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电影史-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很久未曾拍片的苏联电影大师中,艾尔姆列尔此时摄制了《未说完的故事》。这部影片虽然不能同《伟大的公民》或《伟大的转折》相提并论,但它描写的发生于列宁格勒的恋爱故事却很为感人。这位导演此后选择了一个更直接有关政治的题材,拍了《第一天》。

    顿斯阔伊改编的《母亲》较之普多夫金更忠实于高尔基的原作,它的上集拍得尤其精采。这部影片并未使人忘记那部默片杰作①,虽然差别很大。顿斯阔伊此后继续改编高尔基的作品,拍了《福玛·高尔捷耶夫》,这部影片特别使人想起尼日尼诺夫戈罗德②的往昔情景。以后他又在《落泪的马》(又名《以他的生命为代价》)里以一种近似传奇的格调叙述一个古代的故事。①指普多夫金1926年导演的无声片《母亲》。——译者。

    ②高尔基的诞生地。——译者。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在中亚细亚拍了一部纪录俄罗斯探险家普热杰瓦尔斯基的传记片之后,又以雄伟高雅的格调导演了一部以阿尔巴尼亚中世纪的一个英雄的业绩为题材的《斯坎德培》,和一部描写那个正直而轻信别人的威尼斯的摩尔人(邦达尔丘克饰演)为奸贼伊阿古所骗的《奥赛罗》。同这两部杰出的故事片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列宁的故事》,后一部影片笔法含蓄简洁,故事深刻感人,但不如他后来拍摄的《列宁在波兰》这部格调亲切,富于诗意和哲学意味的影片。

    柯静采夫重返影坛,拍了《堂吉诃德》这部既忠实原作又有个人特色的影片,片中那个狂热的人物由契尔卡索夫扮演,背景有搭盖的布景,也有自然的真景,都带有一种极大的造型美。这种优点在他那部《哈姆莱特》中也再次体现出来,该片表现了导演的个人特色,又十分尊重莎士比亚的原意,把一出永恒的悲剧同当代的现实生活加以对照。

    瓦西里耶夫在保加利亚导演了《石普卡的英雄们》,片中有一些壮观的战争场面;在他去世前摄制的《十月的日子》表现了1917年的革命情景。此外,他还致力于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的艺术领导工作,如同培利耶夫领导莫斯科制片厂的艺术工作那样。对电影事业实行非集中化的管理,使苏联各制片厂获得一种证明有益的独立自主。扎尔赫伊和赫依费茨在战后共同拍摄了他们那部引人注意的《以生活的名义》后,于1952年后分道扬镳,各自拍了一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扎尔赫伊的《高空》是在社会主义大工程的工地上拍摄的。赫依费茨根据《茹尔宾一家》这部小说改编的《大家庭》一片在描写工人生活的确切上超过了柯切托夫的原作。他还把契诃夫的小说《带吧儿狗的女人》完美地改编为电影,而在《鲁勉采夫案件》中,他利用侦探故事的情节反映了苏联的日常生活,同时批判了某些习俗。

    这种倾向在莱兹曼的杰出影片《生活的一课》中也可见到。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工地的工程师,他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以致几乎和全家都闹翻,这和费里尼那部《道路》中粗暴的藏巴诺没法同可怜的杰尔索米娜相处一样。莱兹曼在苏联境外很不为人所知,他是苏联最优秀导演之一,最善于描写年轻夫妇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是爱情》一片叙述莫斯科一个新住宅区里青年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他借这个故事揭露了社会上某种形式的伪善。格拉西莫夫很久以来就致力于制作一部场面浩大的三部曲,以饶有风趣同时又尊重原作的手法改编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然后,他又回到现代主题,拍了《人与兽》一片。卡拉托卓夫从前是一个摄影师,1930年开始导演了一部画面很美的《斯瓦涅其的精华》。他由于忙于其他职务(大战期间他曾任驻洛杉矶好莱坞的领事),所以在此后二十年间只摄制了二三部影片(其中有《飞行员瓦莱里·契卡洛夫》)。后来他又回到导演工作,拍了一部质量不高的影片《阴谋》,但是,后来他摄制的《木筏上的三个人》对苏联电影的复兴却颇有贡献,因为他在片中激烈地抨击了某些妄自尊大的达官要人。这种批判的倾向后来在《垦荒先锋》(描写处女地垦荒的生活)中也再次表现出来。继这部影片之后便是他的杰出作品《雁南飞》。这部表现被战争与死亡拆散的情人的悲剧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它在表现士兵出发与归来的镜头中、在主人公的阵亡和伤员们发出的反战呼喊中达到了最**。虽然有些场面值得商榷,例如飞机轰炸时发生的,但是人物对话的真诚,如同塔基亚娜·萨莫伊洛娃感人的演技一样,使得这种影片获得它应有的国际成功。卡拉托卓夫此后导演的《一封未寄出的信》尽管造型上十分成功,却也没能象《雁南飞》那样成功,这部影片的优美画面也应归功于乌鲁谢夫斯基,他是顿斯阔伊和普多夫金培养出来的摄影师。

