加冕。自此以后,神圣的加洛林王朝正式成立。

  教皇为何要给予丕平这些权利呢?原因就是来自于伦巴第人的侵扰。这些如风中之烛的教皇自从伦巴第人来到意大利以后就没过上过安生的日子。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来为他们效命。他们最先还是依靠拜占庭,但是有很多是拜占庭都鞭长莫及,所以他们只好选择一位近处的领袖来帮助他们了。最先他们选定的是查理·马特,这家伙曾经率领欧洲最早的十字军于732年在比利牛斯山击败了令全欧洲可怕的*人的入侵,但这个人好像对罗马不感兴趣。之后他们选中的就是矮子丕平,这家伙则为了利益把自己的亲哥哥卡罗曼挤到了修道院,自己一人掌管政权。而他的篡位要求正好和罗马教皇找到靠山的要求一拍即合,自然一切都顺理成章了。753年,一个令丕平高兴的年份。教皇斯蒂芬三世(Stephen III,752…757)再次受到了伦巴第国王埃斯图尔夫(Astolfo)进攻罗马的逼迫,就立刻前往法兰克,在切尔希直接会晤了丕平。他亲自为丕平涂了圣油,并且在此加冕。丕平为了回报首先先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教皇,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然后就带领兵马754和756年两次打败埃斯图尔夫,并把收回的领土交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自此以后,法兰克国王正式成为了“罗马贵族”,教皇也正式拥有了自己的俗权,变成了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丕平很满意这个结果,但他不知道就是这个举动让他的国家和罗马教皇的关系纠缠了1000年,后世西欧的诸多政教问题的根源都是来自于此。

  (四)法兰克的扩张

  公元768年,矮子丕平去世,他跟据法兰克人的习俗将国土一分为二的交给了两个儿子。长子卡洛曼占有南部地区,次子查理占领全部北方领土。后来公元771年卡洛曼去世,整个法兰克归为查理所有。查理的介绍在《查理大帝传》里说的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自从他接管帝国后,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兰克的领土迅速扩张。据《法国文明史》说由查理曼、他的儿子或他的将军等领导的军事行动一共有53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次是与萨克森人的征服活动和与西班牙巴斯克人的战斗。与萨克森人的战斗经历了28年和18次战争之久,查理曼采用严厉的屠杀政策,迫使萨克森人彻底承认查理曼的权力,并且在征服以后,查理曼还采用了移民的政策,把部分萨克森人迁移到了高卢和意大利。另一次战争则属于基督教徒的内讧。在公元778年一伙巴斯克人乘机反叛,打击了查理曼的军团,殿后部队司令官罗兰战死。后来的《罗兰之歌》则把这个故事改造的面目全非。总之,在这一连串的征服下,除了部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南部以外,查理曼几乎恢复了整个西罗马帝国。

  自从公元800年12月25号得到了皇帝与帝国的称号以后,就继续向东推进。许多国家对他臣服,他的势力一直到了多瑙河沿岸。这时的阿瓦尔人已经衰落,所以查理曼顺理成章的占据了潘帕尼亚。自此以后,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第一保加利亚帝国这三股势力开始在巴尔干这块土地上争雄,并酿成了第三次保加利亚战争。

第十七章 第三次保加利亚战争
历史的车轮再一次滚动到了同一个地方,保加利亚人再度强盛,拜占庭人也再度尝到了800年前罗马军队在日耳曼土地上全军覆没的苦酒。这次带领保加利亚人走向辉煌的是科鲁姆国王(Krum,803…814)。此人本来是保加利亚潘诺尼亚部落的首领,彪悍勇猛,尚武好斗,一直渴望着扩张。最开始一直在与保加利亚人的老对手阿瓦尔人争夺霸权,由于查理大帝的突然出现,让保加利亚人和查理的帝国结成联盟,终于让他们的老对手彻底失败,才造就了这个保加利亚人的崛起,并且渐渐的蚕食拜占庭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土地,发展了保加利亚民族的实力,再一次把保加利亚王国推向巅峰。

  拜占庭对于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自然不能不管,因为保加利亚人的扩张直接威胁到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没有好的防卫系统,那么保加利亚人就可以长驱直入,达到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海或者直接到君士坦丁堡的城下。为此,拜占庭人坚守巴尔干防线,德维尔图斯、亚得里亚堡、腓利浦堡、萨尔迪卡都成了防守要区。但科鲁姆利用保加利亚人善于山地站的特点和拜占庭人打游击,多次袭击并洗劫这些防守要区,就好像这些地方就是他的奶牛。正如拜占庭作家尼基弗鲁斯所写:“他们恐怖的喧嚣声常常划破夜空,与疾驶而来的马蹄声一起打碎人们的美梦,接着就是烧杀强掠,死神顿时降临到毫无防备的人们头上。”

  刚刚答应南方穆斯林进供三个金币的人头税的尼基弗鲁斯(Nikephoros I,802…811)对于保加利亚的进攻忍无可忍,终于在807年正式发动了第三次保加利亚战争。战争一开始,拜占庭皇帝就亲自统帅军队打击保加利亚人在色雷斯北部的军队。科鲁姆无法抵抗,率领军队遁入巴尔干山区。可是拜占庭未加以追击,原因是内部发生了内讧,贻误了战机,从而让科鲁姆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拜占庭军队撤离后,科鲁姆再次率领军队进攻拜占廷腹地。809年,在科鲁姆的领导下,斯特里蒙河畔的拜占庭人被伏击,拜占庭人仓皇逃脱。科鲁姆乘胜追击,并历史性的夺取了拜占廷北方重镇萨尔迪卡(即后来的索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