    米哈依尔·罗姆在1945—1955年间境况很坏,只拍摄了一部场面过于宏伟的《海军上将乌沙阔夫》以及一些以外国为背景的影片(如《俄罗斯问题》、《但丁街凶杀案》①)。他以《一年中的九天》一片开始他第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影片对那些研究原子的科学家中间产生的现代忧虑不安作了深入的描写。在这部重要影片之后,他又拍了一部独特的蒙太奇片《普通法西斯》。米哈依尔·罗姆在电影学院任教,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这些人在1950—1960年间形成了苏联的两个“新浪潮”。①原名《第五纵队》。——译者。

    民主德国

    德国的电影艺术在希特勒上台前甚为繁荣,战后在这个备受蹂躏的国度里复兴得很慢,因为已故的戈培尔早已把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排挤掉了。盟军的占领把德国瓜分为四个区域,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电影方面的交流。

    电影生产首先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内由德发公司恢复起来,这家公司以后成了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控制的国家公司。早先曾经拍过一两部商业影片的沃尔夫冈·斯陶特以《凶手在我们中间》一片显示出他强烈的个性。后来,他以一种稍嫌夸张但运用自如的手法导演了德国悲剧中的两幕:在《轮班》一片中通过劳动者的生活表现纳粹的统治,在《臣仆》(根据亨利希·曼①的原作改编)中表现威廉二世时代小资产者的民族主义狂热。①亨利希·曼(1871—1950):德国小说家。——译者。

    德发公司最初获得成功的一部影片是《黑暗中结婚》,它揭露了希特勒的排犹主义把一对演员夫妇逼上自杀的绝路。该片导演古尔特·梅切克接着又在《彩色格子布》一片中通过一个女仆的生活表现德国三十年间的生活状况,之后,他根据弗雷德里希·沃尔夫写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剧本拍摄了《群神会》,揭露了化学大托拉斯“法本”公司在战争中的罪行及其使用的手段。

    斯拉丹·杜多夫这位1930年年轻一代中最有天资的导演,经历长期流浪失业之后,重返影坛,拍摄了《每日的粮食》,叙述柏林陷落后几年里,一个家庭的生活逐日发生变化的情景。这部故事紧凑、表达有力、说服力强的影片获得的成功,超过后来他那部雄心更大的《妇女的命运》。在战后德发公司的产品中,还应该指出乔治·克拉仑那部情节奇特的《霍柴克》,还有埃里希·恩格尔的《布卢姆事件》以及由托尔恩狄克导演的几部剪辑纪录片。

    1950年之后,德发公司每年继续生产15至20部高质量的影片。其中特别应该提到场面宏伟的《台尔曼传》,分为上、下两集,由古尔特·梅切克导演,他用大量的资金追溯两次大战之间这位革命者及其祖国的历史。

    斯拉丹·杜多夫拍摄了他最佳的影片《战胜黑夜》,这是一部叙述一个被德军处死的反法西斯战士的传记片,根据古尔特·斯特恩夫妇编写的一个杰出剧本拍摄(斯特恩夫妇也是马丁·赫尔贝格导演的《受难的村庄》一片的编剧)。在他不幸意外身亡之前,还拍了一部讽刺喜剧片《科伦上尉》。

    在年轻的导演中,应该提到康拉德·沃尔夫,他是戏剧家弗雷德里希·沃尔夫之子,在《莉西》这部以纳粹上台后最初几年为背景的影片中表现出他个人的风格;后来他又在保加利亚拍摄了《群星》。

    托尔恩狄克继续制作了一系列杰出的剪辑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涉及历史题材或是政治问题(如《通向顶峰的道路》、《条顿剑在行动》)。

    德发公司还采取一项聪明的措施,与各国合作制片(如《悲惨世界》、《萨勒姆驱巫案》等)。尤里斯·伊文思也为德发公司导演了《友谊一定在全世界胜利》(与培利耶夫合作),接着又拍了《激流之歌》。

    这位纪录片大师以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刚果河、密苏里河以及伏尔加河为题材,将来自全世界的资料片收集在一起(许多资料片都是专门为这部影片拍摄的),成功地创作了一首格调完全统一的真正现代交响曲。影片的最初段落有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伴奏,达到了和《须德海》中最著名的片断同样典型性的完美程度。

    捷克斯洛伐克

    这个人民民主国家的电影业从1945年就被国有化,它以《罢工》一片荣获战后首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在这部影片中,斯捷克利以感人的简明手法描述了1900年左近发生在波希米亚的工人斗争。大战期间受英国纪录学派熏陶的杰利·韦斯以拍摄《被强占的边界》一片而出名,这部影片表现苏台德区人民在慕尼黑协定之后的悲惨命运;韦斯导演的《新战士站起来》尤其著名,该片是根据扎波托斯基总统的童年回忆拍摄的。擅长拍摄古装片的奥塔卡·瓦夫拉,此时在《黎明前的战斗》中生动有力地描写了布拉格的解放。阿尔夫·拉多克在《泰雷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